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阳话屈原及其他

 jxyslza 2020-09-02


今天端阳节,说说屈原。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征(征讨)者,上伐下也,敌国(地位相等的国家)不相征也”。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周亡之后,到了战国,那就更加没有“义战”了。在经过长期兼并战争之后,最后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魏、韩并峙的局面。
屈原(约公元前339- 公元前278年)在他任楚国左徒之职期间为了使楚国强盛起来抵抗来自强敌秦国的威胁便计划改革图新并主张联齐抗秦。然而他的主张却遭到楚国贵族们的强烈反对贵族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拒绝变法屈原卓越的才能也遭到势利小人的嫉恨。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奉楚怀王之命负责拟定国家法令的工作草稿才拟好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怀王庸儒昏聩不加辨明就大怒而疏远了屈原。
公元299秦王写信给楚怀王邀请他到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这是一个圈套,屈原和另一个大臣昭睢都劝楚怀王不要轻信秦国的话而身入危地但楚怀王没有听从他们的告。怀王一到武关果然被秦国扣留作为人质三年后死在秦国。
在楚怀王被扣秦国期间楚国的宗室大臣又拥立了新的君主顷襄王。顷襄王初立之时还想抗秦但这时楚国大权操纵在以令尹子兰为首的贵族大臣手里。在这些亲秦派大臣们的包围下顷襄王经不起秦国的恫吓再次与秦结好而且还做了秦国的女婿。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
楚国扼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物产丰富,本来是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但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屈原感慨万分十分悲愤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激动人心的抒情诗《离骚》 当屈原流放途中走到现在长沙附近的汨罗江时,怀着极端绝望的心情投江自尽了。据说这一天是五月初五,从此,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受到后人的崇敬。
端阳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五月五日是屈原的忌日,后来人们亦将端阳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阳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倡导祛病防疫”风尚。而北方中原人认为端阳是“恶月恶日”,便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阳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不过,民间传说比较广的说法是,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怕江里鱼鳖吃了屈原遗体,便将饭团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竹筒装饭,后来又更简便地用竹箬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子。从此,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诗人屈原。不读书的人不知道什么《离骚》、《九歌》,大众更愿意接受把屈原作为“爱国”的典范。但是,历朝历代文人的“造神运动”,是很多知识分子可以在屈原身上找到自己怀才不遇的影子,因而赋予他“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圣洁。同时,屈原杰出的文学才华,更被后代的文人骚客顶礼膜拜。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专门写了《屈原贾生列传》,把根本不是同时代的两个人——屈原和贾谊——合成一卷人物列传,这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屈原、贾谊他们都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尤其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不能排除司马迁有自觉攀附,同病相怜的原因,在信史中掺杂了个人感情,读读《史记》中屈原临终前和渔父的一番对话就知道了。如果要戴上“爱国”的标签,那《史记》记叙的战国时期的“本纪”、“世家”、“列传”人物,哪个不爱“国”?苏秦、张仪、廉颇、蔺相如、田单、吴起、毛遂、伍子胥……数不胜数,这些人都是人杰,都爱他们所生活的诸侯国,并且为他们的“国家”建功立业,在本质上,与屈原的爱国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偏偏就把屈原一人视为“爱国”?
这就是古代文化传承和儒家教育的“话语权”——文人在封建社会具有的左右意识形态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不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一直存在。即使皇帝可以焚书坑儒,可以大兴文字狱,但知识分子在古代始终掌握话语权。例如,清朝乾隆皇帝一生写了五万多首诗,比《全唐诗》还多,可是,这些御制诗还不如一本薄薄的《唐诗三百首》广为流传。屈原之所以被奉为屈子,没有历代文人的尊崇是不可能的。再如,古代中国的元朝和清朝都是原先的游牧民族统治汉族人,但掌握国家机器的异族最终却是自身文化的式微,这很具讽刺性。中华民族延续5000年而薪火相传,这值得深思。
说到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不否认他确实爱他的楚国,按此标准,当然我们不否认辛弃疾也是爱国主义词(诗)人。辛稼轩是从骨子里爱大宋江山的山东汉子!借此机会,发几张我家乡为辛弃疾塑的32米高的塑像,他背靠信江,屹立山巅,北望中原,为本民族经受外族入侵、国土沦丧、生灵涂炭而眉头紧蹙,持卷握剑,叱咤风云,尽展英雄豪情,虽然他壮志未酬,但不影响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过他的政治光环是“爱国词人”。


  第664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