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彰显陈列实物属性的困境与出路——以纪念类陈列为例

 星河岁月 2020-09-01

实物是博物馆陈列的基石,实物性是博物馆及其陈列的本质属性。由于受到客观因素制约,博物馆陈列尤其是纪念类陈列存在较为严重的实物匮缺现象。为解决这一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首先要对“以实物为中心”的传统理念进行审视,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确立新的理念。再从辅助展品、空间布局、科技运用等环节,就如何彰显实物特征这一命题提出原则与举措。通过探究,旨在强调:作为专门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博物馆必须始终坚守独立个性,才能避免在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中迷失自我。

博物馆必须以实物作为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然而,在博物馆陈列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实物无法满足需求的尖锐问题。为弥补实物之不足,惯常做法是以大量非实物展品取而代之,不仅容易导致陈列实物特征的泯失湮灭,还会产生一大批毫无科学品质可言的“垃圾陈列”。本文拟以纪念类陈列为考察对象,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进行探讨,希冀寻求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

一、问题提出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博物馆陈列,都会遭逢实物不足的“瓶颈”,而尤以纪念类、历史类陈列为甚。这除了人为因素外,主要还是受到客观因素制约。古代实物只是历史的偶然遗存,不是任何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都可以用实物来反映,也不是任何历史问题或历史现象都有恰当的实物来表现,这是导致博物馆陈列实物匮缺的根本原因。

相较于历史类陈列,纪念类陈列实物匮缺的境况更为窘迫,这是由其所展示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

1

专题性

纪念类陈列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展示对象,实物必须与具体人、事密切关联,具有不可替代性,这就大大降低了馆藏实物的可利用率,也给实物征集工作带来极大难度。历史类陈列以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展示对象,相对宏观,实物可供选择的范围亦十分宽泛,这是纪念类陈列所望尘莫及的。

2

时限性

纪念类陈列所展示的历史事件,其过程都不会很漫长,多则数年,少则数天;所展示的历史人物,也仅是撷取其一生中最辉煌的片断。时间跨度短,实物遗存的机率自然小。

3

完整性

纪念类陈列叙事完整,结构紧凑,不同内容单元之间贯通性、逻辑性较强,理想状态下的实物配置, 应该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实物链”,对于历史事件的各个节点、历史人物的各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实物,而这在现实中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4

情境性

事件有情节,人物有情怀,能够直观展示情节或情怀的实物少之又少。就“虎门销烟”陈列而言,最直接的历史见证物非销烟池旧址莫属,而销烟池旧址在外观上与普通水池无异,既无法展现销烟的具体过程,更不能反映当时震撼人心的场面。

由于实物匮缺,再加上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当陈列遇到实物困境之际,一些博物馆尤其是纪念馆往往避重就轻,舍本逐末,人造景观、科技展项等非实物展品大行其道,造成不良影响,如业界流传的“实物不够场景凑”“蜡像开会”“克隆化”“卡拉OK现象”等,反映出问题的严重性。2012年底,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加强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拨乱反正”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认为可以使用非实物展品,另一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定。因此,确保博物馆实物属性的关键一环,就是要处理好非实物展品的运用问题,不仅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唯有如此,才能触类旁通,真正领会前车之鉴。

二、陈列理念:从实物到实物生态

陈列理念决定陈列的专业水准、个性风格、目标效果。解决陈列问题,必须从陈列理念入手。

长期以来,博物馆奉行“实物中心”的理念, 然而,该理念也导致了“实物绝对化”或“拜物教”倾向,这种偏执的观点在实践中致使陈列实施滞碍难行,实物的稀缺与自身局限决定了单凭实物而不依托任何其他展品是无法支撑一个完备陈列的。如此,问题来了:一方面,在实践中陈列需要实物之外的展品进行辅助,另一方面,传统理念对实物之外的展品又丝毫未予理会。这就令大量非实物展品陷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 设计者只有凭自身主观判断对其任意摆布,此不啻为引发陈列乱象之渊薮。

传统理念受到挑战,亟须建立新的理念指导实践,实物生态理念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国内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落成,“生态”与“博物馆”开始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该理念的引入,对传统博物馆产生深刻影响,实物与生态结合而成的“实物生态”理念,被愈来愈多人接受。

