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一情诗不休

 晨曦深处 2020-09-02
汉魏六朝诗学习之十七
千古一情诗不休


男女之情,人之性也。有情人谁不希望,生活上“食共并根穗,饮共连理杯”,行动上“居愿接膝坐,行愿携手趋”,感觉上“宫商声相和,心同自相亲”,无论季节怎么变换,他们依然“暑摇比翼扇,寒坐并肩毡”,从而达到“齐彼同心鸟,譬此比目鱼”的合欢愿望。这是杨方《合欢诗》中的理想境界。
合欢,合是基础,离开了合,欢自然就是空中楼阁。合也是有前提的,正像杨方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现在很多人分手,就是失去了“同声”、“同气”。人是感情动物,谁不想追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不过是无奈之中的一丝心里安慰。
一个情字困惑了无数人,一个情字吟唱了几千年。仰慕于心,求之于梦,《关雎》里有“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念与心底,抱怨于闺中,《子衿》里有“青青子佩,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既希望花前月下,也希望携手终生,《击鼓》里有“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为了情,人们有多少超越现实的意念,《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罗列出来的净是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以此来表述信念之执着;人们有多少超常规的冲动,《诗经 大车》“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曒日”,可既然生不能同室,死后同穴又有多少意义。看人家杨方期望的是鱼与熊掌兼得,“生为并身物,死为同棺灰”,这才是理想境界!


但是现实中总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正如秦嘉《留郡赠妇诗》中的“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杨方在第三首诗中也描述了这种凄楚感觉,他遥望远处,“不见佳人至,但见飞鸟来”,飞鸟没有带来他所期望的声音,听到的那悲哀的声响,只能带来一声声长叹和孤独的回忆。也正象秦嘉的“一别怀万恨,起坐为不宁”。
杨方在诗里把心上人比作一棵满开鲜花的合欢树,他恨不得把树移到庭前,朝弄其花,夕玩树下,真的能这样吗?或许有些事时过境迁后,可能就永远不会再来。他只能悲叹“尔根深且坚,予宅浅且洿。移植良无期,叹息将如何”。搬不过来那就从心里千回百转地臆想吧,“目为艳彩回,心为奇色旋”。但镜里的烧饼是充不了饥的,还是让那脱缰奔腾的思绪回到现实,最后也只能叹到“抚心悼孤客,俛仰还自怜。歭蹰向壁叹,揽笔作此文”。
 


读杨方《合欢诗》
人生困惑百年寻,壑月松风几度琴。
暮海晨江鱼比目,低檐高柳燕同心。
花前已得晴天碧,梦后何忧阴穴深。
读罢杨诗真搁笔,中庭独坐向秋吟。
悠雲2020/08/30
于上阳古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