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林清玄的《自心清静,能断烦恼》

 陌柒柒的77 2020-09-02

“自心清净,能断烦恼”,简洁的八个大字印在白净的封面上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我书读得晚,所以对名家大师不是特别了解。青睐林清玄先生的文字,是从作者若兮的《剪月亮》里开始的。想来,若兮定是林清玄的书迷。不然,不会在她的书中多次引用他的文字。

又在机缘巧合之下,文友娟娟将这本书寄给了我。欣喜之余,利用闲暇时间把整本书读完。

这本书给人的整体感觉,温暖舒适。

作者从其母亲做的菜品,联想到菜的来源、价格、生长等。

菜本身的价值可能并不高,只因做菜之人赋予了情感便显得不同;我们觉得稀疏平常的瓜果蔬菜,它的成长并没有那么容易。菜农辛勤劳作,本想挣点血汗钱,奈何遍地的瓜果蔬菜无人问津。反之,将它们放在商场便能卖出“天价。”

这一个小故事当中,道出了作为农民的心声。

就像我之前在老家,经常听父母亲念叨:“今年的白菜又得烂地里边了。”

是的呀!插秧、锄草、打农药。好不容易等菜成熟,又得找工人把菜砍下来用纸包装后当进袋子。

可是,收菜的商人给的价格都是极其低的。往往都是几毛,偶尔有个一两块,村民都喜不自胜了。行情不好的时候,两分钱都没人收。挣不了钱就算了,还得误工。

每每这时候,父母亲就会觉得挫败。从而发出:“孩子,你一定要当个城里人。不要像我们一样”的感慨。

好的物品,应当物尽其用。如果不能发挥它最大的用处,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像作者说的:“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但风味尽失。”接着作者画风一转说道:“这使我想起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

每个人都想丰收或是成功的喜悦,但是没有付出哪里来的收获?没有失败哪里来的成功?

见作者说到青虫。也令我想起:年幼时曾见过这种毛毛的小生物,可我内心只有惧怕。看到林先生耐心的观察它长大、破壳化作蝴蝶更是钦佩不已。

可见,美好的事物都是要经过蜕变的。

作者形容布袋莲实这样说:“美丽不可以嚣张,过度的美丽使人厌腻。”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的是:过之犹不及。有点缺陷,或许才是更完美的

很多事情,自己参与过跟不曾参与是不同的。

同样都是铁树。在别处看到铁树开花只会惊奇,可在自己院子里的铁树,因为见证了它的成长,待到花开时节,便觉得欣喜。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愉悦。

对生命,作者这样说:“在沉静中慢慢的往远处走去。它有时飞得不见踪影,像一只鼓风而去的风筝,有时又默默的被裁剪,像一朵在留着生命汁液的马蹄兰。”

生命是脆弱的。同时,生命又是顽强的。你觉得对方走了,TA便走了;你觉得对方还活着,TA便活着。左不过,一个“情”字。

作者说:“与其平凡地过一生,还不如璀璨地过一天,璀璨的一天是这么短,却是真正美丽的开放。”

生活就是这样,过一天,少一天。如此,我们为何不让属于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意义呢?

作者说:“最好的人生是五味俱全,有苦有乐、有泪有笑、有爱有恨、有生有死、有低吟有狂歌、有振臂千仞之刚也有独怆然而泪下,酸甜苦辣咸,此起彼落。

其实,人生本就如此。无论哪一种滋味,每个人都总要感受一遭的。

初为人母的喜悦、生死离别的哀怨、职场的潜规则、遇到同频人的兴奋等。无论什么,都是生活的调味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事情,我们的人生才变得丰富。

作者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或知道我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能寻找生命的根源,不能觉知自我的光明,就连自己也不能自知了。”

就类似这样的话语感受,也就别的作者文章当中感受过。

譬如张德芬说的:“亲爱的,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

我理解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懂得自己内心感受的重要性。也只有读懂了自己,才能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作者偶遇了一个剪影人,对方说:“本来,真正的黑暗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但是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我们总可以在最角落的地方看到一线光明,如果没有光明,黑暗也就不成其黑暗了。”

这段话的寓意颇为深奥。

我自己的理解是:没有绝对的黑暗。如果只有黑暗,那么就看不到光明。因为有了对比,光明跟黑暗才有了区别。

人心亦是。有信念才会有不同,愿我们都能有梦为马,随处可栖。

最后:感谢送我书的娟娟同学,笔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