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名女医生的抗疫故事 | 特写

 新用户5657qPkI 2020-09-02

每个人做好该做的事,再额外奉献一点力量,一切困难都能挺过去


作者 | 晓 静

编辑 | Jane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新冠疫情之下,中国女性的力量让人感动、震惊、赞叹。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看到“东风日产骐达·致最美的您“女神节视频接力活动,我不禁再度想念一位奋战在武汉防疫前线的亲人,想念她的温柔、善良、乐观,以及在国人危难时刻表现出的勇气、专业和强有力的坚韧精神。于是,有了这篇文字。
——题记

3月8日,武汉,小雨。街头依旧空旷而寂寥。


不过,相比一个多月以前,因为春天的到来,这里一切都似乎温柔清澈了许多。
 

尽管这一天是周日,还是三八妇女节,但医院离不开人。一大早,王依就骑上一辆共享单车,穿过武汉大学,去医院上班。

 

武汉大学的早樱已默默盛开,纵然无人驻足,但这股在冬天积蓄的生命力量,亦是献给春天最好的礼物。

 

不同于以往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艰难前行,这一个多月以来,王依往返于家和医院的路上,人流寥寥。如果没有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这个时节,王依也许会开着心爱的骐达,载着家人,在母校武汉大学欣赏曾经足足陪伴了自己大学7年的樱花园。

 

从家到医院,自行车大概需要20多分钟。在武汉封城管控进一步升级之后,车不能开,她短暂地告别了骐达。除了搭乘专门护送医务人员的志愿者车队,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日子里,她都选择共享单车出行。

 

王依是武汉一家三甲医院放射影像科大夫,今年29岁。2020年是她在这家医院工作的第三个年头。

 

这也是一个特殊的年头。

 

自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王依所在的医院CT检查工作量急剧增加。诊断、随访病例激增,她这个放射影像科医生面临巨大的临床工作压力。

 

01.

最忙的时候,在键盘上打字手都抽筋

 

1991年出生的王依,老家距离武汉工作地点100多公里。2020年元旦假期,她回了一趟老家,看望父母,也看望陪伴自己长大的爷爷奶奶。

 

每次回去,孝顺的她会开骐达载着爷爷奶奶到城里采购,买一些日常用品,顺便也带老人出门透透气。

 

但元旦假没休完,她就被医院临时召回。不久,王依便接到春节期间不要离开武汉的院区通知,以防发生突发情况需要人手。从此,王依取消所有休假,进入随时待命状态。


  

在王依的记忆中,自疫情暴发的这一个多月以来,自己在医院真正开启最为忙碌的日子,是在封城的第二天,即1月24日,除夕。

 

“那天从早上8点半一直忙到晚上9点半,我一共写了100多份肺部影像报告书。”她说,“这其中还包括帮医院本部的部分同事筛查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当天,科室明显发现了几例医务人员阳性感染。”

 

王依所在的单位是武汉市此次疫情最早的定点医院及重症、危重症救治医院。她所在的影像科除了担负医院本部的影像诊断工作之外,后来还相继接管了雷神山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和东西湖方舱医院的影像科。

 

庞大的工作量不可避免。“在最忙的时候,在键盘上打字时,手都抽筋。”王依说。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系统的一次大考,亦是对中国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和效力的严格检验。

 

在基建方面,雷神山医院创造了令世界咋舌的“中国速度”。作为一名影像科医生,王依更注意到,医疗技术人员为疫情防控火速搭建起影像大数据和远程诊断技术平台。“如果放在非疫情期间,这项工作可能需要半个月,但雷神山医院只用了两三天时间。”

 

在她看来,雷神山技术平台发挥了资源整合、技术赋能的独特优势,在实现远程诊断、多点调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功能的基础上,帮助医生迅速、精准地完成包括从肺部病变识别到肺部病变标识的多科室、多疾病分析,大大提高了她们影像筛查及诊断工作的效率。


 

前方大量诊断、随访病例的肺部影像被传到本院。王依说,她们科室在高峰期日均影像诊断800例左右。这样繁忙的工作状态,从封城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初。

 

仅3月5日上午,王依所在影像科室一共远程查看了东西湖方舱医院的100多名患者的肺部影像。她负责的30多名患者的影像诊断工作,全部在上午完成。“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的挑战是对患者出院标准的科学界定。”

 

正如王依所说,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而言,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02.

