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爱玲胞弟张子静:豪门少爷宛若孤儿,亲人出走终成弃儿

 知世而后存 2020-09-02

1995年中秋次日,太平洋彼岸传来了著名女作家张爱玲谢世的消息。

消息一出,文坛震动。

张爱玲临终前,无亲友在旁,无儿孙在侧。她预感自己大限将至,便将重要的证件装在一个文件袋里,放在门口显眼处,然后一个人躺在行军床上,静静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不得不说,这种辞世方式很符合张爱玲一贯清冷的作风。

在张迷们集体哀悼的时刻,一位身在上海的退休教师忍不住落下了眼泪。他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亲人走了。曾经的那些恩恩怨怨,终究是随风消散,化为轻烟。

这位退休教师,就是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张子静。

出身显赫,天资平凡

张子静生于1921年,仅比姐姐张爱玲小一岁。论人生的开局,姐弟两人可以说基本没输给过谁,因为他们共享了一个显赫的出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张廷重(又名张志沂)是张佩纶和李菊耦的独子,母亲黄素琼(又名黄逸梵)则是首任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

在战火纷飞、饿殍遍野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张子静生来就住在租界的花园洋房里,出门有司机专车接送,一应杂务由佣人承包,身边还有专门的保姆贴身照料。用张子静自己的话来说,当时他和姐姐养尊处优到了“连一张手绢也没折过”的地步。

张爱玲胞弟张子静:豪门少爷宛若孤儿,亲人出走终成弃儿

童年张爱玲和张子静

张爱玲和张子静虽说是亲姐弟,但是二人从小就有许多不同点。张爱玲长相平平,健康活泼;张子静生得很美,却体弱多病。

比外表区分度更大的是两人的性情。张子静的保姆张干认为自己带男孩底气足,事事掐尖占先,张爱玲的保姆何干则不免气短,处处退让几分。张爱玲早慧,她很小的时候就觉察到这是一个涉及男女平等的问题,于是她暗下决心务必要胜过自己的弟弟。彼时的张子静心智未开,并没有注意到保姆之间也存在勾心斗角。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张爱玲确实天资聪颖,灵慧敏锐;而张子静更像一个普通人,资质平凡,开窍较晚。

家庭不和,阴影渐深

姐弟俩互为彼此的玩伴,一起做游戏长大,将自己的印记留在了对方最初的生命里。可惜,这种无忧无虑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张廷重和黄素琼虽然在家世方面门当户对,但是二人的精神世界可谓是南辕北辙。张廷重的身上有浓重的遗少气息:不事生产,日常抽大烟、逛青楼、养外室。黄素琼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法改变张廷重,二人的争吵日渐频繁。1924年,黄素琼抛下4岁的张爱玲和3岁的张子静,陪小姑子张茂渊出国留学。

名为留学,实为逃离。

张爱玲胞弟张子静:豪门少爷宛若孤儿,亲人出走终成弃儿

黄素琼

张子静第一次被他的母亲抛弃了,但是他那时候还小,感受不是很深。四年后,在张廷重的一再保证下,黄素琼终于回来了。她身着洋装,脚踩高跟鞋,学会了英文、绘画和跳舞。看着这个洋气的母亲,张子静感到有些陌生。

然而张廷重并没有改过自新,黄素琼大为失望,两人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每次听到摔东西的声音,保姆们就知道夫妻俩又吵起来了,连忙把张爱玲和张子静推到外面,让他们乖一点。张子静心里害怕,他看着姐姐,姐姐和他一样沉默不语。他知道,姐姐心里一定也很害怕。

对于孩子们来说,锦衣玉食未必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幸福感,但是家庭不和一定能严重地损害他们的安全感。父母的战火让原本活泼的张爱玲变得越发自闭,也让生性内向的张子静逐渐软弱可欺。

