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一)

 文乡枞阳 2020-09-01


编者按

因读者多次请求,王乐群先生将“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系列”优先推出,待此系列完成后,再分乡镇不定期地将我县不可移动文物介绍给读者。乐群先生特于年前就发给编者四篇,拟于年后接着上稿,本想让大家春节期间可以尽情享受这一文化大餐,利用假期前往浮山体验这一文化宝藏。未料疫情汹汹而来,由此扰乱了发稿计划,谨向作者及广大读者致歉。平台自今日起陆续推出该系列文章。期疫情早定,天朗气清,与君同游浮山胜境!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


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一)

作者:王乐群

2008年10月3—4日、10月8—9日,县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调查组人员来到浮山风景区,开展田野调查。长期以来,由于县文物管理部门十分重视浮山风景区的文物调查与整理工作,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档案资料,因而这次调查任务相对来说较为轻松,补充了普查所增加的一些数据、特别是对浮山摩崖石刻现存的状况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后,便顺利完成了浮山风景区的普查工作。为此,在介绍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和浮山风景区的不可移动文物时,不再标明具体调查时间。

本篇为您介绍“王守仁摩崖题诗石刻”。

守仁画像

王守仁摩崖题诗石刻,在会圣岩景区潜龙峡西侧朝阳洞内石壁上。石刻篇幅为长方形,纵163厘米,横150厘米,刻文右起竖式,分6行竖写五言诗2首。其一:“见说浮山麓,深林绕石溪,何时拂衣去,三十六岩栖。”旁置款:“桐城生高上舍来访,谈浮山形胜,书此。阳明山人。”其二:“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惟选一岩奇。”旁置款:“王元卿谈浮山,欣然书此,归见钱素坡,并书此致意,阳明居士”。诗后刻:“门生吴一卞代甑山张老师刻阳明二诗于朝阳洞。”诗句双钩线刻,落款、诗注均为阴刻。


调查者说

01

吴道新《浮山志》收录了这两首诗,并加按语:“正德庚辰(正德十五年即1520年),公(王守仁)擒宸濠,因拜抚江西之命,张忠、朱泰谗之不已。时上驻跸金陵,二人趣上召公。公即就道,忠泰复泥之于芜湖,使不复陛见。公入九华,宴坐寄题浮山。盖其时也,忧谗畏讥,故动拂衣之想。”初步考证,此刻约题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前后。

王守仁书写的这二首诗,仅用了40个字,一者赞美了浮山的胜景,激起人们对浮山的向往;二来又通过对大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忧思深重、欲“栖”浮山岩洞的满腔心事(时王守仁平定宸濠诸乱,被人谗害),将爱恋、惆怅之情融于一体,发出内心的感慨,感叹人生道路的坎坷。身处逆境,描摹景色,抒发感情,创造了淳朴、洁净的意境,形成了安然、怡然的诗歌基调。诗写得通俗易懂,自然通脱,清莹明秀,飘逸洒脱,流走飞动,平易流畅而又精炼,融哲人气质与诗人灵性于一体,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王守仁摩崖题诗石刻

此幅摩崖,基本上反映了王守仁的书法风貌。作品的四周布置整齐,横行竖行之间基本对应,显得疏朗有致;字的结构较散,显得空阔舒朗。行笔流畅纯熟,起笔常常产生尖笔的效果,收笔稳实。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比较适宜,显得清雅优美。字字约18厘米见方,行草得兼,书法得体,笔力雄劲苍健,韵律生动。每字间均保留相对的独立性,虽互不连属,但每个单字却牵丝不断,气脉相合。运笔挥洒自如,如狂风骤雨,飞流旋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通篇字体修长,行笔快捷,骨力内涵,爽直风健,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秀丽。得右军之骨,字里行间流露出《圣教序》的韵味,有欧体之清瘦俊巧,又具有黄山谷书法纵横捭阖、恣肆开朗之笔势,取势凌厉,笔意清削,神韵超逸,气势豪迈,一纸书法了然,而气势未尽,表现出王守仁在书法艺术上的颇高功力和造诣。