陈列理念从实物向实物生态转变,在理论上更趋完善。实物生态理念强调的是“实物之生态”, 实物的中心地位未变,最大变化在于,博物馆陈列的构成因子发生了变化,由“点”扩展为“面”,即由原来的实物本体扩展为以实物本体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陈列,实物的生态环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备选项,而是不可或缺的必须项。这就从理论上赋予了非实物展品在陈列中的“合法地位”,相应地,非实物展品的布设也被纳入规范化轨道。

陈列理念从实物向实物生态转变,在实践上更具优势。

1.表达信息更加丰富

实物生态不仅是实物展示,而且通过挖掘整理,展示出了实物内蕴的、背后的故事,所传达的信息量非单纯的实物展示所能比拟。

2.展示手法更加灵活

实物之生态,可由多种形态的展品构成,而不同形态的展品适合不同展示手法,展品形态的多样性为综合运用多种展示手法提供了可能,陈列效果自然显著提升。

3.陈列主题更加突出

陈列主题相对抽象,在表达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连续性方面,实物的单一功效相形见绌,唯有多形态辅助展品、多功能展示手法交融并举,才可有效弥合这一缺憾。

4.观众体验感更加强烈

观众参观从被动到主动、从灌输到体验,是博物馆迈向现代化的主要表征之一。生态型陈列一改过去对实物的简单摆放,转为注重历史时空的复原与环境氛围的营造,为观众进行体验式参观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辅助展品:求取与实物的最大公约数

辅助展品之所以能够与实物共同应用于博物馆陈列,就在于它虽不像实物那样具有完整的实物内涵,却具有部分的实物内涵。如表1所示,实物内涵包括本真存在、事实诠释、信息呈显、知识承载、价值体现等基本要素,除本真存在为实物所特有外,其他内涵均可由辅助展品补替。

表1  各类型展品实物内涵表

*√表示具备该内涵,×表示该项内涵较弱或缺失。参考宋向光《博物馆陈列的实物性元素及内容结构析》。引用该表旨在表明辅助展品也具有实物内涵,且实物内涵强弱有异,至于具体划分标准则会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辅助展品实物内涵之扩展,需在陈列设计过程中着手,现针对斟选、复制、组合这三种情形进行阐论。

1.斟选

就是指在同一展位有多件备用展品的情形下,互相参照比对,优先选用实物内涵较为完整者。在纪念类陈列中,图照数量较大,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以“鸦片战争”陈列为例,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制约,中方的图照资料几近于零,西方随军画师创作的一批时实画作,成为该陈列图照展品的重要支撑。首先,考证图照的来源,时间愈接近事发时间,时实性愈强。其次, 对画面信息进行分析,真实性是重要考量因素。再次,从艺术表现力上进行评判。这些画作既是见证物,也是艺术品。

2.复制

即依照实物复原制作,不仅造型、规格、完残等外观要与原件保持一致, 而且材料质地、化学成份、手感等内在也要与原件基本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讲, 复制展品理应是实物内涵最为丰富的辅助展品。复制与仿制不同,单就展示效果而言,复制品可以替代实物进行展示,而仿制品则无法替代实物,仅作为实物的参考性资料进行展示。仿制品过多且喧宾夺主,是当前陈列弊源之一。关于模型展品,应归属于仿制品系列,很多模型在陈列中发挥着实物替代功能。因此,模型展品除规模比例受限外,一切皆应按照复制品的标准和要求进行。

3.组合

构成组合的展品可以是实物, 也可以是辅助展品,当然更多的是实物与辅助展品的结合。展品组合要凸显实物的主体地位,方法有二:一是在设置上将实物摆放在显赫位置,二是在数量上扩大实物的占比。场景作为展品组合的常用范式,其直观性、生动性是其他类型展项难以比拟的,然而, 近年来场景饱受非议,究其根源,就在于场景日益人工化、智能化、景观化,与博物馆的实物属性渐行渐远。从中得出的一点有益经验是:充分调用馆藏实物资源,紧紧围绕馆藏进行设计,尽量让实物唱主角,从而将陈列的实物特征发挥到条件许可的至高点。

四、展示空间:实体化空间造型的构建

根据实物生态理念,展示空间除了用于陈设展品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历史环境氛围的营造,即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实物生态空间。

