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十)知足

 站长带你飞 2020-08-31

静坐修心之帛书老子《德道经》本义求真(十)知足

今本德经第四十六章(09)

分段解析(一)

甲本:天下有囗囗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乙本:天下有道卻走馬囗糞无道戎馬生於郊

王本: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站长解析:

甲本缺失2字,可以乙本补上,经文基本相同。

“糞”,《説文·华部》:糞,弃除也。段玉裁注:古谓除穢曰糞,今人直谓穢曰糞,此古義今義之别也。故这里的“糞”有扫除秽物之意。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意译应为:天下之人若都能做到清静无为,以道而行,再好的马也只是用来牵着溜溜弯,让它排出更多的粪便,以当农肥。即如老子在今本八十章所说“有車周无所乘之”。

“戎”,《说文》曰:戎,兵也。本义为古代兵器的总称。

“郊”,《說文》曰:距国百里爲郊。按周時,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此处的“郊”多为荒郊、郊野之意。

“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意译应为:天下之人若不能做到清静无为,而挑起事端,燃起战火。老百姓也就不能“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生出的马匹,也只能在郊外训练成战场使用的战马,而造成生灵涂炭。

本义求真: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

分段解析(二)

甲本: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乙本:罪莫大可欲禍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王本: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站长解析:

甲本保留完整,主要分岐有二,一处是王本无“罪莫大於可欲”句;二处是“憯”与“大”。

对于“罪莫大於可欲”,历代很多版本中均有,王本脱落,站长认为王弼虽然对老子文化深有研究,但其出身官僚世家,且受家庭祖风影响非常大。故对“可欲”这种求名,求官,并不认为是一种痛苦,或这种观点不太赞同。

开始用“罪”,这种痛苦用“大”来形容,则为大的痛苦;再用“禍”即灾难,也用“大”来形容,则为大的灾难;但“咎”则代表已经形成的灾祸,即由原来因欲望而痛苦,到了纵欲而产生了祸患,最后到欲望之极,即有些偏执的状态,此时也用“大”就不足以表达这种升级后的状态。故老子用用“憯”增加了些加重的语气,即悲痛,伤心,惨痛之意,多为老子本义。

“可欲”,即能引起我们欲念或欲望的事物。在帛书老子中除了此处,在今本道经第三章中有“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足以解释此处的含义。

见可欲则真正之心乱,势利陈则刼夺之涂开。

出自葛洪的《抱朴子·诘鲍》

本段意译应为:

痛苦莫大于对名利的追求,而祸端来自于对名利追求的无节制,而灾映这种伤心而又悲痛凄惨的下场,更源于对名利追求的贪得无厌,甚至到了令人发指之境界。

本义求真: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分段解析(三)

甲本:囗囗囗囗囗恆足矣

乙本:囗囗囗囗囗囗足矣

王本: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站长解析:

甲本和乙本缺失,故以王本补上。经义无大的区别。

对于“知足”,其实就是“不欲”,就是无为而无以为。帛书甲本中还有两处对“知足”作了阐述,分别是“知足不辱”与“知足者,富也”。

对于“不欲”,帛书老子甲本中,论述有“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我欲不欲,而民自楃”,“其不欲見賢也”。

所以“知足”,就是不欲,就是不看重,不追求,甚至连想一想的念头也没有,这其实就是“无为而无以为”的上德之性。

第一个“足”为“不欲”的含义;第二个“足”为脚趾,也就是易学上的为艮,为止,有根本的含义;第三个“足”即今本德经第四十五章讲的“大成”,“大盈”,“大贏”之意,即富足,充实。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意译应为:所以当懂得了“无为而无以为”的不欲见贤,是修德的根本,则这种富足和充实感也将永远不会消失。

本义求真:

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最后站长把分 段校对的本义求真汇总如下:

帛书老子09(今本德经第四十六章)本义求真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未完待续---

静坐修心,延年益寿,改善心性,找到真我

本文发布自知卜易社“站长带你飞”平台,版权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