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老 洲 篇(一)

 文乡枞阳 2020-09-01

老洲镇政府(吴光浩摄)

编前语

因工作关系,跟乐群先生接触较多。先生说,枞阳历史文化宣传,可做的事情太多。文乡平台因邀先生撰文,先生欣然应允,以他长期从事的文物工作入手,以田野调查手记的形式,分乡镇全面介绍我县境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并在文后以说代评,让更多的人了解分布在我县各地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总约百余篇,文乡平台不定期推出。欢迎广大读者参与讨论、提供线索!

枞阳不可移动文物田野调查记

——老 洲 篇(一)

作者:王乐群

2008年4月13日,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组人员,上午7时左右从县城出发,8时50分左右到达老洲镇政府,开展田野调查,整个调查工作到4月23日结束,历时11天。复查文物点2处,依据当地人提供的线索实地调查了67个点,新发现文物点1处。

4月22日上午11时左右,来到桃源村,沿乡村公路向东前行,到达左家大墩,再向南50米,有一处高于周围地面的土山包,当地人称“耙和地”,这就是这次普查复查的古聚落遗址——耙和地遗址。

耙和地遗址(吴光浩摄)

耙和地遗址,又称“寺基墩遗址”,东距老洲湾约6.5公里,南距长江约6公里,西距李家沟约1公里、李沟小学约500米。遗址呈台状,为不规则椭圆形,最高处高出周围地面达4米,最大直径225米,面积46125平方米。遗址保存较为完好,东、南、西边有涧沟环绕。文化层(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处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堆积难以确认。由于当地村民在遗址西南边取土,打破扰乱了地层关系,只有灰陶、青釉瓷残片和残砖碎瓦等很少的一点包涵物暴露在外。

耙和地遗址采集的标本(胡硕平摄)

耙和地遗址相关数据采集完成后,来到遗址东南端,复查“耙和地烈士墓”。全体调查人员来到烈士墓前,肃立默哀,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向先烈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耙和地烈士墓”,又称“王明义等25位烈士墓”,安葬着渡江战役时牺牲的25位革命烈士。GPS测点坐标:北纬30°48'、东经117°32'、海拔高程13米。墓原为土冢,坐西北朝东南。1982年当地政府对烈士墓进行了维修,墓地面积89平方米,由墓圹、墓冢、墓碑、拜台等部分组成,均为水泥砌筑,圹呈八边形,冢呈覆钵状,直径3.89米高0.8米;冢前立碑,碑高2.05米宽1.05米,厚0.20米,碑首塑五角星图案,正中文为:“王明义等廿五位烈士之墓”;左侧:“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四九年在渡江战役光荣牺牲的”, 右侧文为:“老洲公社一九八二年二月修”,均为隶书阴刻。据悉,现已建成寺基墩烈士陵园。

耙和地烈士墓(唐全新 摄)

调查者说

耙和地遗址发现的泥质灰陶片,多为轮制,有修整痕迹,较为坚硬,火候较高,纹饰有方格纹、绳纹、附加堆纹等,具有东周同类器物的特征;采集的长腹青釉瓷罐等残片,当为宋宣州窑产品;地面散布的青花瓷残片,釉泛青灰,有“波浪釉”现象,青花闪现“洋蓝”,时代清末。根据目前的调查发现,初步认定这是一处东周时期的居民生活遗址,并含有宋、清时期的文化元素。早在东周时期,老洲一带就有人类在此劳作生息。

(耙和地遗址东南约2公里处的张家墩旁有谷赛湖,枞阳为何有的湖名都冠以“赛”字,当与战国时期楚文化的影响相关,将在《枞阳镇篇》为您解读

遗址上采集的东周时期陶片 (吴光浩 摄)

确实如此,这里开发的历史非常悠久。枞阳县老洲段的长江干流当属古代所称的“鹊江”范围。长江干流的哪一段称为“鹊江”?为何称之为“鹊江”?

据相关资料载:

“鹊江由池州至芜湖,江面皆阔三十里”。

“繁昌县西南大江中有鹊洲,盖铜陵鹊头山至(繁昌)三山为鹊尾,故江曰鹊江,岸曰鹊岸。”

“鹊头山,在县北十里,与大江西岸鹊尾渚相对,江中则鹊洲也……即春秋时鹊岸,六朝置鹊头戍。……唐懿宗咸通五年置鹊头镇”。

枞阳浮山陆子岩内,有《丁德明题诗石刻》,落款:“鹊江丁德明兰皋氏稿。”丁德明,字兰皋,清繁昌人,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历任扬州府、桐城县教谕,历阳县丞。学综博,以诗古文名。

丁德明浮山题诗石刻拓片

“《安徽通志》谓鹊尾屡见于南北史,要属临江之地,当在无为县境。……有鹊江,铜陵鹊头山为鹊头,至繁昌三山为鹊尾,因名鹊江。鹊尾渚当为今无为县沿江对岸的大、小洲一带的江中洲渚,鹊岸,当为无为县沿江与鹊尾渚相对的江岸。”

“鹊岸即鹊尾渚,与铜陵县鹊头山隔江相对。”

