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信东:我为什么喜欢这家公司

 新用户5657qPkI 2020-09-02

中国电动车初创公司与特斯拉存在着怎样的差距?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追赶?


作者 | 胡信东
编辑 | Jane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前不久,帮宁约我写篇文章谈谈马斯克,她想做一些深度思考。我觉得挺为难,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跟马斯克并不认识,关于他个人的言行和种种说法,我与大家一样来自网络居多。我不想写出来的文章误导大家,以为我跟马斯克非常熟稔,或者像很多所谓“专家”那样,连特斯拉的方向盘都没有摸过,就洋洋洒洒去评头论足马斯克和特斯拉产品。


我与大家有些不同之处,或者说有些便利就是,我在美国硅谷工作过三年多,有机会接触很多过去和现在在特斯拉工作的美国员工。同时,我也是特斯拉Model3、Model S和Model X的使用者,周末经常去特斯拉Fremont工厂的超级充电站充电,在顾客中心喝免费咖啡,跟特斯拉车主以及工厂访客聊天。


所以,对于帮宁的邀请,我对事不对人,换个方式和题目回答她的问题——我为什么喜欢特斯拉。


首先,因为特斯拉与其他车企存在巨大差别。


或许你认为我在说一句废话,但我坚持认为,这种差别不是销量、盈利等业务和财务指标,而是在战略、方向,甚至文化等诸多软实力方面。有时杀死一家企业的可能不是亏损等财务问题,根本问题是公司战略和方向发生致命错误,没有机会再次坐到牌桌前。


在硅谷工作期间,美国朋友经常跟我提及的一句话是fail faster,翻译成中文就是,你在错误的方向,比别人越努力,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时(或不到),总计工作10小时以上,一周工作6天)也好,赌上身家性命也罢,反而比别人失败得越快、越惨。这太可怕了!


我在国内汽车行业服务过20多年,每次跟朋友聊起公司方向或者战略话题,对方通常会说,这个话题太虚,无法聊;或者先做后说,做完后总结就是战略;或者说公司每年都开战略研讨会,搞好几次对外战略发布会等。但当我继续问中层干部或者普通员工,他们往往一头雾水,不知道公司未来方向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对公司战略实现有何价值。



于企业,战略和方向至关重要。战略不是几个人的战略,也不是董事会研究的课题,它是公司上下、全体员工都知晓而且认可的方向,是进入到全体员工骨髓里的东西。


特斯拉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硅谷我接触了大量特斯拉员工,他们非常清楚公司方向是什么,现在怎么样,未来往哪里去。大家都为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而振奋,能为这个公司工作而感到荣誉,尽管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并不是最好。特斯拉员工愿意邀请朋友来参观工厂,给朋友介绍他们效力的公司,甚至说动朋友成为特斯拉用户。


周末,我见到很多参观者往往全家出动,每次从特斯拉工厂出来都是眉飞色舞,用他们的话说Awesome。在超级充电站跟其他车主闲聊,我接触到各式各样职业背景的用户,他们都为购买特斯拉产品自豪——尽管产品有不完美之处。他们不认为购买的是汽车,而是一种全新的环保科技产品,虽然有bug,但通过OTA总有修正的机会,汽车每天都是新的。


战略和方向正确,还需要强调的是一个企业要在正确的时间切入到正确的赛道。太早进入,资源处于匮乏期,很可能壮志难酬;太晚进入,也不是没有机会,但在如何实现绝对差异化方面,很可能在初创期就四面应敌。一旦选择正确的时机进入正确的赛道,就绝对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成为坐等奇迹降临头上的机会主义者。


试想一下,如果特斯拉当初进入传统汽车领域赛道,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全球市值第一的电动车公司。或者当年特斯拉进入新能源领域,选择燃料电池等其他技术路线,也不可能有今天的特斯拉。


你不能在刀耕火种时代期望发现一盒火柴,今天你也不能梦想站在太阳下,靠阳光点燃你手中的香烟。特斯拉有先知,有先觉,十多年前就坚定地选择未来方向而且矢志不渝。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但方向始终不变,并且坚持到今天。特斯拉应验了时下流行的一种说法:好企业战略不变,经常改变战术;失败的企业战术不变,天天改变战略。


具体到国内电动车公司,我认为蔚来的方向正确,包括产品企划、技术功能的实现,以及品牌和服务领域等,但在产品线方面,缺乏一款好的轿车产品;在制造方面,缺乏一个自己掌控的品质工厂——这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小鹏汽车的小鹏P7应该是电动轿车的一个标志性产品。我试驾过这款车,设计完成度不错,具体表现还要看消费者,比较让人担心的是小鹏P7的软件能力。


