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金融理财行业“逃兵”的自述。

 条山石头 2020-08-31

志辉告诉白猫,他打算转行了,离开金融行业,而且已经想好了。

6年前我们认识的时候,他刚从银行出来,而这之前,他在银行已经呆了7年,今年已经是第13个年头。

而他的决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那个周六的下午,我们聊了很久,他说他终于决定当“逃兵”了,但临走之前,还想在这个奋斗了十余年的行业,留下一些痕迹,所以拜托我帮他整理了这篇自述。

文章可能有点长,有很多关于理财行业的心得体会,希望想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可以耐心看完。

一个金融理财行业“逃兵”的自述。

向往的银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07年,同济金融学毕业,作为一个上海人口中的外来人员,我经过重重面试,顺利的进入了银行,职位是柜员。

要知道,当时银行大多数的职位都是对本地户籍的毕业生开放的,因为要面对的大部分客户都是上海人。

很多非上海的同学毕业都去了券商做研究员,助理分析师,上海的同学才喜欢往银行跑。

家里说,如果上海的银行不要我,就让我回老家的银行,一个同济的高材生肯定有发展前途,可是因为女朋友在上海,所以我也决定留下来,哪怕进不了银行。

前两年的银行柜员工作,几乎一度让我怀疑人生。

我所在的支行在上海一个偏远的郊区,到市中心坐地铁都得一个小时以上。

原本以为郊区租房便宜,挺好的,后来才发现自己掉进坑里了。

你可能很难想象,和一堆中老年人艰难的沟通,是一种什么体验。

我坚信我说的是一口标准普通话,也坚信他们是一口正宗的本地话,我们就这样交流着。

老人们的需求,就是拿退休工资,或者是转存银行定期存款,而取钱的话,他们坚决不会去使用ATM。

而当我学会几句本地话后,竟然被上海的同学笑话,我才明白,上海市区人和郊区本地人还有一种微妙的阶级之分。

两年后,我提出了换岗要求,领导念及我的学历和工作表现,把我调去了徐汇区的某个支行,职位是理财经理,要知道这种机会在银行体系里,真的不多。

一个金融理财行业“逃兵”的自述。

5年银行理财经理,让我困惑不已

09年底,我转岗成为银行零售部的理财经理,工作就是给银行客户拉存款、卖保险,后面几年就是推荐理财产品、卖公募基金,还需要完成开户指标、信用卡指标。

我女朋友和我分手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非常心塞。

我在你眼里,就是开卡拉存款的工具吗?我的同学、闺蜜,朋友家人,甚至闺蜜的父母都来帮你开银行卡、买保险、存钱,就是为了你的业绩指标吗?

确实,异地他乡,同学都是同业,有些内向的我没有什么人脉,靠银行里的陌生客户开发,要完成月度指标都有些勉强,要评上优秀,那真的是杯水车薪。

除了女朋友的打击以外,对于银行里销售的产品,保险和公募基金同样让我困惑。

存款变成保险的事情经常发生,因为保险带来的业绩远比普通的存款高。

虽说时间拉长了看,保险和银行理财或者长期存款收益差不多,但是短期退出将会面临亏损。

经常有人到银行里来闹,很多都是因为买保险的事情。

直到银行卖保险要双录(录音录像)以后,这样的事情才有改善。

另一个巨坑无比的,就是卖公募基金。

不是说公募基金不好,而是银行也是根据行情来推荐公募基金的,行情差的时候很难卖,等行情好了,卖的动了,往往买在相对高点。

买基金获得不错回报,比如15%,20%的时候,我们就得劝客户抛出,说起来是锁定获利,实际上是为了做二次销售,买新的基金,完成新的业绩。

客户基金拿的久的,基本都是亏的。赚到钱的客户基本都是在低位稀里糊涂买的基金。

银行的这种理财模式,让我越来越困惑,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并不是顾问式的,而是销售式的。

尽管银行的理财产品相对安全,回报也还可以,但相信我买基金,买保险的客户,真的也没有比那些只买理财的赚更多的钱。

看到很多客户的亏损和抱怨以后,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这种理财方式,不再把基金和保险作为主推后,我的业绩开始下滑,在银行里显得更为迷茫。

