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淞沪会战有什么意义?这得看从哪个角度来说...

 兰博2000 2020-08-31
淞沪会战有什么意义?
这得看从哪个角度来说。
如果从日本的角度来说,淞沪会战意义真的非常重大——大大便利了日军进一步侵略中国。
如果从中国的角度来说,淞沪会战就是一次根本性的严重错误决策,差点断送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前途。
1.从军事力量角度,在开战伊始就断送了中国军队主力,把种子当救济粮付之一炬
日本以小而强的工业国,入侵中国这个大而弱的农业国,最希望的就是尽早展开主力决战,一锤子买卖打垮中国军队精锐主力,而最害怕的就是捕捉不到中国军队的精锐主力。但淞沪会战,中国主动将精锐主力送到日军面前,而且还是日军海空火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战场,并在此付之一炬。中方把种子当救济粮填进淞沪战场,为日军顺利展开下一步入侵行动大大减少了障碍。
2.从经济实力角度,主动把日军引进了全国最富庶的区域,开战伊始就让日军控制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
中国持久抗战的根本之一,在于持续抗战的经济实力。当时中国一半以上的工商业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为持久作战计,当时应趁日军尚未染指上海,抓紧时间将产业内迁。但国民党匆忙主动发起淞沪会战,导致全国最富庶的“矿区”在开战伊始就全丢给了日军,大量资源为日军所获,为日军开展进一步行动提供了重大便利。
3.从交通角度,使日军控制了长江口,并可以发挥日军的水胜力量优势,利用长江水道更加便捷地进行战略投送。
有个流传很广的谣言说:淞沪会战使日军主攻方向变成了上海,从此使得日军陷入江南水网,难以发挥机动作战优势。
这说法是既不了解日本陆上力量,更不了解日军水上力量。当时日本陆军机械化程度极低,主要还是靠人力畜力进行陆地运输,能有多少机动作战优势?反倒是日军造船能力、航运技术以及人才储备等综合水上力量着实了得,中国方面望尘莫及。在陆地上阻挡日军,中国军队还能打个有来有回,但要在水面上这种更依赖船只的条件下和日军对抗,绝大多数情况都只会演变成一边倒的屠杀。
如果日军从华北南下,沿途会受到崇山峻岭以及江南水网的阻碍,并随时受到活跃在自己后方的游击队威胁。就算可以利用火车补给,铁路也可能随时遭到游击队破坏。但是如果日军沿长江西进,则可以充分发挥日军水上力量的优势,而游击队对长江水道的运输几乎是无能为力的。日军能利用长江从容进行战略投送,随时威胁中国军队的陆地后方。后来的武汉会战、历次长沙会战,日军都曾利用长江(以及连着长江的洞庭湖)水路输送兵力,随时威胁中国军队侧翼,造成巨大麻烦。而这一切都照死于中国军队清帅发动淞沪会战,导致在开战伊始就丢掉了长江口,把长江水道从一开始就送给了日军。

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之类的说法(我知道这个说法还写进了历史教材)。但可惜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日本本来就不可能三个月灭亡中国(而且这还是蒋介石本人的观点)这个我很久以前就阐述过了,见图。
日本本来就不可能三个月灭亡中国,淞沪会战的发动到结局,对日本侵华不但没有起到阻碍作用,反而给日军进一步侵华提供了便利。说的更刻薄一点的话,那就是:“本来日本不可能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淞沪会战之后搞不好就可能了。”

还看到过有说法,认为淞沪会战以30余万损失使日军损失4万余人,这个交换比不算差。是吗?整个抗日战争,日军死在中国大陆40多万,以1:2的通常死伤比计算。日军总计损失120多万人。而中国军队损失共约420余万人(其中国民党军队约365万,共产党军队约58万)。中国军队损失约为日军3.5倍。淞沪会战的交换比却超过7倍。怎么看出淞沪会战打得算好的啊?

总而言之,发动淞沪会战,是一次战略上的严重错误和重大失败。所有结局无一不导致破坏中国持久抗战的实力,便利日本进一步侵略行动。
当时要么不主动在上海发起进攻,要么在不得手后立刻缓步后撤节节抵抗,不要恋战,尽量减少损失。但是国民党的决策却是把一切都往最坏的方向去推了。说句难听的。国民党高层在整个淞沪会战过程中的决策,简直像是专门为日本的利益导演的一样。
最后的防抬扛注解:本文所批判的是国民党高层的战略决策,并无轻视流血牺牲的广大爱国官兵之意。士兵为国捐躯,是士兵的光荣。但大量士兵为国捐躯,则是将军的耻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