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零壹贰012 2020-09-02

导语:

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图腾是太极图,太极图体现的是曲线思维,所以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讲究变通。而西方文化的图腾是十字架,十字架体现的是直线思维,因此西方人做事情的时候讲究规则,一是一二是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东西方人生活习惯和审美的不同,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了椅子上。

椅子是东西方都有的一种坐具,它十分常见,并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比研究东西方椅子的不同点可以充分地展现出不同文化在家具上的体现,让我们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在材料结构、外观功能上的不同,来具体分析椅子上所展现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风格迥异的中西方传统椅子


一、单一性与多样性——中西方椅子材料上的差异

1、木材——中国古代制作椅子的主要材料

中国古代传统的椅子始终都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这其中除了木材方便加工,制作的椅子坚实耐用的原因以外,更与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息息相关。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家具和建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建筑是“表”,家具是“里”,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活环境。中国古代建筑大都使用木材,于是家具也使用木材,两者浑然一体才符合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观念。

中国古代的木制家具经历了一个由漆木家具硬木家具的过程,这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家具材料的认识、开发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到椅子上则是在明朝产生了一个分水岭宋元之时的椅子大都是采用樟木、柏木、杉木等材料较软的木料。因为材质比较普通,椅子制作完成之后一般会采用彩绘的方法给椅子表面上一层漆,这样才能保证椅子更加经久耐用。由于油漆遮掩了木纹,因此这个时期的椅子缺少了木制家具应有的质感。而明朝之后,硬木椅子开始大量出现,这些椅子在木材上选用黄花梨、紫檀、酸枝等深色硬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木。随着木料的改变,从明朝开始椅子的结构和制作工艺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明清椅子独特的风格。

椅子木料的改变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明朝时期的文人学士们偏爱黄花梨制作的椅子,这种木料色泽橙光而带有闪点,明亮而带有美丽的棕眼,当时的工匠们利用黄花梨的这种特性,赋予了椅子纯正质朴、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的艺术特性。从而给黄花梨制作的椅子注入了一种醇厚的文人气质,非常符合明朝文人们的需求。这种优质的硬木家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在中国的物质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明朝黄花梨制作的椅子

2、从木材到多元化——西方椅子材料的变迁

在古代的西方,自从古埃及人发明椅子类家具以来,制作椅子的材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采用木材为主。在西欧最流行的木材是橡木,其次是胡桃木,中欧则是以软木为主。由于在古代英格兰的家具史上对木材的使用十分固定,变化也比较有规律,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在这里以英格兰制作椅子的材料为例来分析椅子材料的变迁。

英格兰家具历史研究者哈克.马格特将300多年的英格兰古代家具史分为橡木时代、胡桃木时代、桃花心木时代椴木时代。和中国古代类似,在这个阶段虽然家具的材料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终究没有脱离木料的范畴。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以后,英格兰沿用木材做椅子的历史就宣告结束了。19世纪前期,冶铁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铸造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椅子的各个部件可以使用模具铸造,然后用曲柄和螺丝连接起来,这种能够迅速批量生产椅子的方法很快代替了传统的木制椅子,在市场上得到了推广。之后英格兰不断的对铁制的椅子进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比如英格兰西部的柯布罗柯.戴勒铁制品公司生产了大量的厅用椅子和园林用的椅子,他们将各种来自于自然界的优美图案运用于锻铁椅子当中,比如海藻纹路、草叶纹路、玫瑰花纹路等等。这些图案设计优美,锻造工艺精致的椅子很快在市场上热销。后来布劳耶发明了钢管椅,开辟了英格兰椅子设计的新篇章,这些钢管椅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结构简单,造型轻巧优雅,成为了那个年代设计的典范。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铁质椅子和钢管椅

