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教育出版社,你把𠙶山划桐城了,听听枞阳文友怎么说?

 文乡枞阳 2020-09-01

近日,有眼尖的枞阳网友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学生字典》对“𠙶”字的注释有误,不由吐槽开了:麻烦你们通过网络平台,问问人民教育出版社,他们凭什么把我们的𠙶山划到桐城去了?

枞阳人都知道:枞阳有座山,静卧长江边,形似一泡藕,大名叫“𠙶山”

关于这“𠙶山”的来历,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神话:上古时期,位于长江之滨的枞阳莲花湖,生活着一群美丽的莲花仙子,沐浴江风丽日,她们绽放娇颜,翩跹起舞,优哉乐哉。这莲花湖深水中的一泡藕,却耐不住寂寞,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顺着江流的方向,在地下使劲地延伸,一伸伸了三四十华里,探出头来看风景,便化作了一道藕形的山脉,被人称作“藕山”。过了些时候,她又再次潜行,这回跑得更远,一跑跑到铜陵大通的长江中间去了,再次探出头来,化作一片荷叶,逐渐衍生成一片美丽富饶的江心洲,被人称作“荷叶洲”,又名和悦洲。

到了唐代,江匪出没𠙶山。昭宗皇帝派阮枞江(京都长安人)率兵来剿匪,纵火焚山,匪灭民安。昭宗以阮镇匪有功,封为镇江南大将军。阮枞江并奉旨就地休憩定居,成为山下阮氏一世祖。后阮氏修宗谱,认为将军之名,应与山并举,山中之匪已了,山形似藕,中间有凹,便在“凵”中加上“了”,造出一个“𠙶”字,山名仍读“藕”音。阮氏后来成为当地一大名门望族,山脚的阮鹗墓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𠙶山在枞阳名气不小,𠙶山中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声名显赫,培养出了包括“美的”总裁方洪波等在内的一大批优秀学子。
海螺水泥的进驻,已让𠙶山成为许多枞阳人的心头之痛;现在人教版的学生字典又出现这样的错误,自然触痛了大家的神经。

文乡群里也炸开了,有人找出各种字典,查看结果:

2012年版《新华字典》

200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

有群友立即指出,这些个,也不对!

文友胡昌奇先生说,江苏溧阳、宜兴交界处也有“𠙶山”,并上图为证:

信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我们一直以为这“𠙶”字为枞阳独有,现在才知道,原来,咱这“𠙶山”并不孤单呀!

小编我赶紧又上网查了下:

江苏扬巷镇(古称𠙶亭)

呀,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𠙶”字竟有这多名堂!特别有意思的是,江苏的“𠙶山”貌似在一个叫长荡湖的水边;而安徽枞阳的“𠙶山”在一个叫白荡湖的水边。是巧合?还是冥冥中注定有缘?

拉拉杂杂扯了这么多,查找资料又花去许多时间,耽误我编文了。近期特忙,平台稿件积压了不少,赶紧就此打住。

不过,还是要提醒人民教育出版社:您可是国字号的权威出版单位哟,尤其是编学生字典这么重要的工具书,这移花接木、以偏概全的事可不能干,期待尽早采取补救措施!

怎么让人民教育出版社知错好改呢?
动动您的手指头,转发出去呗!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