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化时代汝窑瓷器的摄影方法与技巧

 星河岁月 2020-09-01

导言

2015年“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在故宫博物院成功举办,配套图录《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引起了很大轰动。其精美的图片焕发了汝窑瓷器的清雅韵味,令人赏心悦目。文物摄影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因为文物摄影不仅要表达文物的形式美,还要尽可能表达文物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就汝窑瓷器摄影而言,需要了解汝窑在陶瓷史上的地位,汝窑的特征,以及文物专家在研究汝窑时需要什么样的影像等。根据这些在文物拍摄前预计要考虑的拍摄因素,我们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拍摄计划,并利用专业的文物摄影技巧拍摄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像。这样的文物影像不仅可供研究者作为学术研究使用,还可以响应广大读者对于文物影像艺术的欣赏需求。

一、拍摄的器材配置

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经过不同器材多种组合的数次试拍,并结合多年的文物摄影经验,最终确定拍摄本次展览文物使用的相机为佳能“1DsMark-3”型相机;镜头选用24-70mm镜头和100mm微距镜头;灯光选用瑞士布朗专业闪光灯;选用中灰背景纸。

通过不断尝试并依据以往拍摄文物的经验,文物摄影台共布置5支灯,分别为顶灯、主光、辅光、左侧逆光、右侧逆光(图1、图2)。

图1 拍照台示意图

图2 翻拍台示意图

二、二次试拍工作及基础工作流程

通过之前试拍过程中对于器材的筛选和摄影台的初步布置,已经可以大体掌握汝窑瓷器拍摄需要的相机设置参数、灯光亮度及摆设位置等最基本拍摄规律。但是,为了保证瓷器能够安全、顺利且完美进行影像采集工作,二次试拍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这是承上启下,总结之前初始配置和顺利开展正式工作的前提。

每一件需要拍摄的汝瓷都要进行试拍,并在试拍过程中不断调试灯光,设置灯光位置,调整相机的参数,经过影像的多轮比较再选出最佳影像。并将最终选择的影像由RAW转成TIFF的60.4MB再经过电脑修图软件修图、调色等工作,最后上传提交。

三、汝窑瓷器拍摄技巧

由于文物摄影的个性化很强,故要针对汝窑瓷器的特点拍摄出最能表现汝窑瓷器艺术与学术价值的影像资料,拍摄出来的影像资料必须要做到技术、艺术、学术的兼顾。

作为优秀的专业文物摄影师,要针对不同的文物采取不同的摄影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拍摄出对各阶层人士负责的文物影像资料。以下四点是拍摄汝窑瓷器必须注意的最基本事项:

第一,众所周知,汝窑青瓷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不以北宋瓷窑通行的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美化自身,而是以釉质、釉色取胜。无论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含大维德基金会)及国内外其他博物馆所藏北宋汝瓷来看,都离不开“淡天青”色这个基本色调。因此在汝窑拍摄时,对于汝窑瓷器颜色的把握务必要极其准确,因为这是“汝窑为魁”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评汝瓷“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蟹爪纹指的是釉面裂纹的一种,其实还有一种开片叫做“冰裂纹”或“鱼鳞片”。汝窑青瓷釉面大都开有层层相叠的冰裂纹,个别有蟹爪纹,堪称汝瓷一大特点,并且耐人寻味。因此,在拍摄汝窑瓷器时,必须要注重其釉面开片的体现,并且要将开片的不同质感明确表现出来。此为汝瓷拍摄的第二要素。

第三,汝窑瓷器世间罕见,因此,几乎每一件都是陶瓷研究的标准器。所以对于陶瓷研究来说,汝窑的器形尤为重要。所以在拍摄汝瓷时,把握汝瓷的器形为拍摄之第三要素。

第四,南宋周煇在《清波杂志》中提到过“内有玛瑙为油(釉)”,后来,玛瑙釉成为带有神秘色彩的高级瓷釉。如今经过化学测试表明,玛瑙釉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瓷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二者并无明显区别。不过,汝瓷的拍摄过程中,仍然要努力追求汝瓷“面如玉”的酥油质感,一定要合理处理反光,不能将汝瓷的釉面质感拍成玻璃一样的生硬感觉。这便是汝窑瓷器拍摄最后一个基本要素。

