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拉伯近代文学之三:塔哈.侯赛因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阿拉伯近代文学之三:塔哈.侯赛因


1.
生平与创作  

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家和思想家,被人们誉为" 阿拉伯文学泰斗" ,对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比较高的声誉。1889年,侯赛因出生在埃及南部尼罗河畔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父亲是甘蔗种植公司的小职员,家庭生活极清苦。侯赛因三岁时因患眼病,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而双目失明。但他自小聪明好学,记忆力强,被送进私塾,接受伊斯兰教启蒙教育——背诵《古兰经》。1902年,13岁的侯赛因随哥哥到开罗,入爱资哈尔大学攻读各种宗教和语言课程。1908年,侯赛因转入新成立的埃及大学。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给予他很大的鼓舞,他克服了生理残疾带来的困难,刻苦学习,获得埃及大学颁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1914年,侯赛因公费留学法国,攻读历史、文学和外语。在此期间,他刻苦钻研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918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19年,侯赛因回到开罗,从事教学、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在文学院讲授古希腊、罗马史和法国近代史。1924年,埃及大学改为国立大学,由政府直接管理,侯赛因担任文学院阿拉伯文学教授,后来又成为文学院院长。  

西德基统治时期,他被撤去院长职务。1934年末,华夫党执政,侯赛因回到文学院当院长。此外,他还担任过文学杂志主编、阿拉伯语言协会会长和埃及教育部部长等职务。他认为" 教育对每个公民如同空气和水一样需要" ,在任职期间实现了中学和中技的免费教育。1956年埃及作家协会成立,侯赛因当选为首任主席。1958年获埃及政府颁发的文学表彰奖。1973年逝世。  

侯赛因在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被称为" 阿拉伯文学之柱。" 侯赛因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1914年,他以《纪念阿布.阿拉》为题的论文,提出新的评论准则,获得埃及大学授予的第一个博士学位。1918年,他又以论文《伊本.赫勒敦的社会哲学》再次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外国博士学位的埃及人。两篇博士论文奠定了侯赛因的文学地位。20年代前后,侯赛因主要从事教学及欧洲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最初,他翻译了亚里斯多德的《雅典人的制度》和古希腊古典时期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几个剧作,向埃及人介绍希腊的古代文明。接着,他又向埃及读者介绍法国剧作。1924年出版了包括几位法国著名剧作家作品的《戏剧故事集》,翻译了拉辛的《安德罗马克》和伏尔泰的哲理小说《查第格》,希望能够改变当时埃及戏剧的落后状况。与此同时,侯赛因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和文学史研究的文章。1926年发表的《论贾希利叶时代的诗歌》一书,对伊斯兰教产生以前的阿拉伯诗歌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有后人伪造的,因此受到保守派的围攻,这部作品也一度被政府查禁。但侯赛因所提出的文艺批评的标准是埃及新文学的一个胜利。这场革新与守旧的尖锐斗争,促使他开始创作自传体小说《日子》。此后,侯赛因发表的重要论著有《星期之谈话》(1925 -1926)、《哈菲兹与邵基》(1933)、《谈诗和散文》(1936)、《关于我们的现代文学》(1958)等。作者肯定了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向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学习的必要性。  

侯赛因在一个时期内还致力于小说的创作。1934年写的长篇小说《鹧鸪的鸣声》,描写了埃及的游牧民、农民和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一个游牧人的姑娘与城市读书人之间不可能实现的爱情,反映了善与恶的矛盾。1943年,他根据阿拉伯和伊斯兰古老传说而创作的《山鲁佐德之梦》,提出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1944年写的《苦难树》,描写了一个埃及家庭三代人的生动形象,反映了革新与保守之间的社会斗争。1948年写成的《大地受难者》描写了埃及人民在封建王朝时期所遭受的黑暗统治,展示了当时埃及的社会现实。除此之外,侯赛因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记小说,在文艺评论方面,他发表了《诗歌与散文漫谈》、《文学良心明鉴》、《荆棘园》等文章和论文集。  

侯赛因的创作活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为世人留下了70多部著作。他是现代阿拉伯文学复兴的卓越代表,为阿拉伯现代文化赢得了世界影响。

2.《日子》  

侯赛因的代表作是三卷自传体小说《日子》。它们分别发表于1929年、1939年和1962年。

第一卷记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家乡生活。他出生于一个姊弟众多的家庭,排行第七。三岁时患眼病,被土医治瞎。后来,父亲把他送到私塾学习背诵《古兰经》。他不满足于呆板的背诵和老师的无能,13岁时随兄长来到开罗继续深造。

第二卷记述了作者在爱资哈尔大学8 年的学习生活,描写了宿舍生活和周围的人物,表现了爱资哈尔大学的教学活动。从侧面反映了穆罕默德.阿卜杜(1849-1905)的教育改革的失败,从正面刻画了主人公同旧式经院教学的反抗和决裂。

第三卷记述了作者在法国留学时的情况。他在法国期间,结识了一位法国姑娘,姑娘帮助他学习。后来,他俩建立了感情并结了婚。书中这样写道:"她把他由痛苦变为愉快,由绝望变成希望,由贫穷变成富裕,由不幸变成幸福和纯洁"1919年,在妻子的陪同下,他回到了埃及,投入到新的斗争之中。  

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通过盲童的回忆,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埃及社会动荡的生活面貌。对埃及的家庭生活、私塾教学、学生生活、留学和爱情生活作了出色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埃及社会中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以及农村的落后状况和伊斯兰教育中的陈腐观念。小说的主人公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要把光明带给祖国。  

小说在艺术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语言和风格被认为是当代阿拉伯散文文学的典范。作者不用华丽的词句,而是平铺直叙,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音韵之美。在文体上也有很大创造。它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且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被世人所传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