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理财真的安全吗?你需要一份详细的避坑指南

 rongma 2020-08-31

大家好,我是钱哆哆。上周我跟大家聊了聊银行存款的风险,实际上除了存款,银行理财也跟我们的财富息息相关。

在你印象中,银行理财产品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收益稳定、风险低、可以放心购买、不太会被坑? 

其实银行现在销售的理财产品又多又杂,其中一些已经脱离了“收益稳定”“风险低”的范畴。

比如今年4月份的中国银行原油宝事件,很多投资者不但亏掉了全部的本钱,最终竟然还欠了银行一大笔钱……

今天钱哆哆就跟大家盘一盘,银行理财都有哪些猫腻?我们应该怎么避坑?

银行理财4大坑

对很多不懂投资理财的普通人而言,银行理财是几乎是最重要的理财方式。但这里面有4个最常见的大坑,需要大家小心防范。

1.代销理财产品

现在的银行,不再像是传统品牌专卖店,自产自营自销。

它更像一个经销商,除了自身的理财产品,还会代销自己的理财子公司、市场其它机构的产品。 

很难说他们推荐给你的是真的适合你,还是为自身利益。如果运气不好,甚至还会碰上触碰法律的操作。

比如2017年,民生银行北京一家支行的行长,伪造了一款假的理财产品,卖给150多位私人客户,金额有30亿,合同还盖了公章,结果碰巧有人去查,发现根本不是民生银行发行的产品……。 

还有去年,招商银行竟然也暴雷了……他们的一款理财产品,收益并不高,5%左右,宣传也说是低风险理财。结果到项目逾期、没有兑付,才发现是P2P产品,涉及到9000个用户共14亿元资产……

你以为在银行买了个心安,结果这一遭,堪比送上门来的诈骗。

2. 存款变理财

最近两年,“结构性存款”这个词突然火起来。 

国有五大行的理财产品里,很多都属于结构性存款,但通常都和保本的产品混在一起卖,不仔细分析,还真分辨不出来。 

然而,结构性存款本质其实是“存款+投资”,完完全全是被“存款”二字误导的风险品。大部分的钱(通常90%左右)维持原先的固收产品,而剩下一小部分,会用来买其它高风险品种,比如股票(国内、海外)、黄金、外币、原油等等。  

这等风险值,已经不属于我们平常理解的“存款”了。

3. 固定收益不保本

很多人一听固定收益,以为就是字面含义,稳妥妥地拿本金、赚收益,绝对靠谱的保本理财。但实际情况怎样呢? 

比如某行的这款“固定收益类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如果不仔细看产品说明书,真的很难发现,所谓“固定收益”的理财,风险等级是R3,且“不保本”。

原来,这里的“固定收益类”,指的是大部分的钱,用来投资可以带来固定收益的产品,比如存款、债券,但债券也有信用不好亏的,债券市场也有整体下跌的,所以不代表收益承诺。 

4. 夸大收益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会标示预期收益率。而一些理财经理会在这上面做文章,通过一些话术暗示让我们误以为真的能拿到这么多的收益。

事实上,那只是宣传语,并不是承诺

就算最后因为某些因素没达到宣传所说的收益,银行也不会负责的, 所以,大家谨记:预期收益≠实际收益

外,我们也要注意理财产品说明里的 “年化预期收益率”。 

比如一款号称预期年化收益5%的理财产品,产品期限为三个月(90天),三个月后,你的收益不是:本金×5%,而是本金×5%×90/365。

相当于把这个收益率平均到每一天了,再乘以产品期限,是不是很坑?

怎么做才能避坑?

看了上面的内容,可能很多小伙伴被吓得不轻:“原来银行的理财产品有这么多坑啊!”  

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还有更多的坑在等着我们跳,我们要想不被套路就要学会辨别理财产品的真假。

如何避免呢? 

就像正品会有一个防伪编码,银行自有的理财产品也会有个14位的登记编号,一般藏在产品说明书,或者合同里,大写C开头,后面是13个数字(注意不是产品代码)。 

比如下图这个——

只有在监管部门登记过的银行理财产品,才有这个编码。

如果不放心,可以复制这串编码,到中国理财网检验真伪。这是银保监会指定的,银行业理财产品查询网站,官方出品。

如果查询显示您查询的理财产品,未在我中心“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等级系统”进行登记,就说明这不是银行自营的公募型理财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