“鹊岸在今安徽无为县南至铜陵市北沿长江北岸一带。”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鹊岸”定在江北。

《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鹊岸位置图

“老洲头古称鹊尾渚,又称荻埠。”在老洲调查时,仍有些老人称老洲头即荻埠一带为“鹊尾渚”或“鹊尾洲”。

综合上述,江南始于铜陵西南鹊头山(今属铜陵义安区五松镇)、终于繁昌东北三山矶(今属芜湖三山区),江北大致始于枞阳县老洲、终于无为县土桥之间的长江段别名为“鹊江”,长大约有80公里左右。

之所以称为“鹊江”,“是人们根据这一江段的地形地貌特征而赋予的形象化命名:十里长山(十里长山即鹊头山)屹立于铜陵市北长江东南岸的江边,好象一只高高昂起准备展翅腾飞的鹊头,随之附近的商埠鹊头就叫鹊头镇了。有头必有尾”,耸立于繁昌东北江滨的三山矶直抵江边,犹如鹊尾展开。“鹊”当指“喜鹊”,寓意喜事连连,喜庆、快乐,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

随着鹊江的命名,衍生出了鹊头、鹊头山、鹊头镇、鹊岸、鹊洲、鹊尾、鹊尾渚(洲)等以鹊为专名的地名,它们构成了这一地域的有机整体。而“鹊岸”并非指鹊江北岸或南岸,当时指“鹊江的两岸”。“鹊渚、鹊洲”,当是指此一江段因泥沙沉积所形成的大、小沙洲。

长江流经枞阳县域达84公里,老洲则拥有28.2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包括枞阳老洲等地在内的鹊江两岸,居大江要津,位置险要,自古以来战事不断,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公元前537年冬十月,楚灵王会诸侯及东夷伐吴,吴国军队早有准备,在鹊岸大败楚军,楚无功而还。此后,吴楚便长期在鹊岸进行拉据战,后吴终被楚吞并。由此可见,“鹊岸”之名最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已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南朝宋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长子刘邵弑父自立。他的亲弟弟武陵王刘骏起兵讨伐,在鹊头屯兵,随后沿江东下,攻进都城建康(南京),当上了皇帝。第二年,南郡王刘义宣于江州起兵谋反,率兵至鹊头,与武陵王军展开激战,刘义宣战败。

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466),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今九江)自立为帝,举兵东进,欲取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前锋孙冲之领兵一万,占据繁昌赭圻;陶亮领兵二万继进,屯兵鹊洲;勇将刘胡又率师三万,铁骑二千,东屯鹊尾;袁顗以督征讨诸军事,拥楼船千艘、士兵二万与刘胡会师鹊尾。晋安王前后发兵十余万,声势浩大。南朝宋第七位皇帝宋明帝刘彧派沈攸之都督前锋,率重兵还击,大战鹊洲、鹊尾等地,出奇兵取胜。激战近四个月,刘子勋全军溃退,兵败被斩。“鹊洲”或“鹊尾洲”,当形成于南北朝以前。

唐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祏拥兵造反,在丹阳称帝。唐高祖命李孝恭率领水军会同李靖等带兵讨伐辅公祏,辅公祏分派兵力抵抗唐军,驻重兵于枞阳镇。次年正月十一日,唐军与辅公祏部在枞阳展开激战,大败辅公祏部,接着渡江南下,乘胜追击,攻克鹊头镇、芜湖等地,直抵丹阳,辅公祏部军元气大伤。

宋咸淳十年(1274),元丞相伯颜率水陆大军十万,布兵船于江之南北岸,顺江而下,直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宋廷震恐。次年,南宋贾似道出任都督天下各路军马抗元,率十三万大军溯江而上,驻军鹊江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东北)。双方在鹊江及鹊江两岸展开决战,南宋军一触即溃,“败兵蔽江而下,(贾)似道使人登岸扬旗招之,皆不至,有为恶语谩骂之者。”南宋军死伤无数,13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鹊江大战,南宋丧失了最后的一点军事实力。

明洪武年间,在老洲设立六百丈、源子港巡检司。清顺治五年(1648),清廷在老洲头、六百丈设江防,均有水兵营派炮船把守。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侵略者军舰侵入长江枞阳段,安徽巡抚在枞阳、六百丈、源子港一带布防,置炮台124座,备渔船300余艘。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皖江抗日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桐东抗日根据地的范围。桐东抗日游击总队、新四军第3支队5团、江北游击队、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等在此进行抗日游击战争。这里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人物,“章臣武奋不顾身杀敌寇”、“王正平徒手搏杀鬼子兵”、“鲍朝寅用菜刀砍鬼子哨兵”、“章彪咬断小鬼子喉管”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已被载入史册。向抗战英雄们致敬,向英雄们学习。

渡江战役时,老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七兵团二十二军、二十四军所部渡江作战的重要起渡点,他们越过长江天险,攻克铜陵、池州、繁昌、南陵等地,同兄弟部队一起,夺取了渡江战役的全线胜利。

