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图2:患者的基线舒张压水平 平均收缩压135.02±24.73 mmHg,舒张压70.74±13.05 mmHg。收缩压140-149 mmHg和舒张压80-89 mmHg的MACE/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最低(11%/23%; 13.2%/21.1%)。 ![]() 图3:研究结果 从图1中可以看到,当收缩压<120 mmHg时,患者累积的急性心梗(AMI)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血压值,甚至比收缩压>160 mmHg时更低。 ![]()
![]() 在我国,慢性肾脏病伴高血压的比例已高达71.2%,且随着慢性肾脏病的进展,高血压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到了慢性肾脏病Ⅴ期,也就是终末期肾衰、尿毒症阶段,高血压的患病率更是高达90%以上,而血压的达标率却是持续降低,慢性肾脏病Ⅴ期血压的达标率仅为20%。 血压<120 mmHg,可能不一定是好事! 在RE-LY试验的最新分析中显示,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而言,与收缩压在120~130 mmHg这一范围相比,收缩压>140 mmHg和<120 mmHg增加全因死亡风险。 在较低收缩压水平时,全因死亡和大出血风险增加;在收缩压水平较高时,卒中风险增加。 ![]() 图6:文献截图 而在韩国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158145例房颤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发现,理想的血压范围是120-129/<80 mmHg,相比这个范围的患者,收缩压≥130mmHg或<120 mmHg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卒中、出血、心梗、心衰、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心脏中心的心脏病学研究团队得出,对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120-129 mmHg预后最佳,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都不好! 这一研究结果刊载于《美国心脏病学学会杂志(JACC)》上。 该项研究中,纳入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73±8岁,其中52%为女性。在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或缬沙坦降压治疗的同时,受试者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其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研究的最主要结果为:
次要结果如下:
在随后的补充分析模型中,则观察到无论是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还是缬沙坦降压后,SBP与心血管事件复合及各单独终点之间均存在“J”型关系(整体关系和非线性关系:p<0.05)(图2)。 ![]() 图7:SBP与主要以及次要心血管、死亡等结果之间存在“j”型关系 又是一个J型曲线! 从这项研究及我们今天所介绍的来自中国台湾的研究中,都可以发现,其实当收缩压控制在>120 mmHg、<160 mmHg的范围,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是较低的。而强化降压至<120 mmHg,只会如中国古语所言——过犹不及! 更何况,小编在询问了多位心血管医生后,他们都表示:需要结合实际,目前中国的血压控制率(控制在<140/90 mmHg )只有16.8%,连降压达标都尚未实现,又何谈强化降压<120 mmHg呢? 元芳,你怎么看?小编在留言区等你哦!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