豪门少爷,宛若孤儿

张廷重和黄素琼都不是合格的父母,但是平心而论,给他们做女儿还是比做儿子要幸福一些的。

张廷重旧学功底深厚,当他发现张爱玲有文学天赋以后,就时不时给她讲古文、教她作诗、帮她点评习作。虽然这些举动未必是出于对女儿的刻意培养,但是客观上为张爱玲日后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黄素琼从小受够了娘家重男轻女的苦,潜意识里总是怕女儿吃亏。她想送孩子去新式学校读书,但是张廷重不同意,夫妻俩大吵一架后,黄素琼像拐卖人口一般硬是把张爱玲拽进了黄氏小学。她认为张子静毕竟是家中独子,张廷重不会不管,自己只要保证女儿的受教育权就够了。

所以,既没有展现出文学天赋、又没有生为女儿身的张子静,得不到父母任何一方的关心。当张爱玲在学校里接受新式教育时,张子静还在家里跟着老塾师学四书五经。他的起跑线,从一开始就落后于姐姐张爱玲。

张爱玲胞弟张子静:豪门少爷宛若孤儿,亲人出走终成弃儿

张子静(左)

黄素琼办妥了张爱玲的入学事宜后,便向张廷重提出了离婚,再次远赴异国。张廷重彻底放飞自我,每日在烟榻上吞云吐雾,在赌桌上一掷千金,和姨太太饮酒作乐。

张廷重不愿意送孩子去新式学校读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嫌学校费用太贵。当然,他并不是出不起钱,而是宁可把这些钱花给鸦片、赌桌和姨太太。直到1934年,他才答应送张子静去学校读书。当时张子静13岁,插班进入协进小学读五年级。比张子静大一岁的张爱玲,此时已经是圣玛利亚女中高一的学生了。

张子静的求学生涯很不顺利。1936年,张子静小学毕业,张廷重莫名其妙地让他停学一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子静被迫继续在家停学。直到1938年,17岁的张子静才开始读初一。张爱玲就读的学校费用很高,张廷重为了节约开销,没有把张子静送进同等档次的学校。每次学校里收钱,姐弟俩找父亲要,张廷重也是一副不情不愿、要给不给的样子。

张子静很羡慕一个同班同学,那个同学家里很穷,但是父母节衣缩食,坚持供他上学。反观自家,父亲宁可把大笔的银钱用来挥霍,也不愿意为自己多做些打算;母亲在异国他乡潇洒快活,偶尔为姐姐考虑一下,对自己却置若罔闻。

身为一个正宗的豪门少爷,张子静活得像个孤儿。

亲人出走,终成弃儿

1934年,张廷重再婚,娶了民国总理孙宝琦的女儿孙用蕃。张爱玲对这个继母很是排斥,总觉得她是来示威的。张子静性格和善,默默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有一次在饭桌上,张廷重因为一件小事打了张子静一耳光。张子静逆来顺受惯了,没有什么反应,反倒是张爱玲气得流泪。她推开碗筷,冲进洗手间,对着镜子咬牙切齿地说道:“我要报仇。”然而张子静并不太在意,吃完饭就去打球了。

张爱玲对这个“没志气”的弟弟十分失望,逐渐开始疏远张子静。

1937年,张爱玲和继母发生冲突,被张廷重当着全家的面狠狠地打了一顿,并锁在楼下的空房间里。第二天,姑姑张茂渊来为张爱玲说情,张廷重寸步不让,兄妹两人争执不下竟然扭打起来,张茂渊的眼镜被打破了,脸上流了血,临走前发誓道:“以后再也不到你家来!”

张爱玲胞弟张子静:豪门少爷宛若孤儿,亲人出走终成弃儿

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

趁着警卫换班的间隙,张爱玲逃出家门,投奔了母亲黄素琼。姐姐逃走后,张子静抱着一双用旧报纸包着的篮球鞋,可怜兮兮地敲开了母亲家的门,表示自己想和母亲姐姐待在一起。黄素琼冷静地分析道:“我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育费用,现在这个名额已经被你姐姐占用了,我不能收留你。”张子静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哭着离开了母亲家。

