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果《好的爱情》

 陌柒柒的77 2020-09-02

                  文/陌柒柒

好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单看书名,我就已经开始思考。

一直都觉得:爱情就是对方一定要对我好。而且,我深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说:“你男朋友对你好吗?”

“好啊!家务活他全包,工资全部上交,出去的时候帮我拎包,回来的时候帮我按脚。那种对我不好的,留着他干嘛?给我烧纸吗?”

其实我不否认,这样的生活几乎令每个女生都心生羡慕。能拥有这样的男朋友,也确实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但,对方幸福吗?

好像,极少有人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我管他是怎么想,反正我觉得开心就好了。”

你任性,你什么都对。

可是,你恰恰忘记了,在感情生活中人人平等。今天的你,的确足够幸运。却也难保,明天的你会因此落泪。

记得去年的时候,有个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个故事:

她的姑姑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而他的姑父,一直都是大家眼中的老实人。也确实就像我说的,媳妇儿指东,他不往西;媳妇儿指西,他不往东。好吗?确实好。

只是,后来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姑父外出务工的时候,竟然跟当地的一个小姐好上了。这在所有人眼中看来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老实人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

亲友们为了不让这个家庭支离破碎,就开始劝解。面对现实,她姑姑深刻的反思自己。“她太强势了。什么事都听她的,姑父在外人面前一点尊严都没有。”

经过这件事,姑姑改掉了好多。本来姑父也没打算离婚,看她改了就跟外面那女的断了联系。

从这个小故事里,不难看出对等的重要性。无论男女,一味地索取只会让对方越走越远。哪怕,她/他此刻还在你身边,心也有可能早已远去。

陈果教授在文中写道:“我爱你,但那与你无关。”

我爱你,只是我爱你。因为我爱,所以我爱了。但爱不是索取。不能因为我爱你,就要我低你一等。那是占有,是打压,是臣服,而不是爱。

我对你的爱,不是因为你对我好,不是因为你聪明过人,不是因为你长得美丽,而是因为我无可奈何的就是被你吸引,就是莫名的觉得你充满魅力,就是想见到你,禁不住爱你。

这是源自于内心的一种怦然。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一次这样的感觉。

就算有天我爱你,也因为“我的骄傲仅在于我曾爱过,仅此而已。”

不是因为你身上有光,所以我才爱你;而是我爱你了,你身上才有光亮。

这是本质上的差别。就算你不爱我,也没有关系。因为我爱的是你,仅仅是“我爱。”

作者说:“死亡不能带走爱,不能稀释爱,不能消灭爱,相反,爱超越了生命,所以超越了死亡”

我的理解是:

正相爱的人是彼此需要,是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是你是你,我是我。如若都是个体,这样的爱便没什么稀奇。

你活,我陪着;你死了,我的人生将毫无意义。

这才是真的爱,深入骨髓的爱。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完美。我爱你,是因为你是你,我爱的是这个你,我爱的就是真实的你。

附属的身份、权利、地位,跟我爱你没关系,这才算是爱。

再来说“成熟。

作者说:“一个人精神上是否成熟,跟这个人心里年龄没有必然关系,它们不一定成正比。”

对作者的观点,我强烈认同。

衰老”这两个字是要拆开来读的。衰,是表象;老,是精神。

如果你的心态一直年轻。那么,你就算不上是老了。或者,你看起来老了;心,还很年轻。这一直都是两个层面的,不能划上等号。

陈果教授说:“经常有人会问,我怎样才能自由。殊不知,问就是不够自由。”

如果你真的自由了,还会去问吗?

“内心的安宁,放松与平和,才是真正通向自由。真正的自由者,千姿百态,却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无论他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无论结果如何,他总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自由的秘诀在于,不管你过的是何种生活,你都发自内心感到轻松自在、乐在其中。”

这话就意义深长了。

自由不该被贴上标签,贴标签本身就不自由。

想知道是不是自由,就按自己的想法去过就好了。

作者说:“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互相识别,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互相欣赏,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是知己。”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又或者:“想知道TA是怎样的人,看看对方的圈子就知道了。”

同频的人,自会在一起聚拢。我们的朋友,Ta们的身上往往也会有我们的影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作者说:“真正的友情,你不会向她索取,反而会为她作出自我牺牲,你对朋友不会做出要求,他在那里就够了,世界上有这个人就够了。

生活中,偶尔会听到同事说:“XX不是你朋友吗?”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莫名。“为什么这么说?”

这时候对方就会答:“我看你们在一起玩,吃东西。”

在一起玩,吃东西,见面打招呼……这就是朋友吗?一直觉得这样的认识很浅薄,却又不知如何定位总结。直到看了这段话,我才明白原来我自己的感知并没有出错。

我们跟很多人都是“熟人”,但不是“朋友”。朋友的定义不应该只是表象,而是发自内心的替对方着想。

文中还有一个小故事的解说我特别喜欢。

古希腊,有神明阶层,有人类阶层,有兽类阶层三个等级。

于是:“犹太人问他们的神,你是谁?他们的神回答说:我就是我。”

神之为神,就是因为他始终知道他是谁,他始终为他所是,他始终有清醒的自知。

而兽,它们无需认识它们自己。它们自然本能的享受他们生命的喜怒哀乐,度过生老病死。

神明之为神明,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知;而兽之为兽,是因为它始终保持着不自知。

而我们人,介于神与兽之间。

坊间流传着一幅画,里面有一个像人一样的生物,他的上半身是神,下半身是猴子。

这幅画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人之为人,似乎就是神与兽之间的一个半成品,一个两头不靠的过渡阶段。

神全然自知,兽全然不自知,人呢?有时候我们自知,有时候我们不自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能够知道我是谁的时候,才能活出自我。

而我们所有的茫然、焦灼、无措,全都是不自知又想自知的结果。

不是第一次听陈果这个名字,却是第一次看她的书籍。

无论是《好的孤独》还是《好的爱情》都有很多能引发我共鸣的东西

书的最后,我看到曾经朋友圈里的文友,发过陈果老师视频讲解内容的文字版本:

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以及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自己,哪个更重要?

她回答:“都很重要,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都很重要。但是,当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

确实,这个世界上喜欢我们的人很多。但,也不是人人喜欢。总有一些人,是不喜欢你的。

因此,无论你活成什么样。都会有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这种情况下,当然要选择自己喜欢自己。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感到快乐。反之,你不喜欢自己。那么,不管别人喜欢你或者不喜欢你,你都会厌恶自己。

如此,也就无法快乐了。

不管怎样,及时行乐吧!遇到爱,珍惜爱。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但,爱不是占有,也不是索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