那时的我,可能还年轻,带着对理财的困惑,还有面临结婚的经济压力,在年近三十的年纪,毅然决然的辞职,要出去看看。

那是2014年,我的年收入大概是15万左右,在上海只是普通水平,对于上海的房价来说,真的是太少了。

年近三十,结婚被提上日程,银行卡里只有五十多万存款,这七年的银行路,竟然不够上海买房的首付。

一个金融理财行业“逃兵”的自述。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金融行业的雷池

我不是机缘巧合去的财富公司,而是有几位同学已经在财富公司了,之前还有银行的同事去了,年收入低的也有30万以上,有几位甚至年薪过百万了。

第三方财富还有一点吸引我的,就是产品线非常丰富,不管是卖非标固收、信托,还是保险、基金、股权都算业绩,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客户的情况配置金融产品。

对于拥有给客户理财梦的我来说,真的是太好了,终于可以根据我的理解给客户配置金融产品了,而不是领导让卖什么,我们就卖什么。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我去了一家才成立不久的财富公司,因为他们更缺人,能给我的职位更高,薪资待遇也更好,基本薪资就有1万5一个月,加上团队绩效和佣金如果达标,一年应该有60到80万的税后收入。

2014年,财富公司给的固定收益产品,年化回报在12%左右,因为各家财富公司都是这个数字,让我产生了幻觉,那就是市场上的理财就该是12%的回报。

12%的回报,吸引了一批原来在银行的老客户,而且大多数是五六十岁的老阿姨。

如果你问我,这个理财项目究竟投资的是什么,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清楚的解释,因为公司内部都有两个版本的说法,一是小微企业贷款,二是房产抵押贷款,亦或者客户的资金是被分散投资到这两个领域。

产品说明书上,反正都是季季盈,年年盈的字样。

产品看上去很合规,但我自己却从来没有仔细读过合同,因为在银行的时候,我们也从来不看合同。

而当我有意识的去看合同的时候,已经离开了这家公司。

离开的原因比较简单,我的上司,也就是上海大区的负责人,和多名女下属有不正当关系。

我忍受不了这种公司的氛围,很多和我级别一样的人,也都和女下属关系暧昧,也有团队的女伙伴,有意无意找我搭讪,我都没有搭理。

为此,公司还流传着我不能举的蜚语,让我忍无可忍。

两年半后,也就是2016年中,我离开了这家公司,两年半期间的总收入约200万,买了房,2016年底结了婚。

从收入上来看,我得感谢这家公司,感谢信任我的客户,感谢自己的选择。

2018年8月底,这家公司暴雷,而我由于走的早,并没有受牵连,我的客户因为我换了公司也都把资金撤出,所以全部幸免。

截止2019年底,上海的三方财富公司,比起2016年,大概少了80%以上,大量的暴雷,让人们对于财富公司避之不及,这行业跌入了冰点。

可这些都是后话,2016年的我,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的三方财富公司风险那么大,各种自融、诈骗的陷阱和手段层出不穷。

当我离开这家公司后,又应朋友邀约,去了另一家财富类公司,而这家公司的经历,让我终于能看清金融行业的真相,但其实也可能仅仅只是冰山一角。

一个金融理财行业“逃兵”的自述。

离开金融行业的原因

最后一家财富公司,比之前那家其实正规很多,是一家严格意义上的财富平台。

在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第三方财富公司,理论上应该是客观中立的给客户进行理财,做综合资产配置解决方案,不会捆绑任何资产,更不会把客户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通俗的说,可以理解为单纯的代理销售市场上各种资产,哪种产品对客户有利,就推荐哪一种。

