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享誉呼和浩特南北左近的晋剧名角康翠玲

 春雪阁 2020-09-02
草原神山2020-02-26 16:54:26

1978年春,呼和浩特市中山路路北的人民剧场座无虚席。人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正在观看呼市京剧团演出的传统晋剧《打金枝》。《打金枝》是该剧团的看家戏。这出戏红黑生旦行当齐全,演员阵容强大,青城的观众已经有10年没有看到过了。人们早就翘首期盼艺术家们的精湛演出和优美动听的唱腔。演出中,康翠玲扮演升平公主(金枝公主)、任翠凤扮演沈后,常艳春(艺名“八岁红”)扮演唐代宗,杨胜鹏扮演郭子仪,陈艳秋扮演驸马郭瑷。每到精彩之处,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之声。这是“文革”10年后,呼市第一次演出的传统晋剧,一出《打金枝》连续演出70多场,场场爆满……

康翠玲(左)扮演金枝公主,任翠凤(中)扮演沈后,常艳春(右)扮演代宗

提起康翠玲,当年在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雁北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逝去多年,但她的名字还被人们传诵着;她的婉转唱腔和舞台上的一招一式,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她塑造的金枝女(升平公主)、王昭君、崔莺莺、牡丹(嘎达梅林的夫人)、春香、江姐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还活在人们的心田里。

我最早是小时候听我姐夫说一些呼市的过去事情,才知道康翠玲的。我姐夫是老呼市人,他说过一个小笑话。说是有一个人和别人吹牛说,康翠玲和他说过话。别人肯定不相信,就故意问他怎么说的?那人说康翠玲演完戏以后,他和一群人围在后门,等着看康翠玲。康翠玲出来后,看到他把走路的过道堵住了,就说“起来,好狗不挡道!”

一、康翠玲简介

康翠玲(1930~1998),著名晋剧演员。山西省朔县人,自幼随母学戏,10岁登台演出,辗转于山西,河北等地。1949年进绥远共和班当演员。全国解放后,任绥远新绥剧社副社长。擅长刀马旦、小旦。1955年参加内蒙古音乐、舞蹈戏剧汇演,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参加内蒙古戏剧汇演,再获演员一等奖。1960年加入中国剧协。曾出席第三、四次全国文代会,参加过全国妇代会。移植的河北梆子和京剧剧目有《铁弓缘》、《霸王别姬》、《花木兰》等;演出的晋剧剧目有《三滴血》、《嘎达梅林》、《江姐》、《王昭君》、《春香传》、《女会计》、《西厢记》等;自编剧本《宋金郎》。其中《江姐》、《打金枝》、《春香传》被灌成唱片。著有《康翠玲艺术生涯自述》四集。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晋剧二团副团长兼艺委会主任,呼和浩特市普剧总团第一团长,呼和浩特市戏曲学校校长、晋剧团团长。为呼和浩特市第七届人大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呼和浩特市剧协名誉主席,市文联副主席。

康翠玲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尤其是在唱腔上,不断吸收了北路梆子、蒙古族音乐的长处,使自已原有的柔婉、清丽的艺术风格,又增添了豪放、粗犷的边塞韵味。她的唱腔圆润,吐字清晰,扮相俊美,表演活泼逼真,在晋剧旦角表演中独树一格。特别在一些反映民族生活题材的新编历史剧或现代剧中,注意了民族特色,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而博得区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和好评,也在晋剧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内蒙著名的晋剧表演艺术家。

康翠玲剧照

二、康翠玲的故事

(一)8岁上台救场,惊呆母亲的“小丫鬟”

70多年前,在山西大同,著名艺人金玉玺扮演王宝钏,正在台上演出。该是丫鬟上场的时候了,却不见人影。但她毕竟经验丰富,不慌不忙地以动作救着场。突然,“小丫鬟迎接三姑……”的唱声传人耳中。她想,今天这小鬼的唱腔、音色与往常不同,又迟迟登场,必定有缘故。就在这一闪念间,“小丫鬟”已经款步登台来到眼前。金玉玺一惊,差点喊出“翠玲,怎么是你”不料,这孩子却不慌不忙地和母亲演开了对口戏,每个唱腔,每句对白都精确无误,恰到好处。老艺人暗暗惊喜。演完这段戏,一下场金玉玺就激动得搂住了女儿,满眼含着喜悦的泪花问:“是谁教你唱的?”翠玲一扬头,骄傲地说:“我自己听会的呀!”

