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情怀|我的父亲母亲

 文乡枞阳 2020-09-01

一直想写点关于母亲的文字,奈何琐事缠身,一再搁浅。直至有天傍晚时分,父亲突然在家人的微信群里发了个关于文乡枞阳投稿方式的图片。我是第一时间就看到这个图片,当我打开图片的时候,心想这不正是我平常所关注的文乡枞阳公众号嘛,沉思了许久。许是父亲想对我暗示点什么吧?之前也一直答应过父亲要好好写篇关于他老人家在家照顾母亲的经历,一年、两年、三年,就这样一晃已经四个年头了。无论如何,在2020年来临之际,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他老人家的心愿。那就以《我的父亲母亲》为题吧,还望各位前辈老师多多指教!

母亲与作者

1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的伙伴,家住枞阳县白梅乡小街村丰收组,父亲为人憨厚、耿直,母亲自幼就勤劳、和善,是村上人见人夸的好姑娘。

父亲与母亲两家只有屋前屋后之遥,从小一起放牛,一起打猪草,听母亲说那时候是因为阴差阳错给结上了亲家。

父亲生于农历1965年10月5日,母亲生于农历1967年5月6日,父亲大母亲两岁。父亲在家中是长子,家里还有三弟一妹,用祖母的话说,第一个出生的是男孩子,小时候根本没让他吃过什么苦。

与父亲相比,母亲的命运是多舛的。母亲在家中是女孩子排第二,上头有个哥哥和姐姐,下头还有个妹妹。自幼家中一贫如洗,外祖母也因长期劳作,积劳成疾,无钱医治,在母亲九岁时离世。那年母亲的妹妹才三岁多点,外祖父既当爹又当娘,便没有再娶。

父亲幼时因顽皮,不喜欢读书。母亲是因为家中困难,加之外祖父觉得女孩子读书没什么大出息,那时候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非常严重,母亲只上到三年级就没有继续读书。俩人正好一起放牛,干农活,打猪草,给家里省点开支。

俩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村里人都在谈论,谁家的儿子好?谁家的姑娘俏?祖母给父亲在她老家托人介绍了好几个姑娘,最终都是无果。母亲年轻时貌美、勤劳,一个村上的人都看中邓家二姑娘好,上门求亲的自然也不少,外祖父都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最后实在是拒绝不了的,正好村上有一家和外祖父关系很不错的邻居,上门直接提亲,外祖父说,已经跟人家说好了,就是前面人家的大儿子,不能再许其他家了。就这样被乱点鸳鸯谱续上一世情缘。

2

父亲与母亲具体是哪年成亲的,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提起过,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唯一记得的是,他们没有拍结婚照留念,没有在民政局领取结婚证,只是父母之间的媒妁之言,便定下终生。就在前几年母亲还时常跟我开玩笑说,我和你父亲没领过结婚证,我要随时离家不和他过日子都行。这样的话我在小时候就听到过,直至我现在长大结婚生子仍然听到,但母亲只是挂在嘴边说说笑笑而已,从未真正做过。

1987年春到1988年夏天,父亲都在宁夏给人修钟表,母亲跟后面陪同,生意不是很好。后来母亲怀孕了,妊娠反应很大,就直接回老家来待产,整整一年父亲几乎是无收入。

1988年秋天,我出生了。来到这个世上,来到这个大家庭,是母亲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将我生出来的,那个时候没有剖宫产,是母亲用她那坚强的意志力将我带到这个世上。

因为我是家中第一个孙辈,曾祖母、祖母都十分欢喜。但让人忧愁的是,家中贫困,几乎没有多余的积蓄来做喜事。正在祖母为此担忧、辗转难眠之时,第二天凌晨,祖母听见敲门的声音,原来是祖父从外地打工赶回家中,祖父把他在外挣了一个月的工钱300元全数交给自己的大儿子我的父亲:拿去做喜事吧。祖母和父亲都喜极而泣,真是及时雨啊!

1990年春天,家中又添新丁,母亲给我生了一个弟弟。因家中人口增多,外加父亲没什么本事,挣的都是七零八碎的小钱,我们一家就和祖父祖母分开过了。祖父给父亲分了一间十几平米的小屋,父亲和母亲就另起炉灶过起了一家四口的小日子。

因为贫穷,经常是米糊、稀饭、面条、面疙瘩等比较简易的食物。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因为母亲经常干活忙忘了,把锅里稀饭煮糊了,父亲气急之下把整个锅都扔了。那个年代买口锅也是要不少银两的,母亲因为没有娘亲,无处诉说自己的委屈,所有的委屈只有自己默默承受。

3

转眼,我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村里比我大的、比我小的伙伴们都去上学了,我心里着急地跑去找母亲,为什么不给我上学?母亲答,弟弟还小,你在家中再帮我带一年弟弟。实则是家中太贫穷,根本交不起学费,印象中那时候我的学费是70元,家中都拿不出手。

后来在亲戚的劝说下,做了母亲的思想工作:孩子想读书,为什么不送她去,人家孩子是不愿意学,这孩子想上学是好事,一定要早点送她去上学,这事不能耽误!就这样母亲用了家中换粮票的钱给我交了学费。

这期间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和村里的几个邻居在江浙一带靠小本买卖为生,有时候生意好会多赚些,有时候生意差基本不赚钱。后来家中日子慢慢好转,父亲和母亲决定要盖房子,村上的人几乎都在盖楼房,这是大事。算算家中积蓄离盖房的钱还差很多,父亲到处借钱,怎么也要把楼房盖起来。房子是盖起来了,但也欠下了一屁股债。