02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初名俊,更名守仁,自号阳明居士(山人)。余姚(今属浙江)人。因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中进士后,在京师同李梦阳、何景明等“以才名争驰骋”。明正德初因反对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后移庐陵知县,擢右佥都御史,封新建伯,历南京刑部主事、南京兵部尚书、太仆少卿等职,卒谥文成。熟通兵法,以道学著称。他提出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攻山中贼易,攻心中贼难,邪正在于心,心正人心所归,心邪人心所叛,治天下要以治心为本”的名言,创立了著名的“致良知”学说。他的思想和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深远,远播海内外,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和书法家。有《王文成全书》存世。

王守仁少有诗名,曾创办诗社,一生作诗不辍,作品数量相当可观,现存世可查者达600多首。清纪昀在《四库全书•王文成全书总目录提要》谓:“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明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评:“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清朱彝尊认为:“阳明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王守仁不但诗写得很好,而且书艺绝人。明徐渭云:“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陈云君《中国书法史论》评:“他书法初学晋人,守古法中风韵悠长,儒人重书古使之然也,阳明力行……其书重雅而摒俗。”明朱长春称:“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台,非假学也。”明清之际归庄云:“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 清《绍兴志》谓:“新建(即王守仁)善行草,出自《圣教序》,得右军(王羲之)骨第,不脱张南安(弼)、李文正(东阳)耳,书法清劲绝伦。”彭绍升在《二林居集》中赞誉道:“守仁书法如踞泰山之顶,挹东海之波,醮墨于太虚空中,掷笔于阎浮界外,一戈一磔,具出化工。”学者名家对王守仁的诗文、书法赞叹不已,推崇备至。

王守仁本人则揭示道:“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宋程伯淳)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王守仁自谓学书也归之于“心的灵明”,认为主要在于“心悟”,这是他“潜龙勿用(《周易》乾卦初九爻的爻辞)”、“以心治学”的思想在学书上的体现。

王守仁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和心学宗师,“立功、立德、立言”真不朽,位列孔孟朱王。明万历十二年(1584)配享孔庙。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一个为世人称道的书法大家。他传世的墨迹较少,大字尤为少见。浮山王守仁摩崖题诗石刻,为其中年时期的用心之作,保存完好,字字清晰,是一难得的书法艺术珍迹,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着较大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将有助于人们对王氏学术思想、书法面貌及艺术成就的进一步认识。

03

王守仁摩崖题诗石刻(拓片)

这块石刻的落款、诗后注中提到了“高上舍、王元卿、钱素坡、吴一卞、张甑山”5人。

张甑山,名绪,字无意,学者称甑山先生。汉阳(今属湖北)人。生卒年不详。明代曾做桐城教谕,尚理学、重节概。对当时的桐城文化教育贡献颇大。

吴一卞,字元和。明桐城麻溪(今属枞阳钱桥)人。生卒年不详。嘉靖间诸生,有文名。在浮山存有摩崖石刻。

调查者: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枞阳县博物馆

摄影:黄光新

拓片:王乐群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王乐群,就职于枞阳县博物馆

推荐阅读: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凤仪、长沙、铁铜篇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老 洲 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老 洲 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陈瑶湖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陈瑶湖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金社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金社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金社篇(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汤沟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汤沟篇(二)

戏说乡史|枞阳钱桥镇民间故事(1-3)

戏说乡史|枞阳钱桥镇民间故事(4-6)

戏说乡史|枞阳钱桥镇民间故事(7-9)

戏说乡史|枞阳钱桥镇民间故事(结束篇)

枞阳浮山|腊月十八,状元桥上走一走,金榜题名文运久!

枞阳浮山|雾中状元桥,风情别样娇!

关注两会|委员提案:让红灯在枞阳亮起来

ZYTV四朵金花|【视频】诗朗诵:如果择一城终老,我愿在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