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挠不停,徐宜厚老先生数十年瘙痒治疗经验来帮忙

 19叔吴永全 2020-09-02

徐宜厚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加坡中华医学会学术顾问。曾任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3年毕业于原武汉中医学院中医本科。曾从师于武汉名医单苍桂老巾医和北京名医赵炳南教授。

皮肤病多有瘙痒一症,治疗上对病结合辨证治疗,疾病治愈,瘙痒自然消失,但是有时瘙痒的症状特别强烈,在治疗基础上加强对症治疗,改善瘙痒也是治疗的关键。

今天学习徐老对于瘙痒的辨证与用药经验。​


痒的辨证与用药

瘙痒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由于剧烈瘙痒可以影响健康和工作学习。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对于痒的辨证与用药,略陈管见。

一、辨证

(一)风痒

痒的部位,通常发生在头面、耳、鼻等处,甚则遍布全身。痒感颇重,以致难以忍受。偏于热,痒感常是突然发生,并能见到形如针帽大至粟米大的红色丘疹,抓破则有少许鲜血渗出,随破随收,结有血痂,很少有化腐的现象,遇热瘙痒更剧,若遇凉风吹拂痒感则稍有缓解。偏于寒,痒感的部位主要在头面、耳郭和手足等暴露部位,其痒感发生有一定的季节和时间性,一年之中冬重夏轻,一天之内,早晚气温偏低时较之中午气温偏高时痒感要重得多,在皮肤上还能见到错综交织与网状的白色抓痕、淡红色丘疹、风团等。

(二)湿痒

痒的部位主要在下肢、阴囊、女阴和趾缝间。皮损以丘疱疹、水疱、黄痂、糜烂为主。自觉浸淫作痒,抓破则有较多的滋水渗出,滋水糜烂,浸淫四窜,并感越腐越痒,越痒越腐,常缠绵难愈。兼有热邪,则皮肤焮红,略有肿胀,腐痒并重;兼有寒邪则皮肤肥厚,状如牛领之皮,肤色暗红或紫红,痒重于腐。

(三)虫痒

痒通常发生在手指缝、足趾缝、肛门和前阴及少腹、乳房皱褶等处,个别严重时,痒感也可传遍全身,白天毒虫潜隐肤内不动,夜间则辗转爬行,故痒感多发生在晚上,此时之痒如钻刺难忍,抓破则有淡黄色滋水渗出,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诚如陈实功所说:“湿火混化为虫……传遍肢体。”

(四)热痒

痒无定处,时而在头面,时而在肢体。其皮疹以红色丘疹、红斑为主,多数呈播散性分布,部分融合成片。自觉灼热刺痒,状如芒刺针扎,搔破皮表鲜血渗出,结有血痂。偶尔也可化腐生脓,酿成疖肿。

(五)燥痒

在秋冬之间,或者老年人或者患过温热病后,阴血内损或阴虚血亏,生风化燥。症见皮肤干燥发痒,其痒感往往时轻时重,呈阵发性发作,搔后有细如糠秕状鳞屑脱落。

(六)毒痒

《诸病源候论》说:“凡药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否则淫痒不止,甚则毒攻脏腑。其皮损以弥漫性水肿性红斑为主,其次还可以发现红色丘疹、风团等。此外,患疔疮、痈疽初期,其疮顶也有奇痒的感觉,系毒热未聚的征兆。

(七)食痒

凡食鱼、虾、蟹之类动风之物,还有吃牛、马、猪、羊、鸡、狗等禽兽,食多则难消磨,故发食痒。表现在皮肤上常有地图状红的风团、水肿性红斑、丘疹和大小不等的水疱、血性疱等,自诉心烦意乱,剧痒。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出现毒气内攻,令人呕吐、下利、精神困倦等全身症状。

(八)瘀痒

痒感发作时,不抓破皮损直到乌血溢流不能止痒。皮损为暗红色的丘疹、结节,有的散在性分布全身;有的凝聚结块,深埋皮内;有的融合成片,状如席纹。

(九)酒痒

饮酒后,立即或者间隔不久,皮肤感觉发痒,继而发现全身性弥漫性红斑,或形如针帽状的红色丘疹,与麻疹皮疹十分相似。但是随着酒毒从汗液、小便的排出,痒感和皮疹也随之减轻、消失,不治而愈。

(十)虚痒

全身瘙痒不止,如虫行皮中。兼血虚则皮肤干燥,痒感在夜间尤重;兼气虚则不耐六淫外邪,在寒热变迁时,均可明显诱发或加重瘙痒;兼阳虚则痒感多发生在秋末冬初,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兼阴虚则干燥不休,皮肤干枯而不润泽,搔后有较多的细小鳞屑脱落。既往有阴伤病史患者多见。