包括老洲在内的枞阳沿江地区,位置优越,人民勤劳,农业、水产业生产发达。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素以经济发达、学风昌盛而显名。

楚怀王时(约公元前355年-公元前296年),楚国一个叫启的鄂君,从事经商活动,经商使用的船只达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经过枞阳县域的长江沿线,到达(集结)枞阳。

安徽省博物院藏“鄂君启节”上的“枞阳”二字

一日,晚唐著名诗人李涉坐船经过“皖桐江上”(安徽长江桐城段,当为今长江枞阳段沿江一带),时近黄昏,船刚靠岸,突然,数十名手执刀枪的盗贼从芦苇丛中窜出,登上木船,船夫大声喝道:“大胆盗贼,李博士(时任太学博士)的船,你们也敢抢?”贼首犹豫了片刻说:“难道是李涉博士,如果真的是李博士的话,我们就不抢劫他的财物了,不过,他可是个大名鼎鼎的诗人,能否请他写一首诗给我?”李涉感到惊喜,铺纸研墨,作诗一首:“细雨微风江上春,绿林豪客亦知文,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贼首得诗连连叩拜,大喜而去。绿林豪客亦知文”、“世上如今半是君”,唐时枞阳,崇文尚读之风浓郁,人们整体素质普遍提高。

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有《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其一云:“蓼岸藤湾隔尽人,大江小汉绕成轮。围蔬放荻不争地,种柳坚堤非买春。匏瓠放教俱上屋,渔樵相倚自成邻。夜来更下西风雪,荞麦梢头万玉尘。”其一云:“荻篱萧洒昵来新,茅屋横斜尽不真。乾地种禾那用水,湿芦经火自成薪。鸟居鱼笑三百里,菜把活他千万人。白浪打天风动地,何曾惊著一微尘。”让人们领略了鹊江两岸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丰饶物产。

诗中自注中有语说,“种萝卜卖之金陵”。枞阳地域,历来以盛产萝卜而蜚声遐迩。卖到金陵的萝卜,也许是来自于枞阳大地,从这里贩运到南京。《皖志述略》有语:“(枞阳)当地萝卜,皮薄、汁多、肉嫩,每年大量外销。”

明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颁诏天下,在乡社中设立社学。随之,在老洲设立了六百丈、源子港2所社学。乡中儿童已可就近上学。

明清时期,突入大江的老洲鹊尾渚,发展成为大码头,形成了人口集中、商业繁荣的荻埠集镇,“荻埠归帆”的美景随之闻名遐迩。

(“荻埠归帆”景观将在老洲镇篇(二)作以解读)

荻埠镇遗址(吴光浩摄)

“(清道光年间),孔城出街西往县城西南,往枞阳皆有圩田,自下枞阳以东至于陈家洲,东北尽于老洲头尽皆圩田。”“清桐邑芦课原在滨江一带,有马踏石、六百丈、源子港三司,有天地圣黄五十二字号。”这里已成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长江老洲段(吴光浩摄)

调查人:刘林  吴光浩  宋艺超

唐全新  王乐群

 

引用、参考资料

1、枞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枞阳县志》。

2、 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3、单履中等:《乾隆铜陵县志》。

4、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6、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引《字汇》说

7、陈怀荃:《春秋楚地浅释》)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9、金家年:《吴楚鹊岸之战主战场考》)

10、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一二七卷、卷一九0。

11、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废帝之乱》。

12、梁沈约:《宋书·南郡王义宣传》。

13、脱脱 阿鲁图:《宋史》卷四七四,《列传》二三三。

14、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

15、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十三。

16、廖大闻 金鼎寿:《道光续修桐城县志》

17、张耕:《桐城桂林方氏的文化精神与方以智艺术成因的关系》。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王乐群,枞阳县博物馆工作人员。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乡枞阳公众号

推荐阅读: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凤仪、长沙、铁铜篇

枞阳文史|【王乐群】枞阳县名的由来

枞阳文史|【王乐群】中华文物精华——西周兽面纹青铜方彝

枞阳文史|枞阳商周考古综述

枞阳文史|青山何氏家庙

枞阳文史|《枞阳赋》全文 | 配图

枞阳文史|乡贤名儒吴孝农传略

枞阳文史|吴用先传略

枞阳文史|大明“泣血孤臣”吴道新传略

枞阳文史|【黄雷生】烟云射蛟台

枞阳文史|刘大櫆丛考:最辉煌的文学,最黯淡的人生

枞阳文史|“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慈云桂佚事  ——谨此纪念慈云桂诞辰一百周年

枞阳文史|纪念抗日英雄童长荣,今天是他诞辰110周年!

枞阳文史|钱铺小洼里,长眠着八名新四军烈士!

枞阳文史|渡江战役在枞阳

枞阳文史|舒家湾“阳神”考遗

枞阳文史|记住最后的舒家祠堂

枞阳文史|芜湖铁画与枞阳储炎庆故居

枞阳文史|浅说乡贤许志熹

文乡史志|枞阳第一部村庄志——锏里的故事

枞阳文史|钱铺镇虎栈村鲍涧石桥是怎样建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