原来,那天轮到演丫鬟的小艺人上场时,人却不见了,大家急作了一团。这时,一位老艺人看到在后台玩耍的小翠玲,就贸然地问了一句:“翠玲,你敢不敢上去顶一下?”“敢!”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给她梳了梳头,脸上擦了点红,草率地推上了场去。不料,这8岁的孩子竟从容自如地救了这场戏。

她能应急救场,也绝非偶然。她的母亲金玉玺,北京人,早年在京从艺,学习河北梆子,专攻青衣,后改演山西梆子(晋剧),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艺人,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担任过新蒙实验剧团、呼和浩特市晋剧二团、青年晋剧团的团长;还创办了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并亲自执教,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

从小耳濡目染,康翠玲喜欢上了晋剧这门艺术。戏班的叔叔婶婶排戏,她总好在一旁观看,还边看边学边模仿,而且学啥像啥。从8岁救场那次起,她正式开始学戏,步入了艺演之门。

康翠玲之所以成为晋剧名伶,除了天分以外,用我们当地话来说,人家有“奶功”。

(二)踩着木跷演戏,翠玲面前要翠玲

学艺以来,她练功日日不辍。“冬练三九”,要到冰面上练丹田气、喊嗓子,一趴就两三个小时,哈出的气流能把冰面化出两三寸深的大窟窿;“夏练三伏”,要在烈日下穿上厚厚的戏装练功,目的是练到不出汗的功夫,以免汗水冲洗了化妆的脂粉变成大花脸。

经过七、八年的刻苦训练,十五六岁时康翠玲已经小有名气。俗话说“人怕出名”,有了名气,大家会喜欢你,但也会招惹麻烦。那些军阀政客、地痞流氓都会滋事欺侮女艺人,甚至要霸占、凌辱。

有一年在口泉(位于大同西南),一个60多岁的什么司令听戏时看上了康翠玲,命令卫兵叫人。金玉玺在挎着盒子枪的卫兵威逼下,只好和几个人一起把孩子送了去。那个司令见领来一个又黄又瘦的小丫头,劈头盖脸地给了金玉玺两记耳光,边打边喊:“我要康翠玲,谁让你们送来个黄毛丫头?快去把康翠玲给我找来!”金玉玺连忙解释:“这就是我女儿康翠玲,她本来就是个孩子。在台上跟大人们一起唱戏,她穿着木跷,才显得像个大人。”一起来的人也赔着笑脸帮忙解释,那个司令才相信了金玉玺的话,发出了一声“滚”的怒吼。

原来当年翠玲个子还没长高,为了家庭生活才想出踩木跷的法子。母亲用一丈多长的宽布条,把她的脚捆扎在三寸高的木跷上,才使她有了大人般的个子。那个司令看见踩着木跷的康翠玲,高挑的个子,上了妆是那么端庄秀丽,顿起歹心,才闹出这场笑话。

(三)山西姑娘闯塞北,倒票黄牛也沾光

为了生计,1947年春节一过,康翠玲就被妈妈领着到归化城演出。

他们的第一场戏是在财神庙(今玉泉区玉泉二巷)演出《狐狸缘》。戏里有个甩动白绸的动作,和后来的红绸舞有些相似。为了演好这个动作,康翠玲不知流过多少汗、吃过多少苦,终于练就了一手真功夫。那天三丈多长的白绸条,在她手中左右翻腾、上下飞舞,犹如一条白色巨蟒腾云驾雾,立即引起一片喝彩声。就在这时,苫到脚面的戏装飘起一角,被人看到脚下的木跷。观众席中发出惊诧的赞叹:“咦!半天(原来)是个还没长起来的小姑娘!”接连的几天演出,她的唱、念、做、打功夫得到观众好评,于是“山西姑娘康翠玲”轰动了归化城。他们的戏班也受到戏园的欢迎,他们便在财神庙戏园、大西街的同乐园、小东街的大观园轮番登台献艺。

观众为了看得清.听得真,都想买头几排靠中间的位置的票,于是,出现了大清早排队买晚场戏票的现象。有个叫王二的残疾人,就干起了倒票的买卖。

他每天拄着拐,早早地去买上好位置票,晚上再高价卖出。一来二去,他和卖票的老冯头也混熟了,得到冯的照顾,买座位好的票更容易了。知道他能弄上好票,有的观众甚至还要跟他预订。残疾人靠倒卖戏票生活,还攒钱娶了媳妇,这事实在少有。一时间,“康翠玲的戏使王二倒票挣钱娶妻”的事,被传为佳话。

就这样,康翠玲一到归化城就连着演了两个多月,场场爆满,把名声一下子就唱出去了。每次散戏之后,都有很多观众围在后门,等着看康翠玲,有时,戏迷们一等就是个把钟头。那阶段,康翠玲只要一上街,就有人跟着她,并且指指点点地悄悄议论她。看来,“追星”啥时候都有。