1995年秋天,村上要每家的男子劳动力去修公路,我们家去的是祖父和父亲,这一去便是灾难来临。在去修公路的途中,拖拉机翻车了,我们一家两口劳动力都在车上,并且是受伤最严重的一家,父亲头部缝了二十多针,祖父胸部打了十几根钢筋,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在那个年代无疑是雪上加霜,基本上这一年没有体能去挣钱。

日子又回到了过去一贫如洗的状态。楼房建了一层,也没有钱盖二楼,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漏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是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

那时候我和弟弟都不懂事,吵架、打架是家常便饭,惹得母亲心烦意乱。这样的日子,母亲背地里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

4

1996年夏天,祖父因病去世。次年父亲和同村的几个劳动力,去了江苏学做起了油漆工的手艺。因为父亲对水电比较在行,生意也是越做越好。人手不够,年幼的我就主动劝说母亲可以跟父亲后面去帮忙,这样我们家就会挣越来越多的钱,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起初母亲不愿意丢下我和弟弟,我说:“难道您希望我们一直这样贫穷下去吗?只有走出去才有希望。”母亲在我的建议下,决心外出。母亲说:“如果你俩在家生活不行的话,我过一个月就回来。”那是冬天,十分的寒冷,母亲不在家的这一个月里,我和弟弟每天都很想念母亲,想念母亲亲手给我们做的热腾腾的饭菜,想念母亲温暖的怀抱。一个月的期限快到了,就在最后一天,我抗不住了,到镇上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给母亲,我哇哇大哭,哭喊着要母亲快点回来。母亲如愿回到家中,给我们姐弟俩带回了新衣服,还有很多没吃过的零食,那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温暖着我们姐弟俩。

后来在每年的秋收之后,母亲都要外出一段时间给父亲帮忙,家中日子慢慢的才有所改善。一直做油漆生意的父亲母亲也知道做油漆很伤身体,在亲人的建议下,2002年父亲去了北京打工,2005年父亲又去了内蒙古打工,但是时间都不长。

2007年我大学毕业,工作落于芜湖。家中弟弟因中考落榜,一直就不想读书,自认为也不是个读书的料。我建议,希望父亲、母亲还有弟弟都能在芜湖做点什么小生意,一家人不要再分得东西南北,大家在一起也有个照应。

5

2011年作者结婚时家人合影

2010年初,举家来到芜湖,做起了生产涂料的生意。弟弟虽然在读书上不精通,但在做生意上确实是个靠谱的人,18岁就带着父亲、母亲三个人开起了小工厂,凭着自己的诚实可靠在芜湖打下了良好基石,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厂子是越做越大,钱也是挣得越来越多。

这期间,我和弟弟相继成家立业,买房买车,用母亲的话说,这日子终于好过了,你们俩也是越来越好,现在都不愁吃不愁穿,苦日子终于熬过去了。

可是好景不长,在母亲还没有好好享受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时,灾难再次来临。2016年6月4日清晨,母亲因脑出血从此变成了植物人,一个没有自理能力、没有任何反应的植物人,长期躺在病床上,苦了我这一家,苦了我的父亲。

母亲从发病到去医院的路上,只经历了十五分钟,便进入昏迷状态。母亲在重症监护室待了23天,仍未清醒,随之就是每天高烧不退。在全家人都不抱任何希望之时,我们将母亲带回家乡。回到家中,母亲竟然奇迹般的好转,高烧退去,这给了我们全家人希望。从此父亲就把照顾母亲当作自己的一份事业在做,父亲又多了一个身份——医护人员,并且还很精湛。

父亲每天对着母亲讲述家中各种各样的事情,每天给母亲换洗药品、翻身拍背、擦洗身体、喂水喂饭,每日准时准点一日五餐从不间断,每天都是黎明起,半夜眠,临睡前还要给母亲喂点水或者牛奶,父亲才可安心睡觉,夜里还时常要给母亲吸痰。

我和弟弟因工作原因只有假期才会回去看望父亲和母亲,也只是蜻蜓点水的工夫。而父亲所经历的正是那种长年累月、不离不弃的照顾,一照顾就是三年多。父亲把母亲照顾的很周全,母亲身上光滑洁白,病床上的被子干净整洁无异味。每个来家里看望母亲的亲人都说,父亲真是不容易,每天要照顾家里的病人,还在自家院子里种些瓜果蔬菜,养些鸡鸭,家里搞的干干净净。

我时常跟父亲说不要那么辛苦,父亲说自己动手,种的菜也是新鲜的,想吃的话随便什么时候就能吃到。可是那种照顾病人的心情,是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想象的。我时常和父亲电话视频时,都看见父亲在悄悄地揉眼睛,眼里闪着泪花。父亲该有多苦,也是我们做儿女的无法想象的,唯有用这些简单的文字记录下父母这一辈子所承受的苦难。

夜已深。身虽在外,心里却惦记着那个家中年迈的父亲与母亲,愿你们一切安好!希望奇迹能再次发生,祈祷父亲的这份情谊能唤醒母亲。

来源:文乡枞阳

照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作者简介 

徐珍 微信名真真

安徽枞阳白梅人

就职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往期精选


ZYTV四朵金花|【视频】诗朗诵:如果择一城终老,我愿在枞阳

禁放禁烧 | 流泪的红爆竹

文乡情怀|祖父的心愿

文乡情怀|怀念小母舅

我的母亲|写给母亲七十岁生日

文乡情怀|做冬至

文乡情怀|冬至,我盼着哥姐都回来团聚

游子情|乡愁之:冬夜絮语

文乡情怀|我的奶奶

文乡情怀|回忆我的祖母

文乡美食|家乡的手工挂面

文乡美食|绞米面

枞阳方言广播台|民间美食:拓(ta)煸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