四、实际拍摄举例

第一,在拍摄汝窑瓷器全形时,应当调整灯光:在摄影台前方设置两侧灯光——主光与辅光;正上方设置顶光;摄影台后侧设置两侧灯光——左侧逆光和右侧逆光。通常顶光要加柔光棚,其余4支灯加柔光片。

第二,相机机位的设置视汝窑的器型而定,在拍摄前需要与瓷器组的同事沟通,讨论拍摄瓷器的各个角度,如:器物全形、底、碗心等,另外有重要的局部特写也要拍摄。

以本人在拍摄《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封面上的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时的工作流程为例:首先,在拍摄全形时,机位不能过高以免变形,以前后口沿表现出来为准。需要注意一足在前两足在后的摆设方式,而且还要保证两个后足出现在影像中。只有三足全部展示出来,才能显示出该樽特别稳当、庄重。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拍摄时,主光设置在左前方并上下调试灯光,保证将三足樽腹部凸起的弦纹表现到最大化。这种用光的组合首先保证器物不变形,其次能够较清晰的勾勒出器物腹部的弦纹,最后还能把光斑、开片及釉面质感的关系处理得当,呈现出器物的最佳效果。

第三,对于碗心、圈足的拍摄,往往采用俯拍的方式。操作如下:翻拍台两侧设置灯光,将文物安全平放在翻拍台平面上,正上方设置相机一定要牢固,因为文物安全是第一位的。之后,将两侧灯光上下调整,观察器物的光斑变化,将其减小到最低限度为准。同时,两侧灯光要加柔光片,这种拍摄方法可以使得釉面质感表现度强,效果最好。值得一提的是,拍摄器物前要拍摄色斑以使色彩还原更加准确。

第四,关于拍摄时的背景纸颜色选用。建议使用中灰色背景纸,并用灯光把背景纸表现出渐变的颜色,如此黑色—深灰—浅灰的渐变颜色更能衬托出汝窑瓷器的氛围,使影像更有冲击力。

五、汝瓷图片实例分析

以上对于汝瓷瓷器拍摄方法的介绍,可以使有文物摄影基础的摄影师掌握最基本的汝窑瓷器拍摄技术。下面将通过影像对比的方式,深入分析汝窑瓷器影像,以求更加深入地理解与掌握汝瓷拍摄技术。对比分析如下:

1

三足樽承盘的拍摄

图3 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上图左)

图4 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修复)(上图右)

这两件器物器型相似,然而拍摄出来的图片效果却大不相同。由本人拍摄的器物照片(图3)更为合理,其中因为机位高度合理,使得器物器型无明显变形,且前后口沿明显有所区分。器物三足呈一足在前,两足在后之姿势。胎釉也反映出了汝瓷应有的完美质感。然而图4不仅没有达到上述效果,且器物的三足未摆正,使得器物有所变形。

2

三足樽承盘底部的拍摄

图5 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底部(上图左)

图6 北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修复)底部(上图右)

图5、图6两图器型相似,虽然都表现的是器物底部特征,但是因为选取了不同的拍摄角度,所以达到的效果也截然不同。首先,本人的拍摄(图5),选用了正上方俯拍的方式,且较好地运用了灯光,所以将器物底部的器形、釉色质感、底部乾隆御题诗等细节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且无反光。然而图6,因为拍摄角度及灯光设置问题,使得反光较为严重,反光面过大,导致器物整体器形及质感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

3

长颈瓶、折肩瓶的拍摄

图7 清雍正仿汝窑菊瓣纹长颈瓶(上图左)

图8 北宋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修复)(上图右)

图7、图8两图器物器型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都属于口大、有颈、鼓腹类型的瓷器,器形较为接近。图7为本人所拍摄,由于选择了良好的拍摄机位,因此瓶口前后口沿略微区分,且器物不变形。加之对于灯光设置的最优选择,使得器物从口沿到圈足的质感表现突出,尤其是颈部七条弦纹突起处均通过光斑的处理也非常理想地表现出来。然而图8由于机位设置较高,使得器物盘口表现得过分突出;由于灯光设置不理想,导致器物颈部有一条贯通的表现死板的反光带,犹如器物身上的纹饰一般。

4

长颈瓶底部和折肩瓶底部的拍摄

图9 清雍正仿汝窑菊瓣纹长颈瓶底部(上图左)

