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随谈|看朱皇帝如何解决“用工荒”

 文乡枞阳 2020-09-01

年末岁首,媒体又频曝×××地方出现“用工荒”,早些年沿海省市企业用工特有的社会现象,近些年在内陆也呈现出来了,当然出现用工荒的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性工种以及家政行业,亦即所谓的蓝领阶层等等。

其实用工荒在中国绝非什么新鲜事,自古有之,甚至皇帝都遇到过此等棘手的问题,譬如明太祖朱元璋。

“太祖胸中涌自豪 ,长虹弯月运文韬。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首佚名的七绝,向世人描绘了大明开国皇帝的风采。同历代君王一样,朱元璋坐上龙椅后,心中最纠结的,就是自家天下的兴衰荣辱亦即所谓的社稷安危。

封建时代专制独裁的至尊们,用以维持和巩固“家”天下政权的法宝,分别是军队、法典、监狱、特务和官僚机构,用武力镇压,用公文办事,无一例外。洪武皇帝,虽为一介草民出生,却没有人不承认他是一位人生大赢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逆袭王,驱逐鞑虏,入主中原,开大明近三百年盛世之基业,传奇可昭日月,因而朱元璋绝非草莽一个,实乃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旷世天才。

他既是战争之神,更是“滚刀肉”型的顶级政客,因而比谁都明白,武力可以夺取政权,却不能用以治国,更何况他的军官,来自社会底层的居多,其中不乏早年跟泥巴头打交道者,故而,踏进过挂着“梅花鹿”像的私塾门槛的排不出几人,不懂繁文缛节,自是办不了公文。

助他冲顶成功的那一众刎颈之交,亦然贫苦出身居多,稻箩大的字能识得五斗的已属凤毛麟角,即便是上过蒙学者,还不是普遍缺少行政历练,如何做得来高级执政官?更何况武人当政,历史上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说明不是好办法。

于是,朱皇帝得出的精辟结论是:治理国家必须有一套能相对高效运转的官僚机构,而官僚还须用文人。

于是问题来了,朱皇帝新政,从朝廷到地方,从省府部院寺监到州县,各级大大小小的官僚,还不得要十几万之众?从凤阳农村白手起家的洪武皇帝,到哪去找这么多既忠于朝廷又扎实能干的文人?朱皇帝的衙门一时出现了“用工荒”。

如何破解“用工荒”这一难题呢?

也许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元朝的旧官僚,其实不用别人张罗,那些在战争中苟活下来且自恃有些才华又确实能干实事的旧官僚,不为仕途计也得为稻粱谋呀,不等别人旁推侧引早已积极主动来投效大明了。即便是守着儒家“一臣不事二主”思想的耿直之人,在朝廷杀威棒前,也下意识的、早早给自己支起了一个“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的台阶,腆着老脸不得不归顺大明。余者旧官僚,或贪官污吏、或老朽昏庸、或北逃沙漠、或遁迹江湖、或埋名市井,一堆灰里再也抖落不出一个干净人来。

总之一句话,单纯靠旧官僚,尚不足以搭起一套治国理政的大班子。

那么人们又会想到元朝的旧吏。吏,旧时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没有品级的官员或吏卒,但在元朝很特殊。从元世祖以后,大约是游牧民族粗放管理惯了,试想,只要有一条牧羊犬帮助,一个牧羊人就能管理一大群成百上千只羊,养好它不需要耗费许多的人力资源,而几块肉骨头足以犒劳一只牧羊犬。豢养官员也要成本核算,一般的吏只需开极低的薪水,朝廷索性甚至连执政大臣类的高级幕僚也由吏来充任,以至中原一带,稍能识得三五个字的便投身太阁作吏,而南方那些真正读诸子百家的士人看傻眼了,既没有机会靠科举出人头地,又不肯放下身段作吏,不免对北方的吏羡慕嫉妒恨。

朱皇帝可以算是南方人,一番耳濡目染,自然他就不太看得起吏。

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国家法令愈繁冗、条格愈详备,对文化底蕴要求愈高,光识得几个字的吏岂能办得了、办得好这些?再者胡作非为惯了的吏们,若是不懂装懂,倒方便其作弊、舞文弄法了,如此一来,搞不好,闹成吏治代替官治、代替君治的局面,其后果朱皇帝想都不敢想。再有办公文的诀窍、程序、格式、条例,成为专业,无外乎父子、师徒相传,这一个圈子,容易结成行帮、自成团体,亦有碍国体。以此在明代,吏不许做官,国子监生有罪发充吏役,便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任用没做过官的读书人如何?这不失为一个法子,现实情况却真是想象不到,明初的读书人对做“公务员”不热心、积极性很不高,哪怕是让他做再高级的“公务员”也调动不起书生的积极性,不像当今的国考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

出现如此有悖常理的现象皆因世人对做官存有许多顾虑,坊间有好事者总结了一下,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顾虑明朝建国伊始,政权尚不巩固,内未一统,外有强大的蒙古不甘失败,人民没有获得感、安全感;二是顾虑大明政权搞裙带关系,一众“淮帮”把肥差都占尽了,后来者无油水可赚;三是顾虑大明的刑酷、忌惮朱元璋的残暴,做臣子的普遍都有违和感,老话讲伴君如伴虎,生怕一有不是,便遭不测。有传言夸张的说,某位朝官上朝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气不敢出,下朝回家,才知此日侥幸平安,乃阖家庆祝之。

说来道去,始终是缺少做官的人,没奈何,临时应急便出下策任用一批地主做官,地主精于算计、能严格约束下属,但少见世面、无有仕人的情操和格局,短板太明显还是难堪大用。

如此四方延揽人才,官僚还是不够用,逼着最高领导人再想辙,朱皇帝终归是朱皇帝,明太祖想出了建立官僚养成所的法子来,于是“国子学”诞生了,旋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又改学为监,便有了大明王朝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故,朱皇帝的国子监算不得是他的创举,无非是照搬了老祖宗的法子,可对于大明王朝开基立业、百废待兴解决人才问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以及律令、书数等,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明初制度,参加科举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学校生员做官则不一定经由科举,因此,国子监是做官的必由之路,政府和社会都极为看重。

自大明北京政权明成祖以后,进士独占了做官的门路,监生出路日坏,从明景帝开生员纳粟纳马入监之例以后,国子监成为富豪子弟的京师旅邸,日渐废弛,究其缘由除了政策因素外,其中对国子监疏于管理应算是一条主要原因。

遥想大明王朝,建国之初,广揽英才,兴办“国子监”,成效显著。熟料若干年后,物是人非、事与愿违。

当然,现今的用工荒与朱皇帝时代大相径庭,缺的是技术性、保障性、劳动密集性工种人员,拆招亦当有新时代的特点,联想到央视《机智过人》节目,终于知道了解决用工荒,除了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对技术类学校、职业学校的投入以期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外,用机器人替代一些急危险重工作岗位,也不失为上上之策。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张兴周,笔名心之舟。男,1964年出生,粮食系统下岗职工。1987年毕业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偶有散文、诗歌发表于公众号。


推荐阅读

文乡传真|非法集资哪里逃?枞阳经侦抓你没商量!

文乡望族|【桐枞张氏锡类堂】谱海拾贝

文乡随谈|樱花糯可否等来天青色

文乡随谈|敢闯的晓春人

34个学生68首诗,全网都在传,安徽枞阳一老师这样为学生写评语!


温馨提示:凡在文乡枞阳微信公众平台刊载的原创作品,文责自负,平台享有作品处置权。作者投稿本平台,即视为同意。感谢您的认可及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