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静读

 轻风的起点 2020-08-31

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可能这就是人生吧》。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

梁实秋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这句话放之今日,读起来依旧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每天脚步匆匆地在地铁中穿梭,辛劳一日后,夜晚看着街边的霓虹以及万家灯火,在物欲横流、节奏飞快的都市,谁又不曾感慨,我们可选择的太多,但能选择的却何其之少。

面对现实中的困惑,我们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充盈。如果说为生存奔波是生物本能,那么学会如何生活才是我们能否获得幸福感的关键。

著名作家梁实秋就是一个会生活的人。他的散文或描摹柴米油盐,或述说闲情逸趣,或探讨世间百态,或聚焦人生悲喜。他是一代文豪,更是中国第一代生活家。

冰心曾这样评价梁实秋:“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可能这就是人生吧》一书收录了梁实秋多篇经典文章,那些诙谐幽默却又不失典雅的文字详尽展现了梁实秋的生活志趣。通过读梁实秋,在妙语连珠中我们或许能会心一笑,找到喧嚣世界中通往宁静致远的幸福之门。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梁实秋的精神世界,品味世间万象,感悟生活真谛。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人生亦像是如此,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五味杂陈,身陷其中,谁又能真正悟透其中滋味呢?

快乐不必言,愁苦之余,静下心来开导一下自己,让自己暂时跳出局外,当作一个旁观者,去破解让你愁苦的局面。

你厌倦工作,痛苦万分,几度挣扎,但仍不能罢手。源于你的内心充满无限的忧虑与恐慌,你怕还不上房贷,没地儿住。你怕买不起汽油,没车开。你怕自己的孩子,不能无忧无虑的享受生活、学习和教育。起码你有一份工作,还能稳定很多关系,家人不唠叨,朋友不疏离。并偶尔借助工作之机,开开视野,拓拓圈子,纵是半推半就,也还是体验一场。既然拿起来,放不下,那就抱着它,从愁苦中去发现乐趣吧。

人生,不过是一段来了,又走的旅程,有喜、有悲才是人生,有苦、有甜才是生活。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酒能滋养才情,能放大情绪,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态度。

陶渊明说:“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表达的是远离俗世纷争的清平之乐;

李白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表达的是人当及时行乐的浪漫情怀;

李清照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表达的是人如断梗浮萍的凄怆幽怨。

与他们一样,一代大家梁实秋的生活中同样离不开酒。

在书中,梁实秋提到自己第一次喝醉是在六岁的时候,他陪伴父亲在一家名为致美斋的饭店招待客人。伴随着簌簌作响的树叶,这次酒醉初体验让梁实秋记忆犹新。

用餐期间,梁实秋连喝几盅之后便有了醉意,在父亲禁止他再喝之后,他喝汤时不慎将汤洒在了父亲的两截衫上,随后便倒头睡去,再次清醒时,已然回到家中。

儿时对于酒的记忆让梁实秋深深体会到酒的妙处。那种几杯下肚后飘飘欲仙的快感让他始终无法忘记,而成年之后在青岛与友人酗酒的经历则让他感受到了酒的“危险”。

住在青岛期间,梁实秋三五日便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三十斤的一坛酒,一夕之间便消失殆尽。

直到胡适路过青岛,看到梁实秋等人如此酗酒,向他们展示了镌有“戒”字的金戒指,才让梁实秋幡然醒悟。

关于酒,梁实秋认为:“酒不能解忧,只是令人在由兴奋到麻醉的过程中暂时忘怀一切。同时,酒能削弱人的意志力。所以有人酒后狂笑不止,也有人痛苦不已,更有人口吐洋语滔滔不绝。”

对于酒的态度正是梁实秋生活态度的缩影。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喝酒需要适量,正如生活需要张弛有度。

正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生活中最令人心旷神怡的或许不是晌午时分百花争艳,而是凌晨四点,看见海棠花未眠。

你看不惯许多事,源于你容不下许多人,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各有各的来路,各有各的心机禀性,深入骨髓,很难调改。你自己又何尝不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中的一员呢,你为何非要让事事顺你心,合你意呢?有缘则聚,无缘则去。实在无奈,那就把其当个S13,由ta去吧。

