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15岁,连续三次自杀,只为逃脱妈妈的控制

 昵称zWojhGnh 2020-08-31

最近看了部电影《妈妈的遥控器》。

离奇,压抑,却不失真实。

小伟是个初三的学生。

成绩差的一塌糊涂。

原因很简单,他超喜欢漫画,因此不管是复习,还是考试,他都在那涂涂画画。

母亲天天各种训,然而,小伟还是那个小伟。

这是个单身母亲。

从离异那一刻起,她就把生命的全部价值投注在小伟身上。

她不允许他不优秀,就像不允许自己投资的项目亏损一样。

一次偶然,她买到了一个遥控器。

一个可以操控儿子时间的魔力遥控器。

她跟儿子说:“我给你报了培训班,你上一次课不懂没关系,上十次课,你总会懂吧?”

小伟当然听得一头雾水。

上课后,小伟继续开小差。

结果,第二天一醒,他发现日期回到了昨天,还是周三。

然后,上课,开小差,考试不及格······第三天醒来,日期居然还是周三!

老师还是那个老师。

偶遇的人和事也完全复现。

小伟渐渐明白了母亲那句“咒语”——你只要不听话,你人生就会卡在同一天

但他无力反抗,他只好摈弃自己倔强的灵魂,做一个唯妈妈是从的“好孩子”。

几个月后,小伟恋爱了。

确切说,是早恋。

妈妈知道后大发雷霆。

居然背着妈妈早恋?必须分!

这一次,小伟也终于发飙:“我就不分!”

可孙悟空再牛逼,终究还是逃不过唐僧的紧箍咒。

妈妈遥控器“退回键”一按,小伟瞬间退回到了几个月前。

那时,小伟还没有早恋。

他疯了似的冲到女朋友家。

可惜,只听见一句:你是谁啊,我不认识你。

那一天,小伟割腕身亡。

妈妈发现后,拿出遥控器,“退回键”继续一摁。

小伟又回到了自杀前。

没多久,小伟又去跳海。

妈妈发现后,又拿出遥控器一摁。

小伟复活了。

他泪流满面地望着妈妈:“你到底还要我死几次?”

而妈妈的回复更是令人绝望。

“你是妈妈的生的,我不许你这样想!”

可以说,起码80%的家庭悲剧,都跟“控制欲”脱不了干系。

“为你好”是控制。

“请替妈妈想想”这也是控制。

这种控制就像鸦片,控制者会上瘾,被控制者久而久之也会“上瘾”——因为自我被阉割后,人会习惯把选择权交给他人。

比如每一个缺乏主见的成年人。

今天就谈一谈怎么走出这种控制吧。

父母的控制大致分2种。

一种是强控制。

“孩子是我生的,我想怎么管就怎么管。”

“我可是你爸,你连我的话都不听了?”

就像《妈妈的遥控器》里的经典台词:你是妈妈生的,我不许你这么想!

他们的逻辑就一条,你是我生出来的,所以别说管你,就是揍你,你也不能有二话。

很荒诞是不是?

没办法,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就是这么教的。

另一种是软控制。

这种控制不易察觉,甚至还套满了无私的光环呢。

因为他们太喜欢沉浸于自我牺牲了。

他们恨不得掏肝掏肺给孩子。

可孩子呢?

真的不需要你“掏肝掏肺”啊。

孩子需求很简单,他只要父母给予爱与自由即可。

可惜,付出欲强的父母,控制欲必然也不会弱。

“妈妈做这么多可都是为你好啊。”

“爸爸为你活了半辈子,你也为爸爸着想一次吧!”这种控制往往都能奏效。

因为愧疚。

其实不管哪种方式的控制,其动机都是——为你好。

骂你为你好,逼婚是为你好,连虐待你,父母内心也能形成一套逻辑——孩子,多吃点苦,对你有好处!

恶人从不觉得自己有错。

坏的父母也是。

既然父母几乎不可能意识到自己问题,那就别跟他们讲道理了。

省点力气,试下这种办法。

第一步,独立。

精神独立有点玄,姑且不谈,就说空间独立和经济独立。

先跟父母分开住。

分开的距离越远越好。

因为如果住在一块,父母就可以继续玩他的“自我牺牲”游戏,就可以时时刻刻表达:这都是为你好啊······

不管你怎么应付,这对你都是一种极大的心灵损耗。

长期处于内耗之下,何谈自由?

然后,别问父母拿钱。

因为你伸手要的每一分钱,都是他们表达控制的“筹码”。

因为有求于人,必然就要受制于人。

独立只是第一步。

因为精神控制这东西是如影随形的。

一个从小在极端控制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走到哪,“父母”就会跟到哪。

在此,我要引用科胡特推荐的一个技能——不含敌意的坚决。

这我很有经验。

我父母感情很糟,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被夹在中间。

同时呢,母亲控制欲又很强,对我啥事都要插一手——我痛苦程度可见一斑。

过去,我是这样反抗控制的。

母亲说:“今年过年一定要结婚啊。”

“不结。”

“你看村里哪个这么大的孩子不结婚?就你搞特殊?”

“你好意思说我?你看看你和爸的婚姻!”

“啊,有几个男人会跟你爸这么没用?你爸多懒你知道吗!······”

······

结果是,两败俱伤,我和她都被气的半死。

现在,我换了套招式。

有一次,母亲说:“你那个同学鹏鹏都生第二胎了,还是个儿子!”

我语气温和地回道:“妈,那是人家的事。”

“那你呢?你都22,该结婚了。”

“妈,这是我的事。”

“什么叫你的事?我是你妈还没权利管你?”

“妈,我说了,这是我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负责好吗?”

·······

母亲又说:“你爸做事可真蠢啊,居然······”

我连忙打断:“停停停,你们感情是你的事。”

“你怎么可以这样说话!”

“妈,这是你的事,自己的事自己负责。”

······

整个拒绝过程,没有敌意,没有一点反抗情绪,有的,只是厘清界限:这是我的事,那是你的事。

如此一来,对方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无处着力。

而你呢,就可以把更多的心灵能量,投注于“选择”,而非“争取选择权”上。

换句话说,别跟控制欲强的父母论是非,争高下。

因为反抗,就是在配合他们的游戏。

中国父母的控制游戏。

自我牺牲后,以道德资本逼人的游戏。

面对他们强加过来的意志,别吵,别闹,别激动,我们只需温和地表达:妈,这是我的事。

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十次。

不断重复。

直到父母把你交还给你,直到你面对人生选择时,不觉束缚,只觉自由。

和原生家庭作斗争从来不是易事。

有观念的捆绑,有血缘的牵绊,有太多太多的闲言碎语,世俗攻击。

但请你千万,千万,千万不要妥协。

没有人能替你的选择负责。

就像催婚催生时,他们一口一个“为你好”。

而当你婚姻遭遇不测时,他们会——也只能这样说:为了孩子,忍忍。

因此,走出控制是必要的。

这也是主宰自己人生的必经之路。

也许你还想看:

离婚1年,我总结出几条血一样的教训:婚姻内的欺骗,只有一次和无数次……

“人家不要嘛”

985名校毕业,却半年内被4家公司辞退,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人渣从不缺女人?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加我个人微信吧

我们一起成长

亲爱的,你置顶/星标我了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