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胆相照,义薄云天

 jxyslza 2020-09-02

【以下是我在铅山县老年大学“稼轩词系列讲座”的讲稿,公之于众,请大方之家指教。照片是2020年7月拍摄的铅山河口镇辛弃疾塑像。】

(一)

中国有个成语叫“肝胆相照”,这是朋友之间的最高境界了。

 南宋绍熙三年(1192)春天,辛弃疾53岁,赴福建提点刑狱任,途经武夷山武夷精舍,拜访比他长十岁的朱熹问政,朱熹赠言:

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

公元1200年,辛弃疾因为被弹劾罢官,此时闲居在铅山八都期思村,正在家里读《庄子》,得知从武夷山那边传来一个噩耗,他的良师益友、彼此肝胆相照的朱熹不幸于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午时病逝,辛弃疾当即填了《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的一首词: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类为逝世的亲友写的诗词,被称为“悼亡诗(词)”,非常出名的有苏轼写的纪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类诗词,无不写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但是,我们读了辛弃疾的这首《感皇恩》,心里不由得产生一个疑问?这是悼亡词吗?有这个疑问的人还真不少,800多年来,一直有人推测,标题中“闻朱晦庵即世”这六个字是后人加上去的。我想,这是对辛弃疾这首词的误解。

要理解这首词的意境,必须了解庄子的道家学说,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将读庄子与哀悼朱熹逝世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正是这首词的最鲜明、最出彩的特点。我国古代的老庄哲学,倡导“无为”和“无言”,认为人死了就是回到他出生前的状态,这是自然的归属,庄子在他老婆死了之后,不但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敲着瓦盆、打着节拍唱歌,让他的朋友惠子都看不下去,把庄子痛骂一顿。

但是这种哲学对于一位老想着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辛弃疾来说,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辛弃疾词中说:

桌案上摆放着的几卷书,都是老庄的著作,读了也会说“忘言”。说了千句万言,其实还是不能真忘,的确可笑。今天梅雨停止,放晴了,天气真好。

如今隐退山林丘壑,身穿轻衫,头戴短帽。白发渐渐增多,而故人却越来越少。先生已逝,无论去了何处,也会像扬雄那样留下不朽经典,就像江河日夜奔流,永不停息。

从表面上看,正面悼念的话没有几句,其实,通篇都渗透着追悼之意。从否定庄子“忘言知道”说起,再以雨霁天青反衬,含蓄的表达了痛失良师益友的悲痛。下阙以扬雄为例,赞颂朱熹如“不废江河万古流”。如果要写悲情,超不出苏轼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如果要写愁绪,超不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辛弃疾悼亡词这种别具一格的写法,让我们在表面平淡的叙说中,感觉到词人当时交织着悲痛、惋惜、无助、无奈等复杂感情的流露,正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读这首词,那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词中出现了一位毫不相干的扬雄。韩侂胄是当朝宰相,他把朱熹的理学扣上了“伪学”的帽子,把59位倡导理学的儒生列入“伪学逆党”,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首先都要申明不是读“伪学”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元党禁”。一时间,朱熹的门生有的改换门庭,投奔他师;有的过门不入,以避“伪学”之嫌。但是,正如辛弃疾在词中所写:“江河流日夜,何时了”,借赞扬扬雄之名,实际上是赞扬朱熹的学术成就是不容污蔑和亵渎的,“不废江河万古流”。朱熹死后八个多月,庆元六年十一月二十日,朱熹出殡安葬,据建阳县志记载,送葬人达六千人之多。谁都没有想到,在武夷山西边的辛弃疾,这天不请自到,全程参加送殡,并且写了一篇祭文,在无数朱子弟子们撰写的祭文挽联中脱颖而出,口口相传。遗憾的是,祭文原文失传,只留下祭文中最后几句: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这仅仅是祭文和悼词吗?不,这是辛弃疾对朱熹生前遭遇政治迫害的不平之鸣,是正义的呐喊!

