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子窝——平阳村

 jxyslza 2020-09-02

1959年6月29日,毛泽东主席南下视察,在江西与方志纯省长有过一番关于江西历史文化名人的谈话。毛主席说:“江西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唐宋八大家江西就占了三家。临川的王安石、吉水的欧阳修、南丰的曾巩都是北宋有名的文人。”沉思片刻后又说:“你们赣东北的铅山有个费宰相,晓得不?”方志纯说:“没有听说过这位宰相大人。”于是,毛主席便把这个费宰相的生平事迹说了一遍。并说:“这个人死后就葬在铅山。”尔后,他有些感慨地说:“江西有的县不是流传‘隔河两宰相,十里一状元’的说法吗!铅山这个地方就有这种说法。”接着毛主席站起来,深情地说:“铅山这个地方我没有去过。你们江西大部分地方我都去过,就是没有去过赣东北,有机会我是要去的。”

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历史上铅山人崇文尚武,人才辈出。自唐开元年科举制始至清嘉庆14年的千余年间,江西16个县出了28位新科状元,其中从铅山走出的就有4位。在铅山就流传“隔河两宰相,十里一状元,一门九进士”之说,可见历史上铅山的文风之盛。毛主席赞誉的费宰相名宏,只不过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毛主席博览群书,对历史了如指掌,他说的不错,铅山确实是人杰地灵。不过,我前几天去了一趟铅山英将乡的平阳林场,让我对铅山的人文渊源有了新的认识。

明朝弘治年间(1500)从弋阳迁出一叶氏家族,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来到当时交通非常不便的深山老林——武夷山脉的“铅邑十三都”英将乡最偏僻的一个叫坪阳的地方落下脚来,筚路蓝缕,开荒造田,500多年过去了,这个地方改名叫平阳,大概只有二三十户人家,除一家之外,其余全都姓叶。

清朝的时候,这里一户人家有六兄弟,名字后面都是一个“和”字,其中有两人在福州一茶商作坊学习制茶,他们把家乡的茶叶带到福州制作,受到茶师的盛赞。从此平阳就成了该茶坊的采茶基地,老板将此上品茶叶,按平阳六兄弟的名字,取名为“六和春”。平阳海拔800多米,高山气候湿润,适宜种植好茶,鼎盛时期,平阳开辟了上千亩的高山茶园,至今村里房前屋后,五棵十棵的,到处都是茶叶,老年人不用出村就能采茶,有茶商上门收购青茶,运到外地加工成高档茶。

除了种茶,养蜂也是平阳的一个产业。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只收集土蜂的蜂箱,在悬崖上挂着的土蜂箱是用整段木头挖空制作的,结实耐腐蚀,并且避免了野兽的破坏。

平阳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农田很少,为了生存,必须多种经营。我在平阳听说了“十八担书箱”的故事,说的是清朝光绪年以降,叶氏家族在种茶制茶方面解决温饱之后,大力培养族中子子孙孙读书,当时,有一人乡试中举,而后又陆续有家族青年才俊成为国学士,相当于秀才。古代秀才没有继续获得功名之后,一般都是以教书或行医为业,教书人离家外出从教,都要带一只木箱,放些书籍和文房四宝,另外再带些被褥衣服。每年过了正月十五,回家过年的教书先生就要挑着书箱和行李出门了,平阳叶家人教书的多,周边的人不无羡慕的称平阳是“十八担书箱的才子窝”。教书是脑力劳动,古代称“天地君亲师”,教书先生社会地位高,教书除了养家糊口,实在也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

我到了平阳,看到村里有三棵古树,一为枫树,二为银杏,三为红豆杉,一棵比一棵粗壮,一棵比一棵珍贵,这实在是一个奇迹。从这三棵树安然生长近千年也可看出平阳叶氏家族的村规民风的古朴。

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饱读诗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志向和抱负,也是着眼于本家族的文化、家风的传承。农耕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 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不仅是做官,更重要的是学“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

我在平阳古村原址细细观察,这里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居住了,年轻人外地就业,不少人已经背井离乡,留守的老人还在从事他们的祖辈从事的劳作,翻地、采茶。走遍全村,看不到什么深宅大院的气派建筑,但一个个石台阶仍然让我想象当年十八担书箱从这里走过的情景,因此我对平阳肃然起敬!

第498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