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仅需几千人马,为什诸葛亮不让试一试呢?

 历史文武君 2020-09-01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诸葛亮否定,很多人说诸葛亮太保守,不愿意拿几千兵马去试,那诸葛亮为什么不敢一试呢?

子午谷奇谋

说起“子午谷奇谋”,记载最详细的莫过于《魏略》,书中记载: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茂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茂闻延奄至。比东方腥聚合。'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魏略》虽然记载详细,但毕竟是魏国人撰写,相比之下,写史选择严谨,非真实可靠者,决不采用,史料记载真实性和可信度高并且有着“良史”之称的陈寿而言,他记载的《三国志·魏延传》是这样的说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可见双方之间记载大致相同,唯一有歧义的地方在于《魏略》倾向于拿下长安城(长安极其难攻,《三国演义》采用此种说法),而《三国志》中则是要抢强占潼关,针对上述两种结果,我偏向于认同《三国志》的说法,并且我们按照《三国志》的说法进行分析。

为什么不认同《魏略》,就是因为攻取长安的可能性比较小,长安本身就是易守难攻之地,况且魏延仅仅是轻装上阵,没有任何的攻城设备,想要攻取长安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潼关在军事上更加合理,也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规律。

魏延计划的内容

魏延的计划就是带领五千轻兵和五千负粮士兵,迅速通过子午谷,从而起到打长安一个措手不及的作用,很多人都认为魏延的计划是攻打长安城,但是经过后人认真的研究发现,魏延的计划并不是拿下长安城,而是剑指潼关、武关等隘口。

为什么说是潼关和武关等地,是因为在历史上,大家都知道秦国有着易守难攻的几个天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函谷关,而秦国也正是因为这几个天险之地,使得其余战国六雄无法真正的攻进秦国的腹地。

按照推理,魏延拿下潼关、武关等关中大门,这样的话,可以确保关中的安全,进而防止魏军主力迅速增援,由于魏国当时在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分散并不多,后面出击的诸葛亮大可一一击破,从而吞噬潼关以西北之地,进而可以剑指中原。

从战略上来看,魏延的冒险计划一旦成功,那复兴汉室的完全不是梦。

魏延计划的难度

其实大家都知道,魏延的计划就是因为冒险性太大,才被诸葛亮否定的,那到底有多冒险呢?我们梳理一下,此计划需要满足五个条件,分别是:

一、战术上的突然性;二、行军速度;三、吴国的牵制;四、蜀军后续战略部署;五、蜀军的跟进速度。

我们分析一下,每一条的难度:

第一条其实很容易满足,汉中之战结束之后,在关中地区魏蜀根本就没有交手,并且刘备死后,魏国对蜀国的防御是每年递减,对吴国大量用兵,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蜀就已经休战长达九年之久了。

第二条隐蔽工作很难做,但是对于子午谷这条线来讲,魏兵根本就没有把守,其实先要做的就是清理工作,在高速进兵,只要做好,完全能够做好隐蔽工作。

第三条其实已经满足,在诸葛亮北伐之前,魏吴之间始终保持紧张状态,魏国更是多次进攻吴国,甚至连曹丕都亲征吴国,所以双方都是重兵防守,而吴蜀之间关系已经修好,如果需要配合作战,吴国仅仅需要演习,就可以牵制魏国视线。

第四条如果诸葛亮真的同意,按照诸葛亮的性格,必然会经过周密部署。

第五条需要蜀国发动最精锐的部队,进行出击,并且要速战速决,不能耽误战机,不过此时的魏国关中部署薄弱,其实很可能实现的。

看似都是满足,但是魏延的计划需要同时满足以上几点,还有就是最重要前提,就是魏延必须拿下潼关和武关。

这些条件同时满足,危险性就已经极高,稳重的诸葛亮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不会选择魏延的计谋。

诸葛亮的不同意

诸葛亮不认同魏延的计谋主要考虑两方面:

