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川的两座桥——黎川游记之三

 jxyslza 2020-09-02

黎川的东边是武夷山脉中段,黎滩河发源于此,汇入抚河、赣江,再入鄱阳湖,这种地理特征有点和我家乡铅山县河口镇相似。因为靠山临河,而成为赣闽两省交通的枢纽之一。与黎川接壤的有属于江西省的南丰、南城、资溪三县和属于福建省的光泽、邵武、泰宁、建宁等四县(市),所以,黎川因为水运的发达,被誉为“八县通衢”。说到这里我要自豪一下,我的家乡被誉为“八省通衢”,哪八省?湖南、广东、湖北、浙江、江西、安徽、江苏、福建。中国被誉为“八省通衢”的城市有好几个,汉口竟然被誉为“九省通衢”。其实这就是一种说法,说明这个地方在古代和近代物流方面处于很重要的枢纽地位。黎川很低调的说“八县通衢”,我家乡“八省通衢”,那都是历史了,是阿Q说的“先前阔的多了”。
“衢”的意思是四通八达的大路。但是,古代的物流运输在江南,都是水运为主,陆路是短途运输,水运是长途运输,黎川和我家乡都是如此,汉口靠着长江,更不例外。水运的补充就是船舶和桥梁。黎川有两座桥,很美,我印象很深刻。

【原江西省省长方志纯题写桥名】

上图为新丰桥始建于宋朝,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原来为木构便桥。明弘治九年(1469)由县人捐资重建,五墩六孔,为廊桥式桥梁建筑,桥中段两侧均建有亭宇,亭槛悬挂有“远古青山无墨画,潺湲流水有声诗”的雕木楹联;桥之两端,置店屋数间;桥头进出石阶下首,竖立高大石拱门。桥面由条石铺砌,明清以来,此桥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旧时为黎川县城通往福建省邵武、建宁、泰宁等县的必经桥梁,现今仍为县城至西南各乡镇的主要通道之一。由于水患火灾,战祸频仍,新丰桥自明代至清末,先后6次重修。198481日深夜,桥墩木架内突然起火,桥身被烧毁。1985年春,县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新丰桥,19855月动工,198612月告竣。原江西省省长方志纯特为书写了桥额。
重建后的新丰桥,仍为五墩六孔,全长89.6米,桥面净宽4.3米,花岗岩砌墩,梁架与廊屋立柱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廊计21楹,碧蓝琉璃瓦顶,水泥预制浮雕图与条栅靠背长椅连续相间,组成夹道桥栏。两端城楼式桥堡,三层四面,碧瓦红墙,门外数十级台阶,南端直达篁竹街首,北端与人民路街市相连,成为连接黎滩河两岸交通的纽带,远望新丰桥,长廊飞渡,桥堡耸立,青瓦铺顶,飞檐翘角。横跨于黎滩河上,古风犹在,气度不凡。(这段文字根据网络介绍整理)
附带说说,现在看到的新丰桥等于是上世纪80年代重建的桥,这与古桥已经彻底绝缘了。这座桥与我家乡铅山县湖坊乡的澄波桥在桥梁结构上几乎一模一样,不过,湖坊的澄波桥不是新建的,从桥梁结构上来说,完全是古代的建筑模式——花岗岩桥墩上是取名为”喜鹊窝“的木墩,连接桥墩的桥梁全部都是木料,上铺木板。它最后一次大修比新丰桥早120多年。请看下图:

【澄波桥在江西省铅山县湖坊镇的陈坊河上,距县城河口 40公里。唐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僧澄波募捐兴建,故名。清同治五年( 1866)当地群众募捐重建。是铅山史料记载最早的桥梁之一。该桥也是江西省目前公布保护最完好、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黎川横港桥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城日峰镇,建于宋、明时期。为抚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横跨于社苹河汇入黎河的入口处,与新丰桥几乎形成直角,因而有“双龙饮川”之说。横港桥始建于宋成淳年间(1290年),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建。两桥分立在两河交汇处,横港桥为三孔石拱桥,长40.5米,宽4.8米,桥高7.9米,圆拱形石墩桥体,桥上建有砖瓦结构亭宇,石门石窗,桥亭两端石门之上均有“横港桥”石刻题字,为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时由县籍书法家陶思侃书写。(这段文字根据网络介绍整理)


中国造桥技术在世界是第一流的,古今皆然。桥的功能是克服江河对交通的障碍和阻隔。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使桥成了艺术品,除了使用价值,还兼具观赏价值,黎川的两座桥就是如此。

【点击以下文章链接回顾】

▶张恨水能否带火一座城——黎川游记之二

▶我到了黎川很难为情——黎川游记之一




第626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