(二)

朱熹和辛弃疾有一位共同的好友——陈亮,字同父(甫)。陈亮一生蒙受三次冤狱,死里逃生,年过半百考中了状元,还没有赴任当官,就暴病而亡,年仅52岁。当年,辛弃疾知道陈亮的不幸遭遇的时候,特地“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雄壮高昂,激励人心的词句,使之成为辛词的代表作之一。读者每读到这首《破阵子》,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位英雄的形象。

辛弃疾住在上饶带湖的时候,经常来铅山游山玩水会友,偶然在铅山县东北发现了有一个风景极佳之处,那里有一池泉水,池形像个大瓢,乃岩石天然生成。辛弃疾后来把它从一位姓周的人那里买下来,并为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瓢泉。1188年冬天,辛弃疾与住在浙江永康的陈亮约定好在铅山期思渡碰面,当陈亮到达铅山的时候,辛弃疾正在生病。但朋友的到来,使他忘记病痛,主客两人,游览鹅湖寺,晚上在一张床上抵足而眠;在瓢泉一起喝着甘甜的泉水,在一起吟诗诵词,畅谈国事。高山流水,彼此知音,度过了几天快乐时光。 

但是,当时辛弃疾的家在上饶,为什么选择在铅山聚会呢?瓢泉的风景秀丽自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离紫溪很近。陈亮在由浙东出发之前,曾写信给在武夷山中闲居的朱熹,约他到赣闽交界处的铅山紫溪相候。辛陈两人按照约定的时日前去紫溪,朱熹却并未应约而来,朱熹的爽约,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陈亮在铅山一共停留了十天,才与辛弃疾依依惜别,东归浙江。然而辛弃疾却舍不得这样很快分离,于是在陈亮离开瓢泉第二日,辛弃疾又赶紧骑马追去,打算再和陈亮在途中盘桓些时日,或者最好能把陈亮牵挽回来。他追到名叫鹭鹚林的地方,由于积雪太深,道路泥泞,再也不能前进,辛弃疾才无奈放弃追赶,独自就饮于路旁一个叫方村的地方。晚间投宿于泉湖吴姓人家的四望楼,由于思念陈亮,久久不能入睡,半夜听到邻近传来的笛声,想到正在归家途中的陈亮,于是披衣下床,点燃蜡烛,磨墨铺纸,作成《贺新郎》词一首,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由此词开始,辛弃疾和陈亮一连唱和了五首。其中辛弃疾写了两首,陈亮和了三首。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称得上是一桩盛事。尤其是辛弃疾的第二首《贺新郎》词,脍炙人口,表现了词人对陈亮的钦佩,以及与陈亮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词的下阙: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文学作品的艺术力量在于以情感人,该词即是如此。宋词有小令、中调和长调,后两者一般分上下两阙,就是两段。上阙常常是写景,下阙往往抒怀。辛弃疾这首词的下阙抒了什么情呢?我们来看看:

国家大事依然如故,可是人心却大为消沉,不同于过去了。请问你们,神州大地,究竟还要被金人割裂主宰多久呢?汗血良马拖着笨重的盐车无人顾惜,当政者却要到千里之外用重金收买骏马的骸骨。极目远眺,关塞河防道路阻塞,不能通行。我最尊敬你那闻鸡起舞的壮烈情怀,你曾说过:男子汉大丈夫,抗金北伐的决心至死也会像铁一般坚定。我等待着你大显身手,为恢复中原作出重大的贡献。

在铅山县河口的辛弃疾文化园的一座山崖绝壁,就镌刻着“补天裂”这三个字,高度概括了辛弃疾和他的朋友们的政治理想。如果说,朱熹在辛弃疾心目中更多的是一位精神导师的形象,陈亮在辛弃疾心目中更多的是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的形象。

(三)