一、冒险性太大,不然诸葛亮怎么会选择自己稳健的办法呢?不过诸葛亮的办法确实稳,但是会增加后勤的难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每次北伐都缺粮食,这就是其中的原因,因为每次蜀中都要翻越秦岭山脉才能将粮食运到汉中,每次与魏国打起消耗战,最先认输的都是蜀国。

二、稍有不慎,奇袭军团将会全军覆灭。魏延说带一万兵马,殊不知北伐蜀军总计才8-9万兵马,北伐兵马已经占到蜀汉全国动员率的8%以上了,这样的动员率在历史上就已经算很高了,一个国家战争动员率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后备力量,越高的动员率说明国家后备军越少,如果魏延奇袭军一旦被发现,那就是全军覆灭的下场,这样的结果蜀汉无法接受的。

谨慎的诸葛亮在《隆中对》就已经体现出来了,依靠汉中和荆州的双向进攻,可以说这是最稳健的进攻,但是却不符合蜀汉的国情,因为蜀弱魏强,硬拼硬始终不是办法。

魏延为什么提出“子午谷奇谋”

很多人说诸葛亮对,也有人说魏延对。但是历史没有这个答案,因为这个计谋没有得到实施,所以没有办法确认谁对谁错。

而魏延提出这个计划,其实是有原因的,魏延跟随刘备之后,在刘备称汉中王之时,很多人都认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就连张飞都这样认为,但是刘备却意外的提升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要知道此时只是牙门将军的魏延一步就提升到镇远将军了,这样的命令震惊全军,而刘备却当着群臣的面问魏延:“委任你这个重任,你打算说点什么吗?”

魏延当时十分大声说道:“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挡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了他。”(以上取自《三国志·魏延传》)

从这开始群臣才佩服魏延,魏延在这一驻扎就是九年,魏延不仅仅是防止魏军,长时间的驻扎也让魏延更加熟悉汉中,知道如何利用汉中地形,再加上之前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验,从而促成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

魏延其实很忠于蜀汉(并非《三国演义》所讲有反心),他真心的为蜀汉着想,所以魏延才认为的“子午谷奇谋”可以一试,从而战胜强大的魏国。

魏延提出计划时的关中军事对比

军事对比更是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

先说将领,在文章开头已经讲过,魏国的镇西将军夏侯楙是一个胆小无谋之人,只因为是皇帝的女婿,才给他安排一个闲差,证明此时对蜀国防御基本上是没有的,连长安城这样的重镇都成了闲差,一旦蜀军突然出现在长安城下,夏侯楙必定是手忙脚乱,哪还组织的起有效防御和反击呢?事实也证明,当诸葛亮从斜谷杀出之时,长安方面的立马换成了曹真镇守,可想长安方面主帅的不行,那潼关和武关还不是唾手可得啊!

兵力对比,在当时魏吴之间常年发生战争,双方经常用兵十几万人马,而当时魏国有87郡,全国兵力不过45万人马,除去魏吴之间的十几万人马,重镇兵马肯定不过5000人,隘口兵马也不过1000-2000人,按照当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评析》,关中魏军和北部郡兵合计不过2万左右,要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动了8-9万人马,兵力对比可是4.5:1,所以只要魏延的5000突袭军拿下潼关,那关中在得不到支援的情况下,实际上的有生力量就已经非常小了。

从军事力量上来看,实际上是蜀国有着绝对性的优势。

综合来看,魏延因为长期驻扎在汉中,知道汉中和关中附近的实际情况,所以才提出“子午谷奇谋”,这对于实力较弱的蜀汉来讲,实际上是战胜强魏的一种有效办法,一旦抢占潼关成功,夺取关中,那蜀汉实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且能够获取更多的战马,从而为进攻中原地区提供很好的战略物资。

不过历史就是这样,留给了我们太多谜底,诸葛亮的不同意也可以引发我们对“子午谷奇谋”成败的无数的遐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