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笑眯眯地说,这样讲故事,你看好不好?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8-31

01 讲故事是常用技术

小说本身就是广义上的讲故事,但是它与讲故事仍然有很大不同。

讲故事主要是以客观叙述的口吻,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主要目的是告诉读者,“曾经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而小说则主要是表达现在正在发生的情节。

故事给人的感觉,更加遥远,更加神秘,也更加可信。所以,在小说写作中,如果能使用好这个技术,可以给小说增添很多吸引力和深度。

比如小说中,通过角色讲故事,可以形成很明显的层次差异,形成“剧中剧”的连环感觉,更加可以把时间向过去拉,会造成比较大的纵深感。

读了人物所讲述的故事,读者往往感觉很满足,因为它是过去的东西,而我们现在还能通过角色的讲述加以体会,这是很过瘾的。

这样,就使故事形成了比较大的立体感。此外,还可以通过时间坐标,造成强烈的指向性,能够牵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密切关注所讲述的故事,对读者产生吸引力,增加故事对读者的代入感。

这样,读者读起来就会觉得非常感慨,包括对感情的慨叹,对时间的感慨等等。因为过去的事情,多少都会令人感到心酸。因为它属于过去,也就永远都可能再回来,所以也容易让人感慨。

如果故事年代久远,还可以制造时空落差感,而将反差较大的时空和人事拼接在一起,更加可以让读者回肠荡气,让人感慨“当年桃花红,枯枝空余香”。

金庸的小说中,这种落差感是很大的。他很擅长讲故事,因为这种技术的“叙事成本”很低,只要借人物之口说出往事即可,既不影响主线情节的发展和秩序,又不用在实际情节中另行加入人物。

金庸使用的讲故事技术,往往能够让人读后暗道“原来如此”,心中充满了豁然开朗的充实感和满足感,这些都属于良性阅读体验。读完这些故事以后,读者往往还是感觉意犹未尽,内心因为这种满足和产生的感慨,更愿意追读下去。

02 用现实打断讲故事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讲故事是为现实服务的,作者自己不能完全沉浸在对过去事情的讲述中。

如果一味讲故事,那么读者的思维就会深陷进去,但是他们读的又是现在时的小说,所以就会产生偏离感和沉闷感。

故事就是过去的事情,所以作者不能在写作时,总是让读者的思维沉浸在过去的事情中。但是,如果多次打断,又会让读者感觉被打搅了,也会让读者感觉到所讲述的故事,随时都可能被切断。

金庸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很恰当地运用了适度打断故事的手法,让读者既不会过度沉浸在故事中,又不会让故事产生切断感。

《连城诀》中,丁典对 狄云 讲述的过去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

书中这样描写,丁典对狄云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我乘船从四川下来,出了三峡后,船泊在三斗坪。那天晚上……一个是五云手万震山(狄云插口道:‘啊,是我师伯!’)另一个是陆地神龙言达平。(狄云道:‘嗯,是我二师伯,不过我没见过他老人家。’)第三个人使一口长剑,身手甚是矫捷,那是铁锁横江戚长发。(狄云跳了起来,叫道:‘是我师傅!’)”

这里,狄云连续出声三次来打断丁典的讲述。狄云出声打断讲述,显得很合理,如果他不打断,反而显得不合理了。

金庸这里在丁典刚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就让狄云出声打断,实际上也是让读者逐渐习惯从现实正在经历的事情,走入讲故事的场景中。假设丁典一开始讲故事,狄云就默不作声,只是丁典一个人在那里巴拉巴拉的,那么就显得很假,似乎狄云变成了傻子,就很没有参与感。

而且,这样读者的思维就会一下子被推入水底,有一种沉闷感,而有了狄云的多次打断,就会让读者有适应的空间,让读者的思维可以随之跳出,就像浮出水面喘口气,逐渐适应讲故事的情境和感觉。这样就使读者在读这一段的时候,心中可以产生比较好的阅读体验。