听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从医

 

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7年制)毕业后,2016年,王依顺利进入到现在所在的三甲医院影像科室。

 

在大学期间学习了两年法语,因为各专业课程成绩优良,2014年,王依得到去法国南锡大学交换半年的机会。在那里,她一边学习,一边在这所大学的附属医学院——布拉布瓦综合医院(CHU Brabois )血液科做实习生。2018年,毕业一年后,她再次奔赴法国梅兹城市的一家医院实习,在当地医院的影像科参与值班写报告,工作了一年。


 

回国后,天天与疾病打交道的王依,意识到自己亟需一辆车。她的出发点是,一方面能尽量避开人多拥挤、容易交叉感染的公共交通,另一方面也让自己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2019年年中,购车计划被提上日程。

 

刚毕业两三年,王依手头的资金并不宽裕。她坦言,选择骐达,一是因为车身灵动,“有一股我熟悉的法兰西浪漫,很有时尚感,颜值高”。二是其性价比高,动力和燃油经济性好。在内部空间上,车身轴距达到2.7米,空间大。加上10万元左右的价格,骐达由内而外,都透着一份务实。

 

这似乎也和她的性格内在相关。

 

“务实且喜欢不断突破自我,性格直爽火爆。”这是王依对自己的评价。回忆起从医的初衷,王依笑着说,这和自己在高中时偶然看了几部医疗剧相关,其中让她记忆最深刻的是《柳叶刀》。

 

职业道路的选择,更多来源于内心的追求。“如果当初没有学医,我的专业可能会与食品安全相关。”王依一方面希望自己所学具有专业性,能够让学习伴随自己一生;另一方面也希望有益于家人,且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点贡献。经过多方面的权衡之后,她最终选择了学医、从医。

 

上课、泡图书馆、去医院实习、去国外交换,这些基本贯穿了王依整整7年的大学生活。至于业余爱好,只有一些小说。“学医是很痛苦的。那时候,我们在蚊账上挂满医药术语,晚上睡前看的最后一眼、早上醒来看的第一眼,都是这些词语。”因此,她鲜有精力去培养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爱好。

初次面对汹涌而来的疫情,即便有着扎实、过硬的专业功底和相对丰富的经历,王依也同身处武汉的绝大部分人一样,经历了从最初的焦虑到后来逐渐平静,再到最后坚定信心的过程。

 

王依说,随着全国各地医务人员一批批相继奔赴武汉,在经历了救援物资短缺和一线医护人手完全不够的艰难期之后,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尤其是她们医院,境况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03.

梦想疫情过后,开着车去撒欢

 

从2019年10月开始,王依的骐达车上多了一位常客——小猫。

 

去年国庆节,王依在小区门口发现一只流浪小猫。“这只小猫很亲人,你伸手去摸,它不躲你。”

 

与猫结缘,最早还是源于在法国的一段留学经历。


王依在法国实习期间的医院位于城市外围,医院离宿舍很近,中间会经过一个古堡,古堡前面有一块很荒凉的草地,那里有一只特别漂亮的野猫。实习期间,她经常上夜班,每次上完夜班回到宿舍,即使晚上12点路过这片草地,也会碰到这只小猫。每次,小猫都静静地陪着她走过一段路,直到一起走回宿舍。
 

由于工作的原因,养猫计划一直未能成行。在去年国庆节,她看到那只流浪小猫后,索性把它带回了家。在她看来,人生很少有机会能真正去做一件大善事,但可以拯救一只猫或一条狗。

 

透过医生坚强的外表,王依也有着一颗细腻柔软的心。

 

她十分在意车上看不见的暖心配置,除了喜欢骐达的务实,还喜欢它精致的设计和做工。比如,骐达后排座椅能平行放倒变成一张小床,这让她很惊喜。

 

骐达配备的空调滤清器带有PM2.5过滤功能。这个细节,如同赛场上的临门一脚,让作为医生的王依下定决心,把骐达开回了家。

 

车给自己“两点一线“的生活平添了很多乐趣。借助骐达,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了更多时间和家人、朋友、小猫一起度过慵懒的时光。

话题回到工作。在王依看来,如果每个人做好该做的事,再额外奉献一点力量,一切困难,包括疫情,都能挺过去。“到时,我想开着车出门跑个够。“她说。

 

王依还有个担心,那就是疫情之后,她们放射影像科会迎来另一波业务高峰。

 

“现在各大医院都是集中主要精力救治肺炎患者,基本上暂停其他非紧急病人。等疫情一过,接诊恢复正常,一大波肿瘤、脑梗、肺癌、肺结核等患者都会来医院复查。”她预计。

 

所以,疫情结束后,在别人能歇一口气时,王依还要持续打另一场硬仗——疫情过后开车去撒欢,只是她的一个梦想。

 

这也是千千万万名医护人员难以实现的梦想。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全国各地累计派出344支国家医疗队,超过42000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上海市妇联近日从战斗在疫情最前线的医疗卫生机构获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中,医生有50%以上为女性,一线女护士更超过90%。

 

这些平凡的女性,这些平凡的医护人员,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坚守、默默付出,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保卫武汉、保卫全国的重担。所有与疫情无关的梦想,哪怕刻骨铭心,她们都只能暂时深深埋在心底。

 

(文中受访者应其要求采用化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