按照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纪念类陈列由原状复原陈列与辅助陈列两部分构成,前者是主体,即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对文物遗址进行复原,将相关的可移动文物陈放其间,使观众在典型环境中感受到当年的历史气息。通常只有建筑类遗址才适合构建展示空间,其他类型遗址并不适合。最重要一点,基于对文物遗址更好地保护,当前新建纪念类陈列大都是另辟专门展馆而不是在遗址本体上直接布设,最常见的是嵌入一些标志性历史符号进行装饰点缀,以求达到营造历史环境氛围的目的。此等设计显然形式大于内容,无法构建一个客观真实的生态环境体系。

将“原状复原陈列”推而广之,以实体化空间造型取代文物遗址的复原,不失为一种更为普及适用的设计思路。被选作造型的实物必须符合3个基本条件:与陈列主题的密切关联性,即该实物对于突显陈列主题具有实际意义;与内容单元的高度兼容性;作为展示空间的可行性,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为:先从内容单元中提炼中心意涵,再根据中心意涵确定代表性实体,最后参照代表性实体设计制作出空间造型。

实体造型的功能特性:一方面它以实物为原型,本身就是一件具有完整意涵的展品,另一方面它自身所构建的空间又可用来陈放其他展品。造型展品为内设展品营建了当时的环境,内设展品以造型展品为依托恢复了使用时的状态,这恰恰是实物生态理念的生动实践。为了构建合理适用的空间,其形制不可能完全按原型设计,但从总体效果上看,它极大渲染了陈列的历史氛围,令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而这正是纪念类陈列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五、科技运用:显实抑虚的理论与实践

当前,博物馆陈列与科技的融合日益加深,科技已成为博物馆陈列的重要因子,科技的运用同样关涉到如何体现陈列实物性特征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科技是手段,陈列是目的,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务目的。科技具有特殊性,它不是以有形的实体形态存在,而是以虚拟的技术形态存在。科技的虚拟性与陈列的实物性既相融又排斥。为了彰显陈列的实物性特征,在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传播展品信息的同时,要极力排除与之不相干的技术特效的干扰,此即博物馆陈列运用科技手段所必须遵循的“显实抑虚”原则。

在传播展品信息方面,科技手段独领风骚之处有二:一是虚拟动态现实。虚拟的对象要“实”,既要有实际意义,为陈列主题所亟须,又要客观真实, 杜绝主观臆造。二是存储、展映实物背后的故事。所谓实物背后的故事,即实物内在蕴藏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全部以实体形态展示, 不仅占用大量空间,而且会打乱整个陈列的结构框架。利用科技平台,将大量关联信息存储备览,或制作成影像播放展映,不啻为一种简约、高效的展示方法。

关于科技的运用,业界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认为科技手段能够让静态的陈列活起来、动起来,从而更能激发观众兴趣。这里所说的“活起来”“动起来”与虚拟动态现实有着本质区别。一些动态展项为动而动,既非展示实物内涵所需,也非反映实物的真实生态。还有一种现象比较流行,就是将静态画面进行动态处理,从而使画中的人物、景物表现出动感。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最后,谈谈陈列的趣味性问题。很多人包括业内人士将科技的运用与陈列的趣味性绑定在一起, 这非常值得商榷。一则,关于陈列的趣味性,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博物馆观众群体非常复杂,没有任何一个陈列能够同时满足所有人的兴趣。为了迎合某一部分群体的趣味而设立的展项,很可能会牺牲其他群体的参观利益。二则,陈列的“趣味性”应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而不应是单纯的感观刺激。简而言之,就是以实物为肯綮,从中释发出历史之本真,道义之良善、艺术之唯美。让实物内涵尽毕展现并令观众真实体验,这才是科技在陈列中的真正价值所在。

六、结语

综上所述,纪念类陈列彰显实物性特征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从理念上突破,由传统的实物中心向实物生态中心转变,在确保实物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将非实物展品纳入到实物生态体系中,规范其运用,使之真正发挥辅助于实物、彰显实物属性的功效。其次,辅助展品在斟选、复制、组合过程中,尽量拓展与实物的交集,从而最大程度体现实物性表征。再次,有效利用展示空间,通过实体化空间造型的构建,使物理空间转化为实物生态空间,营造真实客观的历史环境氛围。最后,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在认清科技与陈列关系的基础上,始终将诠释、展示实物内涵作为出发点与归宿。总之,博物馆陈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抓住本质属性,坚守独立个性,才能在正确路径上且行且提升。


本文改编自《彰显陈列实物属性的困境与出路——以纪念类陈列为例》,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8年第4期(总第10期)。作者:唐立鹏 鸦片战争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