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水仙负冰

 香袭书卷 2020-09-02

水仙负冰

2019-12-9

风若不信,则花不开。

风若守信,则吹开百花。

水仙负冰

文字/香袭书卷

在十二月《花月令》中:“十二月:腊梅坼。茗花发。水仙负冰。梅香绽。山茶灼。雪花六出。”水仙负冰,所谓的负冰,是指水底鱼虫游近冰面,以示天气回暖,百虫解蛰。水仙开花时,天气即将走向暖和,也是快过年了。

古人把花开时节吹过的风,叫着花信风。花信风应花期而来,风若不信,则花不开,风若守信,则吹开百花。在二十四番花信风中,在小寒时节有三信:梅花,山茶,水仙。

写下水仙两个字时,眼前就出现了凌波仙子的形象。一袭白色长衫,踩着凌波微步,缓缓而来。仙子,定是带着一股与世俗不同的仙气,其形,其意,都是脱俗的。从小听着仙女下凡的故事长大,一朵花中住着的仙子,更有了冰清玉洁之感。

尤其是在十二月的寒冷中,携带着一身清香来到凡间,此花也是有着耐寒的体质。看似娇俏的水仙,能够在花期并不繁盛的时刻开放,多少是有着孤绝气质的。不愿意挤着热闹,偏偏就选了这种天寒地冻之时,内心是强大的。

水仙为冬令时花,花如其名,亭亭玉立于清波之上。开出碧玉般的花朵,宛如水中仙子。季冬时节,水仙花盛开。白衣翩翩,犹若君子宠辱不惊。那份超脱于世俗之外的花相,洁雅而淡然。

北宋的黄庭坚一生酷爱水仙,写了很多与水仙有关的诗句。他在五十一岁时从四川回湖北,在荆州做官的朋友王充道送了他五十枝水仙做礼物,此时荆州正是冬天。诗人借人喻物, 想起传说中的洛神,便写下了两句经典的诗句:“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引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用洛神的形象来写水仙,把植立盆中不动的花朵,写成轻盈慢步的仙子。

诗人并不只是喜欢水仙的外形,他更多的是用水仙清贞的品格来自喻。自古以来诗言志,它表示诗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会放弃自己做人的清高品性。清,是指人格的清高不俗,在古人眼中,清到骨的风味,便是人格的力量,无疑也是文人所追求的。

再后来,黄庭坚写《与李端叔贴》,里面记载了他与水仙美好相处的时光。“数日来,骤暖,瑞香,水仙,红梅皆开。明窗几净,花气撩人,似少年都下梦也。”红的,白的,花开一片,此时再有暖意穿透明净的窗户,落在诗人的心间,便是感觉回到了少年时的京城梦。

大雪时节,我在城郊的花市,买回一盆水仙,置于室内。观察其外貌,与大蒜有些相似,却比蒜长得挺拔。水仙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梅花,牡丹,菊花,兰花,月季,杜鹃,茶花,荷花,桂花,水仙。国人养水仙的习惯,已经有了千年的传统。水仙花的花语,是思念和团圆。也因此,人们都会在年关团圆之际,买上一盆水仙放在家里,吉祥喜庆,高雅名贵。

既然花信风告诉我,水仙花开在小寒时节,那么我在小雪时节买的水仙,不久就会开出花来。年关将近,已经有地方开始了年猪宴,置办年货的时节到了。水仙如一介仙子下凡,与人们共同度过人间最美满的时刻。

中国传说中水仙是尧帝的女儿娥皇、女英的化身。她们二人同嫁给舜,姐姐为后,妹妹为妃,三人感情甚好。舜在南巡驾崩,娥皇与女英双双殉情于湘江。上天怜悯二人的至情至爱,便将二人的魂魄化为江边水仙,她们也成为腊月水仙的花神了。

不仅是北宋黄庭坚爱水仙花,还有清代的李渔也是爱水仙花的。《闲情偶寄》里写下: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也就是说: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无富余钱财过年,当时穷困潦倒,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我说:“难道你们是想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

再读这段李渔与水仙的故事,竟然生出了一些对水仙的别样情感。眼前浮动着的凌波仙子,更是多了一层灵动之气。原本就会凌波微步,现在愈加仙风道骨了。也难怪人们会把水仙作为清供之品,置于书桌之上,修养身性。

中国水仙花独具天然丽质,芬芳清新,素洁幽雅,超凡脱俗。因此,人们自古以来就将其与兰花、菊花、菖蒲并列为花中“四雅”;又将其与梅花、茶花、迎春花并列为雪中“四友”。它只要一碟清水、几粒卵石,置于案头窗台,就能在万花凋零的寒冬腊月展翠吐芳,春意盎然,祥瑞温馨。人们用它庆贺新年,作“岁朝清供”的年花。

赞美水仙的诗句有很多。如唐代杜甫《桃竹枝引赠章留后》中写下:“斩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橦使君开一束,满堂宾客皆叹息。”宋代杨万里《水仙花》赞道:“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宋代朱熹:“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明代李东阳:“澹墨轻如玉露香,水中仙子素衣裳。”清代刘灏曾:“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对。”

清代《花木小志》中记载:“此种出自外洋,性不畏寒,浸水而生,愈洁愈佳。根似蒜,枼亦如之。一杆数花,花片洁白,花心深黄,故又名金盏银台。”我在冬日里,寻找着古时水仙的踪迹,一路寻来,添了生趣。原本一盆看似简单的花草,却在岁月留下的痕迹中,生出了许许多多文化底蕴。

每一种花草,都是有来历的。虽然大自然是无言的,但是它早就把花草树木的故事,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一翻动,满目清幽,满心芬芳。我与水仙花的一番絮语,也就停留在它的含苞待放中。水仙花开时,就要过年了。

水仙负冰,天气回暖。它正是孕育着春意。

水仙负冰

图片来源:网络

文字原创:香袭书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