这两家电动车公司在方向和战略上都没问题,挑战在于它们的能力。


其次,因为特斯拉拥有一个企业教父,或者精神领袖马斯克。


特斯拉员工经常提及——马斯克是一个“偏执狂”,但绝对不是一个神经病。他们说,马斯克开会,经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其他人没想到过的东西。由于前无古人,实现其想法的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马斯克经常会在会议室跟同事争吵,甚至炒掉跟他意见不同的高管。骨子里他就要做到与众不同,就要找到能实现他想法的人,所以尽管不断有人离开,也不断有牛人加入,这才有了今天这么多“怪异”的产品——比如腾翼门,比如大屏替代物理键,比如大家认为不像一款车的特斯拉皮卡等。


马斯克的“偏执”,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首创精神。他让特斯拉与众不同,他左右了特斯拉的产品规划、工程开发,甚至包括销售与服务——比如直销和超级充电站服务。


我不想进入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个讨论环节。也有人不喜欢马斯克,但却不能阻挡他们喜欢特斯拉产品,就像你不喜欢爱迪生,但却不能拒绝使用电灯一样。


特斯拉鲜有广告。马斯克就是公司的化身和代言人,他的个性铸就了特斯拉的特质。甚至在新车发布现场砸玻璃出丑,人们都可以原谅一个创新公司在产品迭代过程中的种种不完美和bug。



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以李斌、何小鹏、李想为代表,他们逐渐从公司创始人演变成为企业教父和精神领袖,他们愿意站在顾客的痛点来推演产品功能。人们从一开始的不信任或冷嘲热讽,转变到喜欢甚至信任,原谅他们偶尔犯下的错误。


对一个初创公司来说,这是难得可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团队、吸引用户和提高投资人关注度的重要抓手。一个公司不能没有正确方向,更不能没有一个带领团队的精神领袖,否则这个团队将毫无价值,最终将钱尽人散。


第三,因为特斯拉产品。


在电动车领域,既不能高估自己的技术能力,也不能低估电动车实现的技术难度。这不完全是资金的问题,没有钱肯定不行,但有钱买到并不等于自己得到。



从字面上看,电动车第一个字是电,所以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是续航问题,包括密度、电耗、风阻,轻量化等话题,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不解决续航里程问题的电动车,都是伪电动车。


电动车的第二字是动,不是指传统汽车的开动和驾驶,而是智能驾驶问题。不管是L2级,还是L3级,不能玩概念欺骗消费者,要向特斯拉那样使用最合理的技术,达到最均衡的成本,给消费者最好的体验。


所谓智能化,不是像有些人吹嘘的那样,进入车辆后唤醒车机放首歌,报个天气什么。不要将智能驾驶技术概念化、庸俗化。不要在智能驾驶方面玩火。凡是在消费者面前故弄玄虚、玩弄概念者,最后都必将在消费者面前出丑。


智能驾驶是一个广泛而严肃的课题,涉及到硬件和软件,涉及到大量数据和长期验证,涉及到个人信息安全、车辆财产安全,尤其涉及到驾驶员、乘员,以及第三者的人身安全。


电动车的最后一个字是车。所有技术,包括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最后都要在整车上实现搭载,所以整车的工程开发并非不重要,而是比传统汽车的底盘、车身、内外饰、电子电器开发更为复杂。不是工厂不重要,而是制造难度远远大于传统汽车,特别是一致性问题。


美国供应商朋友曾经和我开玩笑,对他们来说,电动车零件或者工程服务订单是一支带刺的玫瑰,远看不错,很漂亮,但拿在手里经常被刺得鲜血自流。翻译过来就是,很多供应商不愿意为没有销量的电动车车型进行量产开发服务,因为销量有限,投入巨大。这就意味着,很多电动车的工程开发需要电动车公司自己完成,加之时间和成本等要求,难度可想而知。


迄今为止,特斯拉产品达到人们对电动车概念的诠释和整体功能的实现,谁也不可能绕过特斯拉走过的路。你可能走得比它更快,成本或者功能更优化,更适合本地消费者偏好。但千万不能把个别指标的优秀当成完胜对手的筹码,要整体完美,特别是软件功能的实现。



我们经常说,现在是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这是电动汽车有别于传统汽车的分水岭,如果不能实现电动车的软件能力,电动汽车就是一个“僵尸车”,对消费者又有何意义?仅仅只是驱动方式的不同吗?


目前,蔚来ES8和ES6,小鹏P7已经在朝着软件能力方向追赶,功能实现也在逐步开放。他们是严肃的电动车公司,应该逐渐赢得消费者的尊重。


写下这些,希望对帮宁的研究有些益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