母亲、姐姐和姑姑,接连抛下张子静离开了。张子静仿佛成了一个弃儿,被迫独自和父亲继母待在气氛压抑、冰冷无爱的家里。

亲情淡漠,犹如纸薄

自从张爱玲离家以后,张子静的生活圈子更是跟她们割裂开来,尽管这并非出于张子静的本意。她们总觉得他是张廷重那边的人,又恨他不够争气、不敢抗争,对他多有冷落。

有一次,张子静和同学一起合办了一个杂志《飙》。为了让杂志打开市场,同学劝张子静向上海滩最红的女作家——他的姐姐张爱玲约稿。张子静心知此事难成,但是碍于面子还是去了。果然,张爱玲听后说:“你们办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己的名声。”说完她也觉得自己有点不像个姐姐,于是拿起一张自己的画作,让张子静做插图。

张爱玲胞弟张子静:豪门少爷宛若孤儿,亲人出走终成弃儿

张爱玲的画

张子静从小被姐姐排揎惯了,早已料到是这样一个结果,只好拿起画作默默地离开。后来,张子静在同学的建议下写了一篇《我的姐姐张爱玲》,发表在《飙》上,并用姐姐的画作做了插图。这也是姐弟二人此生唯一一次图文合作。

还有一次,张子静在姑姑张茂渊家里聊到晚饭时间,张茂渊对他说:“你如果要在这里吃饭,一定要提前告诉我们,要吃多少饭、多少菜,这样我们才能提前准备好。”言语之中的逐客之意再明显不过。张子静慌忙告辞。

张子静本性善良,当黄素琼拒绝为张爱玲继续支付大学学费时,是他从中牵线搭桥,向张廷重转告了张爱玲的窘境。他在张廷重的授意下,当了一回跑腿,给张爱玲送去了学费,张爱玲这才得以进入圣约翰大学读四年级。

世事变幻,家人流散

1948年,黄素琼出国定居,临走前给了张子静一个牵强的理由“上海太脏,我住不惯”,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来。1952年,张爱玲离开大陆前往美国,没有和张子静知会一声。当张子静骑着自行车跑到姑姑家打探张爱玲的消息时,姑姑只说了一句“你姐姐已经走了”,就关上了门。张子静推着自行车,望着路上往来的人群,忍不住失声痛哭。那个小时候和他一起分享糖果的姐姐,终于在时光荒原中离他而去了。这一别,就是此后余生再无相见。

建国后,“成分不好”的张子静被迫离开之前工作过的银行,去上海浦东的一个中学教英语。当时浦东尚未开发,十分荒凉,张子静的身份也从“资本少爷”变成了“乡村教师”。

1953年,57岁的张廷重走完了荒唐的一生。当时他早已经将万贯家财挥霍一空,什么也没给儿女留下。1957年,61岁的黄素琼病逝于英国伦敦,临终前她将自己的最后一箱古董寄给了远在美国的女儿,没有给儿子留下只言片语。张子静没有享受到父母的遗泽,反倒受出身之累,终生没有娶妻生子。

当年张子静的保姆张干以为自己带的这个男孩会是豪门继承人,因此言辞颇为嚣张。然而世事无常,曾经的豪门风光早已灰飞烟灭,那个小时候住洋房、坐汽车的男孩,如今只能领着一份微薄的薪水拮据度日。

张爱玲胞弟张子静:豪门少爷宛若孤儿,亲人出走终成弃儿

晚年张子静在自家老宅

1995年,张爱玲病故,身后遗产全部赠送给友人宋淇夫妇。和母亲黄素琼一样,她也没有给张子静留下只言片语。由于张爱玲的作品中多有涉及家史,许多人涌向张子静那间14平的小屋,向他询问关于张家的各种事情。 于是,风烛残年的张子静,写下了一本回忆录《我的姐姐张爱玲》。

尽管他追寻了一辈子的亲情,到头来仍是镜花水月,但是他没有怨恨过任何人。张子静曾经在书中提到,父亲和母亲对他有生养之恩,姐姐和姑姑对他没有扶养义务。自己能够跨过战火硝烟安然无恙地活到晚年,已经是时代的幸运儿了。对已经故去的亲人,他只有想念,没有抱怨。

直到生命临近终点,张子静仍然是一个温柔的人。

1997年,张子静病逝于上海,享年76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