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守敬翰墨三境界 之二

 伯乐书香小屋 2020-08-31

境界二:崇《帖》。博采精取,合《碑》《帖》两美。

杨守敬重《碑》学,注重汉碑南北朝碑刻书风的历史演变,是对以后书法史研究的贡献,但他同时客观地、全面地对待碑《帖》;不因重视《碑》而排斥《帖》。他在《评帖》中说:“夫碑碣jié者,古人之遗骸也;集帖者,影响也,精则为子孙,不精则芻灵chú líng耳。见芻灵不如见遗骸(《礼记·檀弓下》郑玄 注:“芻灵,束茅为人马,谓之灵者,神之类。”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人送葬之物。),见遗骸不如见子孙。去古已远,求毫芒于剥蚀之余,其不必得耶?故集帖之与碑碣,合之两美,离之两伤。”杨守敬三十年前(1872-1879),始收集历代碑帖,并抄录其目,有二十余册,虽携至日本散失数册,但在1904年清理旧稿时,发现仍有十余册。他重新手书抄录,定名《集帖目录》。

杨守敬集帖自魏钟太傅繇yáo始,至右军大道帖止,见于《激素飞清阁评帖记一·二》。《评帖》的最大特点是不尚空谈,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对历代碑帖逐帖仔细审阅和考证,有的还是他赴原地氈拓而得,所以言之有物,恳切,犹如书艺史志之精论。今以40种《兰亭》版本为例,看杨氏博采精取、碑与帖、碑与碑、帖与帖,版本比较,合碑帖二美的治学精神。

1、《开皇十三年本》。智永监本,“以永师他书证之,恐非其笔。”

2、《开皇十八年本》。李光唤藏,“石翻本。”

3、《二百兰亭金石》。吴平斋刻,“与定武诸本悬殊”,“古厚虬劲”,“出入篆籀”,“或太宗所见惊喜二石”。

4、《云烟过眼录本》。“今无传”。

5、吴静心、程孟阳《定武本》。“有双鸽并飞之妙”。

6、《定武东阳何氏本》。“书法劲健,颇得欧阳率更笔意,世称定武为率更所摹”。

7、《定武国子监本》。明万历。“余案前人临《兰亭》,其于行款涂抹之处,……实与真《定武》有脱胎之妙,宜其名震一时”。

8、《赵子固落水本》。“子固尝复舟嘉兴,疾呼《兰亭》在否?舟人负以出,子固大书云:性命可轻,此宝难得。……且毡蜡之精,为诸本之冠,自来赏鉴家皆啧啧叫绝”。

9、《定武荣芑本》。“今海内《定武》真本,自落水本外,即以此为最……而古朴浑融,故应为《定武》摹本之冠”。

10、宋《王晓本》。“石今在上海,已断裂,颇伤板实,以是古刻,且甚有名”。

11、明《程孟阳本》。“焦山寺中,苍劲简质,颇有篆籀遗意”。

12、《陈伯恭五字已损本》。“有唐伯虎跋,钩勒阅八月,应推近刻佳本。”

13、《停云馆五字不损本》。“模刻不甚详审”。

14、《梅花本》。“不甚精妙,石已断裂”。

15、元《同野本》。“黄公望定为墨皇,颇与王晓本相似”。

16、明《重刻肥本·瘦本》。“不精,前有兰亭图”。

17、《来禽馆五字已损本》。“瘦本出”。

18、《谷园摹五字损本》。“从肥本出”。

19、《张金界奴本》。“余谓盖合《开皇定武》,兼有其胜”。

20、《神农本》。“首题唐摹《兰亭》四小字,首尾有神龙半印,亦绝妙。”

21、《褚河南摹本》。“榻数本乱真分缀宋元诸跋,以便售利,虽未必是河南真迹,要亦非深于书道者不能抚填也”。

22、《三希堂刻本》。“轻浚之间,犹存深厚之意,当为诸摹之冠”。

23、《滋蕙堂本》。“颇与袖珍本相似,而行款仍还旧观”。

24、《来禽馆本》。“疑即褚本”。

25、《洛阳宫本》。(或岭字从山本)“笔法不殊,风神又别,字体亦小”。

26、《赐潘贵妃本》。“余谓《定武》有肥瘦,此本字形迥jiǒng异,若以此为真《定武》,则自来所传《定武》本,皆不足凭矣……特好事者假托公名以欺世耳”。

27、《颍上本》。“得此玉石本于颍上井中,此本行笔,大似褚zhǔ摹,诚为佳刻,次拓类字遂缺,为一俗令”。

29、《冯承寿模本》。“余谓米老作书,飞动有余,瘦劲不足。此卷纯是一片清刚之气,冰结所成,非米老所能到也”。

30、《薛稷摹本》。“不及冯、褚本之风格遒上,恐皆是附会为之”。

31、元《陆玄素本》。“飘撇醌藉,大有古意”。

32、《玉枕本》。“蝇头细阽,渭之玉枕本,盛称于世”。

33、《唐临无名氏本》。“结体亦不沾沾原本(假借为“沾”。浸润;《汉曹全碑》惠沾渥。),然其用笔自古。成亲王定为唐临”。

34、《唐临无名氏残本》。“真迹藏南海吴氏,……虽多蛀损之字,而用笔沈著透快,非唐人名家不官皂”  。

35、《朱元章临本》。“明人刻石,……观此则谓世传唐模多元章之笔,亦非无因。”

36、《薛道祖(绍彭)临本》“可云绝肖。唯初拓原本难得耳。”

