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一明珠——访宁波天一阁

 星河岁月 2020-08-31

…来新夏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我国驰名中外,至今仅存的一座古藏书楼。建阁的主人范钦是明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阁的建成约在嘉靖四十年时(1561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范钦由于自己对图书的爱好和凭借政治权势所聚集起来的七万多卷图书就贮放在阉中。

天一阁在我国古代的图书事业史上一直闪耀着绚丽的光采。藏书楼的命名和一排六间的阁楼结构,据说是采取了古书上所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这虽然迹近迷信,但也可以见到阁主人在倒建时已注意到防火问题。不仅如此,防潮、防蠹等等典藏图书的措施也受到一定的重视。天一阁主体建筑“宝书楼”的各书柜下面都放着一块块石灰石性质的石头,这是原来用以吸潮的设置。它虽然没有现代吸潮器那么科学,但吸潮以保护图书的道理显然已为我们前人所理解。范氏又据古书记载,采用了芸草防蠢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传说,宁波有一嗜书成癖的钱姓女郎,因仰慕芸草辟蠢的功用,曾手绣芸草数百本,并自己更名绣芸。她为能亲见天一阁用芸草防蠹的真相,便委身嫁给范氏子弟,结果仍以格于妇女不能登楼的禁例而不得见,终于郁郁含恨而死。钱女的行为似乎近于痴騃,但她的爱书精神确是感人至

深,实可使那些任意践踏毁坏图书者大有愧色的。

天一阁的建造设计颇具匠心。主阁“宝书搂”二层,楼下隔成六间,楼上悬有明人王原相所书“宝书楼”匾额,用书柜隔成六间。楼前有蓄水池,也是一种防火设置。清康熙四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在阁楼前后利用山石的奇形怪状堆砌成“九狮一象”等生动形态,并植竹养鱼,使藏书楼周围增添了江南园林的美色。正由于它把藏书的幽雅和园林的清丽很好地结合一体,才引起了附庸风雅、好事多趣的乾隆帝的重视。当他为了典藏《四库全书》而兴建南北七阁时就曾谕令浙江地方官吏绘呈阁图作为兰图。随着范氏宗族的衰败,阁楼园林也日趋荒落。直到一九三三年,始有当地人士集资维修,并将文庙的尊经阁和有关当地(明州)文献的一批宋以来的碑版移建园中。这批碑刻文物镶绕在尊经阁前的墙垣上,被誉为“明州碑林”,是有关朱元以来宁波(明州)的历史资料。可惜有的由于风雨侵蚀而字迹漫漶;有的整片剥落,了无字迹。这实在是地方文献的一种损失,亟待采取一定的保护和抢救措旋。

范钦非常珍惜自己的藏书,订了严格的禁例,其中“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定是他主观上希望图书免于流散的一种措施,也是封建士大夫“子孙宝之”的狭隘自私心理的反映。可是,事物的发展往往不取决于主观愿望。经历乾隆皇帝开四库馆时的勒取、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掠夺.不肖子孙的盗卖以及虫蛀水渍等等,到解放之初,园林已是荒草污水,精刻善本不是水渍无法揭开,就是蠹蛀得千疮百孔,零零落落只剩下原藏书量的五分之一,大约一万三千余卷。这一现实无情地嘲笑了范钦。后经政府多次拨付专款维修、恢复,使这座古藏书楼和它的藏书虽历经多劫,犹不致如海源阁藏书之毁于军阀匪徒之手、皕(音璧,二百之意)宋楼藏书之为外人捆载而去,而是得到了比较正常的发展。目前已有三十万卷藏书。比创建时增加了四至五倍,其中善本精刻有八万卷之多。“明州天一富藏书”,已经不是虚誉了。我去年(80年)春天亲临其地时,又见到政府已在原阁右后方兴建一座具有江南楼阁特色,并和原阁风格谐调,总面积达九百多平米的新阁,工人们在积极施工,加意雕饰。工程已进入后期。新阁建成,多年沉睡的载籍将苏醒过来得到整理与应用!

天一阁皮藏宋元以来刊本,抄本和稿本,而明刻尤为突出。明代登科录和地方志的收藏成为该阁的特色。明代登科录若能加以利用改制不失为查阅明人的工具书,阁主人范钦的简历就在登科录上赫然具在。明代地方志二百余种更为地方文献珍品,未印部分大可考虑刊行。另外藏版一千余块,亦可见到明代雕版工艺的水平。范钦之能注重当时文献加以收集保存,确是具有卓识。在新征集的图书中,不仅有早年流失的阁藏复归故园,而且还有浙东名家黄宗羲、万斯同和全祖望等人遗著和《明史稿》稿本。园中“千晋斋”所存自汉至清的千余块刻砖(园晋砖居多,故名)和另室所存唐宋元明石碑三十余块也都是珍贵的文物。

天一阁以其所藏珍籍文物博得到人们象“明殊”般地护持它,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发挥它蕴藏着的资料作用。我衷心祝愿这颗“明珠”将发出更加照人的光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