辛弃疾1194年在铅山期思建房,1196年下半年他在上饶带湖的房子发生火灾,大部分焚毁,只好来铅山定居。在铅山的大部分时间,他都赋闲在家,在和一些士大夫游山逛水、饮酒赋诗中消磨掉的。因而在这一时期所写作的诗词,为数不少。下面介绍几位和辛弃疾在铅山来往最密切的两位朋友。

第一位是傅为栋,字岩叟,江西铅山人,曾为鄂州州学讲师,与稼轩来往甚密,彼此唱和颇多。他是铅山县的一个富翁,每当灾荒年份,傅岩叟常常主动捐出一些金钱和粮食,赈济饥民,且倡导乡里富民也都这样做。辛弃疾曾经写过一首七绝《送剑与傅岩叟》,由此可见两人关系非同一般。

镆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子细看。

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

辛弃疾本是一员带兵的武将,“醉里挑灯看剑”,那是一种精神的激励和慰藉,而辛弃疾觉得自己现在无用武之地,把剑送给朋友,不是让朋友仗剑平戎,驰骋沙场,而是希望心爱的剑挂在书房与琴作伴。剑是兵器,琴是乐器,这  是多么令人伤感的无奈!

还有一位和辛弃疾来往甚密的朋友叫吴绍古,字子似,是陆九渊的学生。当辛弃疾客居铅山的时候,他正做铅山县尉。他有史才,也有文才。在他离任前一年(1199)主持编纂了《永平志》,永平是旧时铅山县治,可惜这套书已经失传。永平镇离期思渡近在咫尺,吴绍古在铅山任上时经常和辛弃疾唱和,即使离开铅山之后,仍然不断地和辛弃疾互相寄送一些诗词。1200年,吴绍古将升迁离任,辛弃疾和他依依惜别,彼此作词相赠。辛弃疾赠送的其中一首和词,上阙如下:

雨中花慢

子似见和,再用韵为别

马上三年,醉帽吟鞭,锦囊诗卷长留。怅溪山旧管,风月新收。明便关河杳杳,去应日月悠悠。笑千篇索价,未抵蒲萄,五斗凉州。

吴绍古升迁,职位虽然不高,但是一个肥缺。类似现代的省厅级政府的秘书长。可以为提举选拔推荐官员。若要卖官也十分方便,所以辛弃疾似乎开玩笑似的提醒吴子似,“五斗凉州”的事是不可以做的。

辛弃疾的词喜欢用典,用典的好处是言简意赅,缺点是有“掉书袋”之嫌,读起来比较深奥。不过,辛弃疾写这首词赠别挚友,真的还只能说得婉转一些,用典就是最好的手法。据《三国志·魏书》记载,东汉末年,汉灵帝即位,重用“十常伺”,孟他(佗)为了得官,竟不惜倾家荡产买通权贵张让的亲信,得以见到高官张让本人。把珍奇宝物及葡萄酒一斛赠送张让,以获得张让的欢心,最后孟佗果然飞黄腾达,竟然做到了凉州刺史的高位。凉州在秦朝称为雍州,辖区在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一部分,虽然地广人稀,但官职确实不小。后人于是用“一斛凉州”作为以贿赂而得官的典故,因为一斛是五斗,所以辛弃疾用了“五斗凉州”的典故,如此推心置腹地以这种亦庄亦谐的方式提醒朋友清廉奉公,守住做人的底线,只有诤友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有戎马倥偬的壮烈,也有朝廷命官的踌躇,更有壮志未酬的惆怅,在他的朋友中,“情味好”,说明志同道合;“语言工”,说明博学多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是,我们从辛弃疾的诗词中,品出了经历靖康之耻之后,南宋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批有理想的知识分子,正一个个的“可怜白发生”,辛弃疾和他的朋友们只能在酒中抒怀,在诗中言志,给我们留下宋词最辉煌的篇章,让我们一代代人去品读,去欣赏。

                                  第672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