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星河岁月 2020-09-01

詹鄞鑫

公元220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有一部专门记载这段历史的书,就是陈寿写的《三国志》。(实际上,《三国志》也记载了一部分东汉末的历史。)陈寿生于三国时代,在蜀国当过官。晋灭吴统一中国时。陈寿已经四十八岁了。他便开始整理三国的史料,写了魏、蜀、吴书共六十五篇,称为《三国志》。他在撰写《三国志》时,参考了魏、吴两国的官修和私修的史书。蜀国因为没有立史官,所以没有现成的史书,史料完全靠陈寿的辛勤收集。《三国志》成书后。很受赞赏。据说当时有个叫夏侯湛的也写了一部《魏书》,见到《三国志》以后,自愧不如,就把自己的稿子毁了。后来的人推崇《三国志》的地位,把它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传说陈寿的父亲在诸葛亮处斩马谡时,被牵连受到髡刑,因此陈寿在史书中贬低诸葛亮。如果我们全面分析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知道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但陈寿在书中,对魏、晋统治者隐恶溢美却是明显的。关于这一点,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举了许多例证。这说明陈寿写史的态度有时是不够严肃和正直的。如果与《史记》作者司马迁不客气地暴露“今上”汉武帝过错的态度相比。陈寿就显得逊色了。

陈寿因以个人的力量写《三国志》,所以掌握材料不够丰富,内容也显得不够充实。《三国志》有“纪”、“传”而没有“志”,大概也是由于这个缘故。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的注,不在名物训诂制度等方面下功夫,而注重史料的补缺和纠谬,有时也列举异闻。他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注文中引用的书达一百四十多种。补充的史事篇幅大大超过了《三国志》本文。后人批评他的注文“繁芜”。但裴松之引用的古书,现在绝大多数都亡佚了,因而它的重要史料价值更为珍贵。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这百来年的乱世中,出现了许多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并在民间流传。据文献记载,隋代就出现了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水上杂戏表演;至迟在晚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为传诵;到宋代,已出现了专门讲三国故事的说书艺人;到元代,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了舞台。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民间长期

流传的三国故事和话本,写成了《三国演义》。罗贯中删除了传说中荒谬怪诞和绿林英雄气息的部分,根据《三国志》和裴注,编进了许多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并不完全依据史实,甚至可以说凡是生动丰富的细节基本上都不是真的。由于《三国演义》“七真三假”,使得许多读者便以假作真,因此有些入指责罗贯中不忠于历史。我们如果把《三国演义》当作文艺作品来读,就会被其中生动的故事所吸引,并且由此加深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它所具有的反映社会的典型意义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今天常见的《三国演义》,已不是罗贯中的原书了。清代康熙年间,毛宗岗和他父亲对《三国演义》作了一番修订加工,在回目.情节,文字各方面都作了增删润饰。这个修改本,至夸成为最流行的本子。

《三国演义》中给人印象最深的,算是诸葛亮了。他简直是天才和智慧的化身。刘备三顾草庐请他出山时,他在家中发表了一通对当时形势的估计并为刘备规划了战略部署。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三国志·诸葛亮传》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都有这一

段叙述。一些人以此为据,说他能预知天下未来大事。其实,诸葛亮也是人,而不是神。他在隆中名为隐居,实际上无时不在关心政治。他结识了名士徐庶、石广元和盂公威等人,常常互相往来,一起商谈国事。他自比管仲、乐毅,可见早就准备投身于政治活动了。所以当刘备诚心诚意来向他请教时,他便依据平时掌握的大量材料,从政治经济地理人事等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局势,并怍出了进取中原的长远规划。他的正确估计完全是从客观世界中得出来的。当然,《三国演义》在一些地方神化诸葛亮,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鲁迅先生就批评过它“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现在都很容易见到。《三国志》有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校点本。《三国演义》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的新注本,一九七三年改为横排本发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