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遵守规矩

 红谷斋主人 2020-08-31

遵守规矩

读《荀子》第二十 《解蔽》

(峻岫)

(原文)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这里说的“衡”就是“权衡”。要不被蒙蔽,不受欺骗,就要进行权衡,权衡利弊,分辨是非,区别真假,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那么什么叫权衡呢?荀子说:权衡就是“道。权衡就是“道”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道”就是正义、道义。根据道义才能权衡,秉持正义才能权衡,坚持真理才能权衡,遵守法律才能权衡,处以公心才能权衡。正义、道义、法律,为公就是天平,用它就能衡量出是对?是错?是好?是怀?是真?是假?有私心才会被欺骗,受蒙蔽;图利益,才会被欺骗,受蒙蔽;用心不正,才会受欺骗,被蒙蔽。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因此你的心里不能没有一杆秤,不能没有法律准绳,不能没有是非观念。不能没有好坏是非的判断。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哎呀!我被他骗了!先检讨一下自己吧。你心里没有规矩,没有纪律,没有法律,只有自己的“小九九”,只有自己的“打算”,你就不会遵道而行,你就不会大公无私,就会被利益所驱使,就会被私利冲昏头脑,贪图侥幸,忘乎所以。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如果有谁私心太重,个人利益至上,他就会失去理智,肆意妄为,任意胡来,即便是违法乱纪的事情他也敢干,即使那些被明令禁止的事情,他也满不在乎。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合于道人。你是一个违法乱纪的人,你就喜欢违法乱纪的人,你是一个胡来蛮干的人,你就喜欢胡来蛮干的人。与他们情投意合,而不会与守法律的人,守规矩的人志同道合。这就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蝇逐臭,臭味相投,必然同流合污。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不守法律、不守规矩、没有道德的人,就是抱有“不可道”之心的人。抱有“不可道”之心的人,反而去谈论守道的人,谈论守法的人,甚至冷嘲热讽,讽刺挖苦,这不是本末倒置吗!这不就是祸乱的根源吗?怎样知道这样的人就是祸乱的根源呢?答案就是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守道以禁非道。看他的内心,看他的言行。心里有纪律,有法律,有规矩,才能守纪律,守法律,守规矩。心里没有纪律、法律和规矩,必然肆行无忌,践踏法律,肆意而为。心里有法律,你才能守法律;心里有规矩,你才能守规矩,心里有纪律才能守纪律,这就叫有“可道之心”。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你有“可道之心”才能去交“守道之人”;你有“可道之心”,才能与守法律、守纪律、守规矩的人志同道合,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你有“可道之心”,才能交有“可道之心”的朋友,才能与之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携手前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进取,自立自强,贡献社会。如此,还有被欺骗受蒙蔽吗?(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