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九)

 文乡枞阳 2020-09-01

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九)

作者:王乐群

本篇为你介绍“浮山寨址”。

1985年7月20至9月16日,笔者在参加浮山摩崖石刻调查、清洗、着色、拓片的工作中,发现2处古寨遗存。

一处位于会圣岩西侧的指月石以东,残存寨墙高约1米,最宽处0.80米,用块石垒砌沿崖边而建,存断断续续的残垣约200米左右。

一处位于锅底峰西南边油茶地西埂,残存寨墙底部为黄粘土夯筑,上部则叠砌不规则石块,残高约0.3米,长约30米,最宽处0.7米。

调查者说

浮山寨,古代寨堡, 因山得名。历史上的浮山, 三面环水,绕山的白荡湖水将沿江与内陆的水路贯通一气,水路十分便利,北达巢湖、合肥,向南出白荡湖口即达长江,上行可至安庆、九江 ,下行可到芜湖、南京。山上崖壁陡峭,洞穴幽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都是军事战略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浮山寨,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什么人多少次在此建过寨,亦难以有确切的证据;现存寨墙,由于未发现相关实物,具体年代也只能等待着有说服力的考古发现予以证实。但从可考的文献资料记载来看,元朝末年,陈友谅部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与朱元璋部大战于此。而其它有关建寨的“故事”,只是“相传”而已。

清邓旭在《游浮山记》中云:“妙高绝顶,为陈友谅屯兵处,今人呼为点将台”。有诗云:“四关陈迹任流连,友谅当年扎寨坚。”明方学渐在《游浮山记》中写道:“寻地向西,从中下为中军帐,赵普胜立寨所。折戟亡镞时见沙土中,石多孔,建旗迹。西南望三里而遥,为屯兵山,徐魏公屯兵处。而伏兵绕浮山东上袭普胜,破之。”桐城桂林方氏十一世(中一房)方学渐于明万历年间游浮山时,发现了插旗的遗存“旗迹”和“折戟亡镞”。《方舆纪要》卷26桐城县:“明初,徐达攻安庆,自无为州登陆,夜至浮山寨,击败敌兵。”康熙《桐城县志》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九月,明奉国将军徐达击赵普胜于浮山。”

元朝末年,陈友谅和朱元璋两大割据一方的势力展开了较长时间的交锋。

元至正十六年(1356)3月,朱元璋虽然攻占了集庆(今江苏南京),但依然是地狭人少,力量还不够强大,且地处东南一隅。就当时形势而言,周边皆有军事力量,可谓群雄环伺。东面是张士诚起义军,南面有元军,西面为徐寿辉、陈友谅占领,北面是韩林儿、刘福通的红巾军。刘福通在北方与元朝的主力作战;张士诚据守长江上游,野心很大;徐寿辉、陈友谅占据长江上游,兵强地广,雄心勃勃,一心想征服天下。

朱元璋审时度势,以观时变,果断地采取巩固东西线,向南面和东南面出击的战略,集中兵力攻取了皖南和浙东诸地的元军据点

就在朱元璋部转战东南战线之时,陈友谅、赵普胜部于至正十八年(1358)1月袭破安庆。接着,赵普胜率强兵顺长江而下,安营扎寨于今枞阳县浮山,设“军中帐(营帐或指挥部)”于会圣岩,谋划战事;开辟岩之西石莲峰下的开阔地为练兵场,训练将士;起墩增高浮山妙高峰(锅底峰)做“点将台”,摩旗布兵;在进入浮山的咽喉险地,设“东关”、“西关”、“南关”、“北关”,驻重兵把守。

接着,赵普胜部又在枞阳河、连城湖、莲花湖一线建立起了水寨。百余艘大小船舰编成队形,循序前进,前后连起来有几十里那么长;各个船上旗幡招展,鼓角相闻,声势十分惊人。4月,赵普胜率军渡过长江,攻下池州。

池州是长江南岸的军事要地,上可进窥安庆,下可进窥太平,顺流直逼应天。为确保应天安全,第二年9月,徐达会同俞通海等部集结在浮山“西南望三里而遥”的长山(屯兵山),出“伏兵绕浮山东上(突)袭”,破浮渡山寨,大败赵普胜,再克池州,并自无为登陆,攻占潜山,从西北方向迂回围攻安庆。赵普胜骁勇善战,拼死抵抗,安庆一时未能攻破。

至正二十年(1360)4月,常遇春、王胜从杭州回兵驰援,与徐达联兵强攻枞阳水寨,数日未克。于是,三人决定派人夜间秘密潜入枞阳,用重金收卖赵普胜的左右亲信,让他跑到江州陈友谅面前进谗,说赵普胜的坏话。反间计果然奏效,陈友谅一生气,竟派人将赵普胜斩了。5月初,徐达、常遇春、王胜领兵破枞阳水寨,占领枞阳。枞阳失陷,安庆危急,陈友谅亲率大军赴援。至正二十一年(1361)8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王胜等乘胜西上,收复安庆,杀奔江西江州。

浮山五云岩西面、复道廊(炮眼洞)外侧的岩壁上,有一个人工凿造的圆孔,直径47厘米,人称“朱洪武(元璋)炮台”。但就其的沧桑感与包浆的油润度来看,初步推断,应到不了那个年份。

调查者: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枞阳县博物馆

摄影吴光浩 

--END--

来源:文乡枞阳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 

王乐群 文博研究员

就职于枞阳县博物馆

推荐阅读: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四)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五)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六)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七)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八)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九)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四)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五)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六)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七)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十八)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七)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六)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五)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四)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十)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九)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八)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七)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六)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五)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四)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浮山篇·浮山摩崖石刻(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凤仪、长沙、铁铜篇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老 洲 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老 洲 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陈瑶湖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陈瑶湖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金社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金社篇(二)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金社篇(三)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汤沟篇(一)

枞阳文物∣田野调查手记:汤沟篇(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