到了二战之后,随着大量新材料被发现,西方制作椅子的材料就更加多元化了,钢管、镀烙、不锈钢、尼龙、泡沫、塑料等新材料在椅子制作的运用上层出不穷,让西方的椅子变得更轻更富有弹性。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丹麦设计师潘东设计的潘东椅。这种椅子采用玻璃纤维材料和整体成型工艺,整个椅子一次模压成型,外观非常别致,色彩也非常艳丽,给人很强的雕塑感。

中国古代制作椅子的材料史也是一部木材的运用史,当然其中也有竹椅和藤椅,但是中国古代椅子的用材依旧是单一的,人们在选材的时候更倾向于自然产生的材料,这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崇尚自然、纯正质朴的人文风尚。而西方在用材上则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他们更倾向于人工制作的材料,这些材料便于大批量生产,能够给资本家们带来更大的利益,体现了当时西方社会利益至上的人文思想。近代的布艺沙发、真皮沙发、塑料椅也是西方首创的。直到现在,用材的多样性和单一性依旧是区分西式设计和中式设计的重要参考指标。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极具现代气息的潘东椅


二、一脉相承和变化多端——中西方椅子结构上的差异

椅子结构分为内在结构外在结构内在结构指的是椅子零部件之间的结合方式,它取决于材料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而外在结构则是直接和使用者相接触的,它是外观造型的直接反应,因此要与使用者相适宜。比如座面的高度、深度、靠背的倾斜角度等等,这些结构如果恰到好处就可以消除人的疲劳感,反之就会让使用者产生不适。

1、一脉相承的中国椅子结构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家具和建筑总是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椅子更是如此,它的很多内部结构都来源于建筑。从宋朝开始,椅子在架构上就和建筑的梁柱木架结构保持着高度一致,并且通过使用各种榫卯结构来组合成实体,使得椅子的强度和坚固性得到了保障。宋朝的直搭脑靠背椅早期形态的最大特点就是粗壮、厚重,它的椅面椅足靠背等部件就是以穿榫的形式来连接的,这个时候的椅面一般比较矮,给人以古朴敦厚的感觉。到了北宋晚期,这种直搭脑靠背椅已经做的比较高大,部分椅子的座面和腿足之间还增加了衬板,制作工艺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搭脑靠背椅的结构

到了明朝,虽然制作材料从软木变成了硬木,但是并没有给椅子的结构带来多大的影响。明朝椅子基本上承袭了宋朝椅子的结构特点。由于采用了硬木材料,这使得明朝的椅子虽然看上去比宋朝更加纤巧,但实际上却要更加坚固。在这个时期,椅子制作工艺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它的装饰结构上,而关于椅子的装饰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个方面是椅子的结构构造特点,明朝的椅子外部构造比例匀称,尺寸协调适度,给人以和谐典雅的视觉美感。第二个方面是椅子结构部件的装饰性,比如连接椅子两个腿足之间的枨子,镶嵌在椅子腿足之间起到横木和立柱作用的券口,这些部件既起到了美化和装饰的作用又起到了支撑结构、提升牢固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椅子结构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传统,注重传承的思想观念,古代工匠们不断地在传统结构的研究上推陈出新,这才发展出了简洁美观的明清传统木制椅子。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榫卯结构

2、变化多端的西方椅子的结构

西方的椅子结构自从古埃及开始就十分先进,除了和中国传统结构类似的榫卯结构之外,他们还有自己独特的搭接结构木钉加金属的结构。到了哥特式椅子时期,设计者从带盖子的箱子上得到了启发,将薄板镶嵌到框架里,形成了框架嵌板结构,开创了框式家具的新篇章。

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上开始用世俗的科学精神来抵制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大力倡导人文主义,这种社会潮流也体现到了椅子上。这个时候的椅子在哥特式椅子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代中国的家具特点,在结构上改变了欧洲中世纪椅子腿部的全封闭式的框架结构,椅子下座全部敞开,消除了原本哥特式椅子的沉闷感。在之后的一段时间,虽然西方椅子的内部结构变化较少,但是椅子的座面、靠背、扶手和腿等部位的外观造型却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椅子