大部分暴雷的公司,要么就是没有资产,单纯的金融骗局,要么就是自己做资产,就是问客户借钱去投项目,项目失败,血本无归,最后无法兑付承诺客户的本金和收益,导致暴雷。

但是,第三方平台有第三方平台的痛,就是风控上的不足容易引起单个产品的暴雷。

大家可以想一下,银行每年都会有2-4%不等的坏账,更别说是一个财富平台。

大量好的资产都被银行拿走了,财富平台能拿到的资产,说的直白点,都是吃剩下的,尤其是债权类资产,风险很高。

当然也有好的项目,比如股权投资,银行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参与的不多,但是好的项目起投门槛都特别高,300到1000万不等,和普通客户没太多关系。

再有剩下的好资产就是一些海外资产,但也是鱼龙混杂,客户根本难以辨别,海外投资的风险不言而喻。

2019年,我所在的公司,再投的20多个项目,陆陆续续有4个出现了逾期,其中3个有实体资产,可能还可以追回部分损失,有1个是应收账款抵押,项目借款方跑了,上游付款方欠了一屁股债,基本上这笔投资可以说是血本无归。

4个项目,1000多万客户资金,压的我喘不过气来,甚至有些抑郁,并开始不断思考。

我没有将责任推到金融大环境不好这种模棱两可的理由上,尽管我的客户都对我特别谅解,积极配合项目善后,甚至反过头劝我不要压力太大,但我非常严重的自责和懊恼。

我认识到,我不懂金融,不懂财富,更不懂资产。

2017年起,大量财富公司暴雷后,我基本上所有给客户推荐的项目,都会去项目方考察,我相信眼见为实。

但眼见真的为实吗?

国内那么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今年还有美国上市的瑞幸咖啡,如此严格的审计和监管下都能造假,让我明白自己看到的,可能都是项目方想让我们看到的。

我第一次想逃离这个行业,因为我真的不懂,我竟然把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推荐给了信任我十几年的老客户。

金融行业里,外行指导外行是普遍现象。

理财经理的财富比客户的财富少,却指导客户如何安排财富。

银行的产品,大多银行会选择兜底,避免不良影响。保险公司是保本的,遇到风险可以减少分红。券商主要是证券业务,本身就是浮动收益。

传统金融机构的理财风险,远低于其他的财富类机构,当然对应的回报收益率也是相对较低的。

一个金融理财行业“逃兵”的自述。

最后的决定

2020年的疫情,让我的决定推迟了小半年,一方面是之前出问题的项目扫尾,该起诉的起诉,该处置的处置,另一方面也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空间,去想明白理财这个行业。

朋友劝我加入保险行业,保险公司没有产品风险,而且上海这边客户对保险的认可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提升,市场情况非常好。

我也明白,好的风险管理规划,对于客户家庭的重要性,保险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不管在银行还是财富公司,我都劝客户和朋友配置保险。

但说实话,保险也是金融范畴,财富管理范畴,请问不懂金融的保险代理人,能真正的懂保险吗?

保险公司,甚至经纪公司,依旧是围着保险卖保险,和我在银行做的事情,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

我认可保险,但不认可这个行业的现状,思前想后,还是放弃了。

今年7月1日,我给所有的客户一百多人,或去了电话,或发了微信,正式告别这个行业,这个我依旧热爱,却敬畏的行业。

从2007年7月1日开始的要13年,只有最后的几个月我才是清醒的。

你们可以想象吗?

一个打了13年仗的人,直到最后才明白一点点自己在打什么仗,这有多么让人后怕。

对朋友,我说自己当了行业“逃兵”,对自己,我给了自己更多的选择。

我选择把自己真正意义上,放到了金融行业外的第三方,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看问题。

我可以继续给我的客户做理财咨询,但我不再卖任何产品,客户是我的朋友,我只给我个人客观的建议,仅此而已。

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民众自己去做理财,自己不断的去学习金融知识,不断成长。

一个金融理财行业“逃兵”的自述。

写在最后

志辉没有明确的告知他接下来准备干嘛,他可能会把重心回归家庭,最近一段时间,他也经常和我再讨论关于财商教育的话题,他对子女财商领域特别感兴趣。

金融这个行业,学无止境。

白猫一直把自己当做财富小白,从普通小白,晋级到了资深小白。

很多人误解我可能要推荐什么财商教育课程,其实,我只做我的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