37.《宋徽宗临本》。“不甚佳,与徽宗平日用笔亦多不同”。

38、《宋高宗临本》。“气象甚小,笔力亦弱。俱不佳,疑皆伪作”。

39、《赵松雪临本》。“尔来学《兰亭者》,弃《定武》唐模如土梗,专赵松雪此本,其书如不俗者。或曰此本系伪作,赵书圆润之中,时具遒逸清瘦之致。此本纯乎圆润,几于五笔,知非松雪所为也。存其说以俟真鉴者。”

40、《俞紫芝临本》。1359年元刻。“紫芝为松雪高弟,此本亦全似松雪笔意。良常称其于沈著中见清瘦,于痛快中露风神。

41-43、明人祝、邢、董诸人,皆有临本。“风格愈下,不具论”。“右诸本《兰亭》,皆据余所藏者戴之。具存于京师者,唯《三希堂》及《八柱兰亭》二部,惜考证碑帖之书多未携回,半就记忆者录之,疏漏错误,无所不免,姑汇大略,俟他日再校”。《大道本》之后,以嵌于黄冈东坡赤壁碑阁帖石刻为例。1890年,成都杨寿昌(葆初)任黄冈知县时,辟县署西侧为景苏同,即景仰苏东坡之意。委托杨守敬以其所藏苏书名帖刻石,1892年成《景苏园帖》六卷,杨寿昌是版权人,杨守敬是选刻督刻的经办人。1893年杨守敬写有《景苏园帖记》:“集苏书之存于世者”在宋、明各有,而《晚香堂帖》“美恶杂糅不见真采”,“葆初大令生长蜀郡,少小握翰,即酷嗜苏书”,“淮任黄冈,为东坡寄迹之所。乃于辟舍西偏起‘景苏同’,又发意重辑苏书为《景苏同帖》各卷。以守敬亦尝涉猎于斯,又助其搜讨。又请江夏刘君宝百细意钩摹,逾年镌成四卷,先为毡拓,以饷学者。余意此帖虽后出,当为近世集苏书之冠,媲美《西楼》、凌跨《晚香》,有识斯计,无事赞扬。独是苏公恩义大节昭耀千古,大令瞻仰前修,步趋岂独在翰墨?并知景苏同中,如泛颍水,倾刻斯见,大令倘神遇之手!光绪十有九年春正月宜都杨守敬记”。杨守敬对苏轼的书法、素甚推崇,称为“有宋第一”。收藏苏帖甚富,如《快雪堂帖》、《墨缘堂帖》、《餐霞阁帖》、《经训堂帖》、《墨池堂帖》、《望云楼帖》、《秀餐轩贴》、《契兰堂贴》、《平远山房帖》《余清斋帖》、《安素轩帖》、《澄釜堂帖》、《听飘楼帖》、《南雪斋帖》、《飞鸿堂帖》、《听雨楼帖》、《泰邮帖》、《怡园帖》、《西湖涛帖》、《秋碧堂帖》、《观海堂帖》、《西楼帖》等二十二种二十五本。杨守敬精选苏书,亲笔写有送杨寿昌审定的意见共17页,今藏湖北省博物馆。宜都《杨守敬研究》刊载了陈上岷《景苏园帖》石刻及其采用的原帖目录和述评一文,详细介绍了杨守敬精选苏帖碣石的意见。如说:“《西楼》稍失锋颍,然原本亦多秃毫,此不能尽责之仆人,他日势必我辈亲手修整一番,方可有观。”“《墨缘堂》贴……是从真迹出”,“《烟江叠嶂歌》所刻稍浓厚,然亦有过于笨浊处,若刻之当与章藻刻参校”。“《归去来辞》、《赤壁赋》,惟此为精,惜有剥蚀处,当以《契兰堂本》参合之”。“坡公喜书《赤壁赋》,见于著录家者不下数种。然集帖中所见二赋并书者唯此。此次摹刻公书,若标名二赋堂帖,则此神应居首。然开端是《归去来辞》,似亦不甚合。若移易之,又非本来面目。窃意此帖若嵌之赤壁二赋堂,则标名应示;若嵌之衙署,则直称为苏文忠公法帖,是不必以二赋居首也。”“小楷《黄庭经》,以坡公晚年极意之作,惜刻者老重有余,韵度不足。盖《平远山房帖》通部犯此病,不独此也。然坡公小楷既不多见,此本纵为刻者稍失真面,亦不当弃之。鄙意俟下人刻《四十二章经》之后,则坡公笔意熟悉于胸中,而后以次援之,当有合也”。“《刘锡制诏》,此文为坡公作,此书未必是坡公笔;纵是坡公,亦随手不经意之作,可勿刻也。”“《前赤壁赋》绝佳。唯第四翻石缺一角,毁去‘哀’字,不能意外,记此帖,《三希堂》亦刻之,似当借来补之”。“《观海堂》,当时任铁笔者为苏子六,子六故京师名手,守敬犹倩摹《醴泉铭》—通,甚为精审。故此帖亦少失笔。大抵汪氏《西楼帖》去东坡未远,故所收皆晚年精到之作。此册几于篇篇尽善,然不能尽刻,此在尊鉴审择之”。

杨守敬于苏公之帖石上意见,可见用心之处。“以上弟就手边所有苏公帖呈览。”并要求杨寿昌“所有之钱,祈照数给之”。杨寿昌去任,亦因亏累,以刻石抵债,质于汉口张信记。而后嗣亦屡讼无赎,1925年鄂督军萧旭南得购,后由黄冈汪棠运回黄州。(待续)

宜都文峰公园风景(杜选奉摄)

作者简介

杨世灿,男,宜都人,杨守敬族孙。副研究员,副处。代表作中华书局出版《水经注疏补》。

(转自鹰子石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