(四)百灵庙任性买马骑马险出事,被讹巨款放现在差不多够买一辆车

戏班大都是“跑连外赶庙会”,露天演出的时候多。

1947年开春之后,戏班在呼市连续演出了两个月,演戏收入不那么高了,班主就带着戏班到武川、乌兰花、百灵庙等地搭台演出去了。

据康翠玲回忆,有一次,戏班去百灵庙骡马大会上演出,集市上人山人海,有看戏的,有押宝、耍牌和做小买卖的。小贩们大声吆喝着招徕顾客,卖牛羊骡马的人向买主介绍牲口,与买主在袖口里掐指议价,热闹极了。康翠玲拉着母亲也在人群中转来转去看热闹。她瞧见一匹小青马长得神骏精神,就想把它买下来,象一些出名的演员一样,骑着马赶场倒台,那多美气!可是她母亲说啥也不让买,康翠玲一生气就耍开小孩脾气,哭闹着非买不可。

康翠玲当时已经是戏班子里的台柱子和摇钱树,虽说年级幼小,可是真认真起来别人还真拗不过她。班主知道她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就主动提出可以借钱给她们买马,然后从每月的工资中扣除。康翠玲母亲明知道班主是为了用钱把她们拴在他的戏班里,可是家里主要靠康翠玲演戏挣钱,供弟弟上学,给父亲看病抓药,她母亲只好依着她,买下了那匹小青马。

康翠玲在山西倒台唱戏时只骑过毛驴,这下自己也有一匹马了,高兴地牵过马来,一下子就蹦了上去,趴在马背上,把脚套在马蹬子里,一拽缰绳,那马就四蹄生风地跑开了,她没有准备,一下子就着慌了,就越发使劲拽缰绳,想把马揪住停下来,哪知道缰绳越紧,那马就跑得越快。康翠玲害怕极了,连哭带喊地叫“救命”。她使劲揪住马鬃,搂住马脖子,一下子就跑出好几里地。幸亏遇上了一个放羊的老汉,他看出康翠玲不会骑马,就大声喊道:“揪半边缰绳!掀半边缰绳!”康翠玲试着揪半边缰绳,还真灵验,那马果然慢了下来。她母亲打发来接她的人也追上来了,那人帮康翠玲把马牵了回去。母亲吓得脸色都变了,见康翠玲平安回来,总算松了一口气。康翠玲哭着对她妈说:“妈呀, 我再也不骑马了。”母亲一边骂着: “你这死丫头不要命了!”一边把马牵了退给卖马的人。因为我骑了一下,卖马的人就扣了她母亲二百元钱,这是她和她母亲整整一个月的工资!母亲气得直骂她,康翠玲的心里也非常后悔。

(五)骑着骆驼上后山,武川连唱七八天

有一次去武川演出,班主只租了几挂木头轱辘的牛车和十几峰骆驼。康翠玲嫌牛车太慢,就要求和戏班里当地的艺人一块骑骆驼。她在山西的时候,别说没骑过骆驼,连见也没见过这个大怪物。现在看着高高的驼峰两旁搭着戏箱,坐在上边心里还有点怕呢,幸好骆驼走起来一步一晃地还挺稳当,才慢慢地踏实下来。由于她没骑过骆驼,不知道怎么坐合适,骆驼往前晃她往后仰,骆驼往后摆,她往前趴,前俯后仰摇来摆去,没走多远就头晕目眩直恶心。有经验的艺人指点她,骑骆驼要随着骆驼晃,它往前,你的身子也得随着往前,它往后,你也得往后。就这样,戏班一行人在烈日酷暑下,口干舌燥地骑着骆驼整整走了一天才到了武川。

当天晚上,班主不顾康翠玲劳累,硬让她演出《七星庙》,这是一出武旦靠架戏,康翠玲扮演剧中的刀马花旦佘赛花(佘太君原名)。康翠玲虽旅途劳顿,但好在年轻精神头足,功底深厚,演出大获成功,深得人们赞誉。于是白天黑夜连续演出七八天。

当时后山虽有戏曲演出,但大部分都是“小班”,大戏名角极少。人们很少能看好戏,一听说有出名的戏班来演出,人们步行的、骑马的、坐毛驴车的,纷纷从十几里、上百里外的地方赶来看戏。武川县城红火下个不象。

▲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机场高速公路北辅路3公里处的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第一任校长是康翠玲的妈妈金玉玺。

呼和浩特市晋剧团的前身为归绥市大观园戏班、民众园戏班,几经合并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两个戏班相继建立了由艺人民主管理的新绥、醒民剧社。1954年,蒙绥合并后,新绥剧社改名为新蒙实验晋剧团,醒民剧社改名为永新实验晋剧团,体制均为民营公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两团纳入地方国营体制,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晋剧一、二团。首任团长一团为康翠玲,二团为金玉玺。1959年,两团合办团属戏校,这就是现今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的前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