二、用药

(一)祛风止痒

方书云:“诸疮宜散。”药用杭菊花、防风、羌活、苍耳子。偏于热加牡丹皮、牛蒡子、浮萍、连翘、薄荷、绿豆衣、蚕沙;偏于寒加麻黄、桂枝、独活、白芷、细辛、辛夷、威灵仙等。杭菊花性味清凉,善解头目风热,热除则痒止;防风气味俱薄,性浮达表,《本经》主“大风”冠于句首,说其治风必不可少;羌活治游风,主表,甄权赞其能治“多痒”;苍耳子疏散宣通,上达巅顶,下走足膝,内通骨髓,外透皮肤,故历代医家认为本品是治疗遍身瘙痒的要药。偏于热加辛凉之品,如浮萍、薄荷、牛蒡子等,皆能入肺达表皮,散风止痒。酌加清热凉血的牡丹皮、生地黄、连翘、绿豆衣通瘀清心,以断风热内炽的后路,更助祛邪止痒之功;蚕沙祛风清热,主治风热瘙痒,若配合蝉蜕同用,功效更捷。偏于寒加辛温之品,如麻黄、桂枝、细辛、独活、威灵仙等。其中麻桂相配,发汗散寒以止痒;细辛辛温入肺、肾两经,善除表皮内风湿淫痒,因而,凡属某些风寒沉冷之痒,用之颇效;辛夷既是治疗鼻渊专药,又是治疗头面瘙痒的佳品;威灵仙性急善走,可导可宣,是治疗风寒夹湿所致瘙痒的常用之品,不论内服、外洗均有显效。

(二)理湿止痒

徐之才说:“燥可祛湿。”用于治疗皮肤瘙痒不外乎芳香化湿、辛温散湿和淡渗利湿三类。药用藿香、佩兰、薏苡仁、苍术、地肤子。兼有热者选用茵陈、滑石、白鲜皮、萹蓄、金钱草、豨莶草、土茯苓;兼有寒者选用萆薢、槟榔、路路通、海桐皮。藿香、佩兰芳香化浊,湿热郁蒸作痒,恃为要药;薏苡仁上清肺热,下理脾湿,凡湿热流窜肤腠作痒,皆可理之;苍术芳香力雄,外解风寒,内化湿浊;地肤子清热化湿,主要用于皮肤湿疮,周身瘙痒,内服、外洗皆有良效。兼有热邪选加白鲜皮、萹蓄、金钱草、土茯苓、滑石等性味苦寒、清热利湿之品,对下肢湿痒尤为相宜;茵陈既是治疗黄疸专药,又是治疗热重于湿瘙痒不可多得的要药;滑石内服清热渗湿,外扑润肤止痒。兼有寒邪选用萆薢、槟榔、路路通、海桐皮等,皆能主治寒湿性瘙痒,取其祛风化湿、通洛止痒之功。至于收湿止痒的外用药有炉甘石、孩儿茶、白螺壳、花蕊石、煅石膏、枯矾等,均为临床习用,兹不赘述。

(三)杀虫止痒

杀虫止痒分内服与外用两大类。内服驱虫、杀虫仅用于肠道寄生虫蛔虫、绦虫等,常用药有使君子、槟榔、雷丸、榧子、芜荑、南瓜子。外用杀虫止痒药颇多,如蛇床子、雄黄、川槿皮、藜芦、轻粉、枯矾、硫黄、大枫子、芦荟、蟾蜍、蜈蚣、斑蝥等。为了充分发挥其杀虫作用,必须选择恰当的剂型。

(四)清热止痒

主要指邪在气、营之间,外透,邪易走表,痒感更重;内凉,引邪入里,或留滞不去,痒亦难除,唯用清法较为合适。药用生石膏、知母、寒水石、玄参、黄芩、黄连、犀角、龙胆草、连翘。热重化毒则加栀子、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地丁;热夹湿毒则加黄柏、车前子、萆薢、海金沙、金钱草;热而夹风则加青蒿、蝉蜕、木贼草、青葙子、桑叶等,不过,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各自的大同小异。大凡偏清心热用水牛角、黄连、连翘;偏肝热用黄芩;偏胃热用生石膏、寒水石;偏清肾热用知母、玄参。对于性味苦寒较重的黄连、龙胆草、栀子之类,一要用量轻,唯恐戕伤生发之气;二要妙用,以减轻苦寒之性,并要顾及病人嫌苦,难以下喉之虑。

(五)润燥止痒

燥痒虽有内伤阴血,外受燥邪所袭之殊,但润燥止痒的根蒂乃在肝、肾两脏。常用何首乌、天冬、麦冬、山药、沙苑子、枸杞子、干地黄、百合、合欢皮、钩藤、龙眼肉、东阿胶、小胡麻、白芍、地骨皮、夜交藤等。据笔者体会润燥止痒中,山药、合欢皮、东阿阿胶三药更应多加探索。山药诸书皆云补脾胃的佳品,唯《别录》谓其主治“头面游风”,《本草纲目》也说“润皮毛”。可见山药确是润燥止痒的上品。合欢皮(花)解郁,活血止痒,对妇人燥痒多验;东阿阿胶为补血养阴要药,对男女阴血耗伤所致瘙痒尤为适合。

