分享

心理学:骨子里快乐的人,大多拥有这三种心态,你有吗?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8-31

快乐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无法说清快乐来自哪里。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多,反思总结的增加,人们会逐渐知道什么是快乐。

其实,这是因为人们有了固定的追求。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由于没有经历过世事,对很多东西十分新奇,当你问他们想要什么时,答案往往非常明确,小汽车!奥特曼!乐高!

虽然这些追求看起来比较幼稚,但也是因为有了追求才不会迷茫。随着时间推移,人越长越大,接触的人、事物越来越多,可以选择的事物也越来越多。

每个人的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这时候就必须做出选择,也意味着得到和放弃。孩子的追求一般是近期想要的东西,比较容易实现又不会很多,面对的选择相对较少。

很多人感慨越长大越迷茫,找到了焦虑的源头,斩断它便是人生快乐旅程的起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提升快乐的能力。

一、断舍离,让内心精神更丰富

心理学选择实验证明,当一个人完全没有选择而去做某事时,对该事物的评价是比较好的。当一个人有两三个选择且每个选择在他心里的分数差不多时,会因为选择而感到有些失落。

当这两三个选择差距很大时,他会因为选到了最好选项而更加高兴。但是,如果选择达到几十种甚至上千种时,这个人便会非常焦虑,因为已经无法权衡出最优解了。

大家可以从在淘宝购物的经验中得出同样结论。所以,想要过快乐的生活,就必须减少可选项,这也是断舍离的精髓所在。

在现代网络中,有的文章打着断舍离的名号教人们扔东西,其实是形式上的断舍离,真的快乐来源于认为自己做了最正确、最合适的选择。

不管是买东西还是选职业或者择偶,断舍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且非常明确和稳定。

二、顺其自然的心态

如果你已经做到了断舍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择偶目标、消费标准等等。下一步就是要学会顺其自然。

因为在我们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有很多非人力可以改变的事物,需要做出妥协,如果直奔目标不转弯,往往可能造成不能承受的后果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定了第一个目标以后,其实并不知道这个目标是否可以落地,需要不断地修正,最后达到可实现的状态。但在修正的过程中要坚持初心,不可走上错误的道路。

再者,有时候我们制定的目标是不切实际、违反自然之道的,不符合现实规律,比如很多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不熟悉领域规则的情况下,就想开公司赚很多钱,实现社会价值,最后失败。

这就是没有顺从自然之道的代表,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在小投入中摸清楚领域之道,也就是规律,才能走向成功。

所以,顺其自然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确立目标以后探索规律、顺从规律。

三、有自己的节奏

在规律中获得做事的习惯,每个人应对外界事物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完成快乐的最后一步。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如果你只是定了目标,认真思考规律,但一直没有行动,也无法获得掌控感和主动权。行动是最快检验自我的途径。

总的来说,这三个心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前后顺序,而是反复交错的过程。定目标、行动、反思不断叠加进行,不断探索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你非常确定这个生活就是你想要的,便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快乐不是空话,更不是从天而降的礼物,是每个人脚下的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