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日报:古人作诗蛮拼的

 稼穑居 2020-09-01

古人作诗蛮拼的

说古人作诗蛮拼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拼脑子,二是拼句子。一首拿得出手的好诗,不下一番拼的功夫是不成的,因此,作诗是个苦差事。

在拼的功夫中,首先要靠灵感立意,其次要靠炼句斟酌。拼脑子是前提,拼句子是手法,两者密不可分,都不容易。

众所周知,写诗须有灵感,灵感不来,难得佳句,传扬不开,更谈不上久远。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接近唐诗的总和,能为人传诵的却微乎其微。可见,诗不在多而贵精。宋代江西派诗人潘大临,这年重阳节将近时,清早起来伏案读书,忽闻户外风声大作,雨点骤敲,随口吟到“满城风雨近重阳”。不巧的是,诗兴大发之际,恰好有个差役敲门催租,打断了他的思绪,待得送走差役,重新坐下来提笔续写,怎么也写不下去了。可就是这样一句诗,却传为千古名句,成语“满城风雨”也应运而生。鲁迅先生提倡“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也是颇有见地的。

灵感促成的是诗的主旨和意境,要巧妙地表达出来,还需要精当的语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炼句。炼句很重要,也很伤脑筋。合辙押韵也许不难,对偶就有些难度了。麻烦不仅在于对仗工稳,更在于妙手空灵偶得之,浑然天成无雕琢。律诗中对偶句的妙处在精巧,倘若陷入雕琢,机械地刻意硬拼,看起来工稳,却难成佳构。

古诗中不乏妙语天成的佳句,但也有些是硬拼的,凑韵辙、凑对仗、凑典故的都有。在各个朝代的诗词大全中,那些无人问津、难以传世的诗篇,多半是硬拼出来的,生涩冷僻,诘屈謷牙,还不如打油诗有意思。

灵感大发、文思泉涌,虽然也费脑子,但在表达上,语言的推敲与斟酌更伤脑筋,炼句的过程颇为不易。晚唐有叫卢延让的,曾在题为《苦吟》的诗中写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可见“炼句”之不易。有趣的是,卢延让考进士二十五次都没通过。他估摸是自己名声不够响亮,于是就写了一些同猫儿狗儿有关的诗,送给知名人士品评。其中有云:“狐冲官道过,狗触店门开”,“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帖”,“栗爆烧毡破,猫跳触鼎翻”,等等。不料,这等毫无意境可谈的诗句却受到赞赏,进士也考中了。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平生投谒各位公卿都没用,没想到竟得益于猫儿狗子也。

历史上被称为“苦吟”的诗人不少,如姚合、孟郊、周贺、刘得仁等,名气最大的当属贾岛,他在《题诗后》中感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真是苦到酸楚,苦到极致了。李白《戏赠杜甫》诗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自况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用在贾岛身上也很合适。贾岛作诗很苦,但苦的是他自己,乐的也是他自己,因为那是他付出的心血,是他的原创。比起生吞活剥甚至剽窃他人章句者,高尚多了。

古诗人中,也有“拿来主义”者,借用或套用他人的佳句,只要取之有道,也无可指摘。据《复斋漫录》记载,晏殊途经扬州,对江都县尉王琪在大明寺的题诗十分欣赏,特地请他吃饭。筵席后,两人在花园中散步。晏殊望着夕阳下的黄花说:我曾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至今未能对出下联。王琪手指天空的飞燕答道:何不用“似曾相识燕归来”呢?晏殊听了,拍手叫绝。“似曾相识”与“无可奈何”,“燕归来”与“花落去”,对仗工整,音调和谐,晏殊非常喜欢,就把它写进那首调寄《浣溪沙》的词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经王琪提示而完成传世名篇,乃机缘巧合。作者是把这件事视为一段佳话,录入诗坛掌故的。为世人诟病的唐代诗人宋之问,为将外甥的一句诗据为己有,索要不成,致人非命。一个才华横溢、佳作迭出的人竟出此“拼命”的下策,真个是“蛮拼”了。

诗词写作属于创造性脑力劳动,“苦吟”之说虽属正常,但靠硬拼终究不是正途,更不至于为之拼命。流传久远的名篇佳作都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毛诗序》所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在李白那里,好像没有“苦吟”之说,也毋须循规蹈矩地去拼凑。李白写起诗来,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吟出来的句子,长短不拘,一气呵成,真正做到了“不以词害意”。他的成就说明,好诗是喷出来的,而不是拼出来的。

  

(文/王兆贵 原载《解放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