(六)解毒止痒

金石药品,性味温烈,长期内服必致阴灼液耗,药用绿豆粉、生甘草、杏仁、胡黄连、大青叶、蒲公英、土茯苓等。其中土茯苓善解汞粉银朱之毒;大青叶能解金石药毒;杏仁制锡毒;绿豆粉、生甘草相伍,既解毒,又护心;偏于热毒用金银花、漏芦、地丁、蜀羊泉、蚤休;偏于疫毒用人中黄、紫草、板蓝根、马齿苋等。

(七)消食止痒

暴食鱼、虾、蟹动风发物,胃难磨腐,酿致食毒发痒。常用药有蒲公英、苏叶、胡黄连、神曲、广木香、山楂、乌药、谷芽、麦芽、鸡内金、生大黄、陈皮等。其中苏叶、陈皮偏于解鱼腥之毒;神曲、木香、蒲公英、乌药通解食毒;山楂、内金偏消肉积;二芽和中消食。食消毒解,皮肤发痒也就随之消除。

此外,《从新草本》说:“胡黄连解吃烟毒。”宗此,用于某些中烟草之毒所致皮肤瘙痒,效验也良。

(八)化瘀止痒

气滞血瘀,凝聚结块,使之经气不畅而痒。瘀而兼热用生地黄、蒲黄、牡丹皮、凌霄花、甲珠、桃仁、大蓟、茜草、地榆、丹参、赤芍、郁金、山茶花、益母草、败酱草;瘀而兼湿用马鞭草、路路通、花蕊石;瘀而兼寒用三七、当归、乳香、泽兰、川芎、石菖蒲、皂角刺、王不留行、刘寄奴、苏木、血竭等。益母草,《本经》谓其“主瘾疹”。凡瘙痒与血瘀兼热,或月经不调而致的本品确为良药;乳香,《别录》谓其主“瘾疹痒毒”,笔者曾试用于瘀滞结节性痒疹,水煎内服,或临用研末掺在普遍膏药中心中,外贴患处,2~3天换一次,常有散结止痒之效。若配皂角刺、甲珠,功效更速。

(九)醒酒止痒

李东垣说:“酒大热有毒,无形之物也。”饮之或过量饮后,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解酒之毒,一是从肌肉而解,如用白豆蔻、白扁豆、高良姜、煨草果、桑椹、山楂等;二是利小便,如泽泻、猪苓、茯苓等以上下分消其湿气。其中枳椇子最能解酒之毒。凡由酒毒而致痒,历代医家无不视为要药。

(十)补虚止痒

方书谓:“诸痛为实,诸虚为痒。”因虚致痒并不少见。用补虚以止痒,要分清阴、阳、气、血虚的不同而施治,较为贴切。偏于阴虚用石斛、天冬、麦冬、沙参、鸡子黄、干地黄。沙参甘淡而寒,专补肺气,清肺火,故对阴虚内热所致身痒最宜;偏于阳虚用紫石英、黑附块、肉桂、补骨脂、山萸肉、沉香、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沉香、炒杜仲性沉而降,善治男女阴下湿痒;淫羊藿、山萸肉、仙茅强阳益气,凡真阳不足的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功效颇良;偏于气虚用黄芪、山药、白术、党参、冬虫夏草、甘草、人参。参、芪、草三味同用虽为退虚热的圣药,更是治中气不足之人瘙痒的佳品;偏于血虚用熟地黄、阿胶、桑椹、何首乌等,首乌不寒不燥,为滋补良药,功在地黄、天冬之上,故凡血虚发痒皆可用之。

此外,历代本草记载虫类药、鳞介类药,如蜈蚣、全蝎、僵蚕、羚羊角、蜂房、乌梢蛇、白花蛇、玳瑁、龟板、鳖甲、水蛭等皆为清热解毒、息风止痒之品,特别是对风毒顽痒,用之恰当,效如桴鼓,并为临床所证实。不过,亦有部分患者服后,痒感不但不止反有加重的现象。因此笔者在临床应用上述诸药时,往往要询问三点:一问平素吃鱼、虾、鸡之类食品,皮肤有无反应;二问以往是否用过虫类,或鳞介类药,效果如何;三问初诊小剂量用后,痒感是减轻还是加重。总之尽量做到药贵在精、药贵对症是十分要紧的。

看黑板划重点:

对于席汉综合征,最后温补肾阳是关键,临床所见,先辨证治之,待情况稳定后,即需要回到温补肾阳上,药用:仙灵脾、菟丝子、石楠叶、鹿角霜等。

(PS: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大家转发点赞)

文章内容摘自《徐宜厚皮肤科文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徐宜厚。编辑/校对/小丸子她爹。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联系。

@麻附桂姜2020@快问中医#快问中医超能团##中医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