这个过程完成以后,就不能老是让狄云出言打断了,要不然读者就会感觉老是被打搅,就会心生厌倦。

果然,金庸不再让狄云发生,而是让丁典不断地向下讲述,直到出现了新的关键人物,才让狄云说话。“我这一惊自然是非同小可。什么 ?你不奇怪?梅念笙是谁?你不知道么?是铁骨墨萼梅念笙啊。你真的不知道?(狄云有摇摇头,说道:‘我从来没听见这名字。’)”

这里,谁是梅念笙?狄云不知道,读者就知道吗?当然也不知道,不知道,但是已经发现他作为一个老头,被三个徒弟围攻,肯定事出非常,就想要去弄清楚。那么,金庸作为作者,怎么去交待事情,才能满足读者的这个欲望

难道要专门另外拉出来一段文字,去介绍吗?这样不仅会浪费笔墨,更会让读者跳戏。读者正看着这个故事呢,你突然来一段好无聊的介绍性的文字。那会产生文笔不一致,会让读者难受。那怎么办?

那就通过角色的对话,通过狄云作为当时在场人的发问,来融入对梅念笙的介绍,这样既能满足读者的想知道谁是梅念笙的迫切愿望,又显得很自然而然。

如此这般,金庸就不着痕迹地把讲故事、现实感和读者愿望三者融合在一起,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动力。

03 把故事拉回现实

丁典后来讲了很大一段故事,从读者的阅读体验上看,这个时候已经比较疲倦了,因为长时间没有现实感,心中就会觉得很飘浮。应该有新东西出现,才能缓解读者的阅读疲劳。

金庸怎么设置的呢?书中这样写道:“狄云心中一片迷茫,说要不信罢,这位丁大哥从来不打诳语,何况跟他亲如骨肉,何必捏造一番谎言来欺骗自己?要信了他的话罢,难道一向这么忠厚老实的师父,竟是这么一个阴险狠毒之人?”

迷茫,这里说的就是感受,丁典讲故事讲了那么多,讲了那么多的鲜为人知的东西,狄云或者读者没有一点反应,那就不会产生联动感了。

不仅写感受,还要写现实。“只见丁典脸上的肌肉不住跳动,看来毒性正自蔓延,狄云道:‘丁大哥,我师父跟太师父的事,咱们不忙查究。你……还是仔细想想,有什么法子,能治你身上的毒。’”

这段话,就是通过狄云的话,把丁典讲的故事,能暂时冲淡读者的沉浸感,让读者的情绪得到暂时缓冲,也让读者的思维得到休息。

这里就与前一段,狄云那种片段式的惊奇的语言不同,这里所写的狄云的感受,以及狄云对丁典的毒性发作的担心,基本上是大段描写,所以它能起到的间断作用是比较强烈的。

如果说前面的偶尔发言打断,是小打断。这里的打断,就是比较大的打断了。根据行文需要,小打断与大打断结合起来,共同为创造读者的良好的阅读体验来服务。

但不论怎样,可以肯定的是,故事中穿插现实,始终让读者的思维不至于远离现实,这是很好的阅读体验。

04 故事拉紧现实

金庸在这里的讲故事的技术,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仅仅是讲故事,容易让读者产生沉浸感,但更容易让读者的思维偏离当下正在进行的故事。

比如上面所讲的丁典对狄云所讲的故事,如果仅仅就是让丁典在那里一二三四地讲述,读者读起来固然一时间过瘾,但是读者读着读着,就会脱离现在丁典更在毒性发作,甚至可能很快就死去的现实,而更多地沉浸在以前的那个打斗的场景中。

如果读者沉浸在这里,作者后面再想给读者讲述丁典的事情,可能比较不容易。因为读者的思维已经被带得很远,再拉回来就会感觉很困难。读者读起来,也感觉很难受,会有一种被强制剥离出来的痛苦,这样阅读体验感的良性程度就会降低。

同时,打断也要适度。在不应该大幅度打断的时候,如果采用大幅打断的方法,就会造成读者心中有比较强烈的切断感,也不利于阅读体验的培养。

但是,需要被大幅度打断的时候,如果你用小打断的方式,就起不到打断进行的故事,拉回读者的思维,或者让读者休息的效果。

总之,讲故事可以,你要会讲故事,要学会把现实与故事拉紧起来,让讲故事本身对阅读的效果,以及讲故事为现实服务的效果达到最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