图10 北宋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修复)底部(上图右)

图9为本人拍摄的瓷器底部特写。其中,无论圈足、款识、釉色质感,还是菊瓣造型,都表现得当,主次分明。反观图10,首先因器物摆放不当,无法充分表现出器物的标准器型,再加上布光不合理,使得器物器底釉面质感不突出、器身反光太强。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如此摆放,器物不稳,易出险情,在文物拍摄中应杜绝。

5

碗的拍摄

汝窑器物中,碗盘类器型数量较多,故拍摄此类器物的方法尤为值得注意。

图11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上图左)

图12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修复)(上图右)

图11为本人所拍摄的汝窑天青釉碗,通过调整相机机位高度,在保证器型图像标准的情况下,从上到下依次寻找前后口沿、器身和圈足露出的最佳比例。之后,通过布置灯光,将反光减小到最低。然而图12由于机位设置得较高,使得器物整体器型有略微偏差,尤其是器物本身口沿外撇,但是图像中体现得并不明显。此外,器物后口沿露出较多,更使整体器物变形。再说灯光布置部分,因为顶光位置调整不到位,使得后口沿反光面积过大,影响汝窑瓷器质感。

6

碗底部的拍摄

再说汝窑碗碗心及碗底的拍摄(图13-图15),由于摄影的局限性,故不能在一张图片中将器物360度全部体现,所以碗心及碗底的俯拍非常重要。汝窑瓷器的俯拍需要在保证器物器型标准的情况下,注意灯光的运用。

图13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底部 故宫博物院藏

如此件器物,反光需要控制到最小,且控制在器物圈足部位3点钟和9点钟位置,并位于圈足外侧,从而不影响该件器物圈足内侧中的御题诗内容或器物圈足内侧的釉色质感的表现。

图14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局部(上图左)

图15 北宋汝窑天青釉碗(修复)底部(上图右)

在此基础上,如图14所示,更换100mm微距镜头、降低俯拍机位,略微调整灯光,将御题诗的局部特写完美地表现出来。然而图15并没有采用俯拍的方式拍摄器物,而选用了机位较高的方式拍摄碗的底部。如此拍摄并不能兼顾器物整体器型及碗底的表现,而且灯光使用不恰当,造成器身及碗底的反光面积过大,使得汝窑器物如玉的质感没有表现出来。

7

三足樽的拍摄

图16-1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此件器物拍摄效果较好,故将此器物影像设为展览配套图录的封面。如图16-1所示,此件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相机机位调整适当,整体器型把握准确。由于器物三足较短,口沿较大,为了兼顾三足及前后口沿分离的表现,故需再次精确调整机位,方可完美表现器物造型。

图16-2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弦纹特写)

而灯光也需要针对此件器物的特点精确布置。尤其是环绕器身的七道弦纹(如图16-2),用肉眼看实物并不突出,但是根据文物摄影自身的科学性,需要将这几道弦纹用灯光刻画得更突出。为此,必须将主光位置上下移动,仔细观察弦纹,在达到最佳拍摄效果时,固定主光位置,拍摄弦纹特写。

图16-3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底部)

器物底部应采取俯拍方式,通过灯光的运用,使器物底部开片、芝麻钉及釉色质感得到清晰表达,如实反映器物面貌(如图16-3)。此外,可巧妙利用光斑,尽量缩小光斑面积,并将其布置在器物底部3点钟和9点钟位置,使得器物底部更具整体性,将观众注意力聚拢在器底内部。

以上,为本人在“清淡含蓄——故宫博物院汝窑瓷器展”中,拍摄《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图录的汝窑瓷器拍摄经验。

总结

在数字化时代的大环境下,数字化文物图像数据的采集,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文物图片资料更广泛地传递,从而减少文物提取次数,降低文物风险。其前提是拍摄的文物图像,既能表达文物的形象美,又能表达文物的文化内涵,能够满足欣赏、研究等多元、多层次的需求。

希望在未来,能够通过完善的3D技术,实现汝窑器物的数字化立体复原,如此便可方便器物展示及学术研究之用。

本文改编自《数字化时代汝窑瓷器的摄影方法与技巧》,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7年第2期(总第2期)。作者:李凡 故宫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