梁实秋一生讲究雅量,喜怒忧惧不形于色,任情不随于俗,举止不拘礼法,纵酒任性,放诞不羁,始终追求一种优雅从容的风度。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有他的人生趣味,对他人概不艳羡,亦不模仿;他总是以有趣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即便面对令人不快的事情,他也做着愉快的文章,令人易生亲切、有趣之感。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不管世风如何浮躁,都尽量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如果我们用如此的心态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将会发现世界充满美好、光明,即使人生愁苦也会呈现新的色彩。

生活艰辛,大抵指一种现实;生命美好,往往是一种理念。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愿我们都能保持一份高雅、恬静和淡然。

俗话说得好:“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美食不仅仅是生活的刚需,更传递着我们对生活的一腔热忱。

张志和贪恋“桃花流水鳜鱼肥”,于是“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居易看到胡麻饼“面脆油香新出炉”,于是“寄与饥馋杨大使,常看得似辅兴无”;

大文豪苏东坡看着桌上的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则不由得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

从古至今,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不曾辜负眼前的美食,梁实秋更是如此。他的父亲梁咸熙就是一个美食家,或许是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梁实秋对美食也有着极致的热爱。在《可能这就是人生吧》书中便有多篇他对美食的心得体会。

比如北平正阳楼的烤羊肉。羊肉肉质细腻,在切肉师傅利落的刀法下,羊肉薄厚恰到好处。直径不过二尺的烤肉支子放在桌上,下面是烧过除烟的松树树枝,辅以大葱、酱油等佐料,搭配上软糯可口的烧饼,这套美食让梁实秋身居青岛时每每想起,垂涎欲滴。

还有让梁实秋口齿留香的金华火腿。火腿的制作工艺及用料极为考究,薄薄切开肥瘦分明,香味四溢。在美国求学时,“弗吉尼亚火腿”虽色香味都与金华火腿类似,但对梁实秋来说却聊胜于无。

梁实秋第一次品尝西施舌是在青岛。一大碗清汤表面,漂浮着尖尖白白的西施舌,含在嘴里滑嫩柔软,着实美味。

从北平到美国再到青岛,梁实秋无论身在何处都在纵情品尝着世间美食。除此之外,他对美食的做法也颇有研究。

谈到扬州名菜狮子头时,梁实秋认为想要做出一盘佳肴,首先取材要精,细嫩猪肉七分瘦三分肥,切时也要尤其慎重不可七歪八斜;然后需要妙到巅毫的勾芡和恰到好处的火候;最后蒸的时候要冬笋垫底,出锅前将油全部吸走,一滴不留。

通过对各种美食的描述,我们既可以切身体会到对于梁实秋来说,美食是如何刺激着他的味蕾,同时,又能从美食背后感悟到关于生活他心中的百般滋味。

当梁实秋独在异乡为异客时,故乡美食的滋味是对他游子之心的召唤;而当他人生在世不称意时,母亲的味道则是对他漂泊之身的抚慰。

正如梁实秋所认为的,生活或许并不总是顺遂人意,但总有那么一道美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宽慰。对美食充满期待,更是对生活保有一腔热忱,对平淡如水的世界充满爱。

梁实秋先生像画工笔画一样,把诙谐的笔触,将中年的形态细细地描摹下来给人看。

“有一天偶然揽镜,突然发现额上刻了横纹,那线条是显明而有力,像是吴道子的‘莼菜描’”;

刻画人到中年的女性时,作者则采用了鲜明的对比:

“哪个年青女子不是饱满丰润得像一颗牛奶葡萄,一弹就破的样子?哪个年青女子不是玲珑矫健得像一只燕子,跳动得那么轻灵?到了中年,全变了。”

就像有人说,人生像一首诗,各个年龄阶段的诗是不同的。人到中年,最合适的诗,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打油诗。比如有一首打油诗:面上油腻顶上光,逢人便笑你更亮。立志减肥三百天,腰上赘肉还成行。

难道这就是苦逼的中年?

然而,幽默的梁实秋笔锋一转,写出了中年人独有的魅力:

“我看见过一些得天独厚的男男女女,年青的时候楞头楞脑的,像是一些又青又涩的毛桃子,上面还带着挺长的一层毛......可是到了中年,他们变得润泽了,容光焕发,脚底下像是有了弹簧,一看就知道是内容充实的。他们的生活像是在饮窖藏多年的陈酿,浓而芳冽!”

他接着说:“中年没有悲哀”,多么豁达的心态!

读到这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们仿佛听见先生爽朗的笑声。

最后,作者总结说:“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