到了19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西方椅子的新颖结构越来越多,比如可拆装椅子结构、可折叠椅子结构。而其中最具有个性的要属郁金香椅(Tulip椅),这种椅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铝合金底座。第二、使用一次成型的玻璃纤维塑料制作而成的上部主体座面。第三、带面料的泡沫坐垫。郁金香椅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一直以来椅子四条腿的传统结构,使得椅子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造型。

中国椅子结构的一脉相承和西方椅子结构的变化多端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文思想。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椅子从一开始就是仿造中国古建筑的结构,连接方式保持榫卯结合的方法,牢固而具有隐蔽性,椅子的各个部位浑然一体,和屋内的其他陈设以及整个建筑交相辉映,体现出了和谐,中庸的思想观念。然而西方椅子的结构却随着新材料的研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同时设计者们对新结构的探索也是乐此不疲,展现出了西方人热爱追求新事物,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极具现代气息的郁金香椅


三、线形与体型——中西方椅子外观上的差异

1、线形——中国古代椅子的外观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民族艺术中,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书法都是采用“线”的形式来表现的。“线”能够灵活准确的抓住物体形象的特征,工匠们一方面通过在椅子的各个部位采用线形的设计和加工增加椅子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另一方面又将这些线形融合在椅子造型的形体结构中使得整个物体看起来轮廓清晰、线条流畅。这样制作出来的椅子从造型上看来处处都有“线”的形式,而线形的千变万化则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情趣。

比如明朝的椅子,它在线型构件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总体而言保持了简洁、合适的格调,表现出简练、流畅、婉约的风格。并且在外形上顾全人体的形态,制作成令人舒适的比例和曲度。比如明式圈椅,它的椅圈呈现c形曲线,这个看似简洁的曲线却蕴含着科学的比例关系,椅圈的半径和端部弯头的半径恰好呈现2:1的比例,这两个圆弧通过外切的形式组成了优美的椅圈曲线。而它的椅座面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矩形,但是座面的长宽也是恰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的椅子通常都是用线来表现椅子的结构、形态、运动感、质量感和空间界限的。通过线的虚实、疏密、粗细、长短、开合和抑扬顿挫充分展示出了椅子外形的节奏和韵律。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明式圈椅

2、体型——西方古代椅子外观的表现形式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椅子在外观的表现形势上注重线形的运用,那么西方古代则更注重面形体形的运用。从古埃及出现椅子开始,西方椅子就一直延续了庞大而宏伟的体量感。比如高直式的哥特式椅子,从各种各样的山形墙到千变万化的柱头装饰无不是对这种宏伟体量感的继承。

通过和中国传统椅子的对比我们可以很好的来理解西方古典椅子的“体型”特点:第一、在传统工艺上,中国椅子注重曲线的运用,曲线的特点是多变、流畅、柔软和轻快,具有女性的柔和之美。而西方椅子则注重直线的运用,直线的特点是宁静、顽强、坚硬和稳固,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第二、中国古代的椅子风格大都是简约、古朴的,只有简单的装饰。但是西方古典椅子的装饰通常是大面积的,有时候椅子的整个正面都被丰富的装饰造型布满了。直线的反复强调就会给人以面的感觉,面的反复强调就会给人以体的感觉,这样就增加了椅子的体量感。第三、西方古典椅子并不像中式椅子那样注重虚实结合,在椅子中很少会有透雕、格子细工等透空的造型,靠背和扶手都是以实体为主,甚至有的椅子腿都使用全封闭的框架嵌板结构,给人的感觉非常封闭。

如果说中国古代椅子在材料的使用上受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那么西方椅子则更多的是在外观形态上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所以有人说哥特式椅子是微型的哥特式建筑。中国古人喜欢用线,尤其是曲线来作为椅子造型的主要元素,而西方的造型元素则更注重体量感。线形与体型,这就是中西方古典椅子在外观形态上的最大差异。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哥特式椅子


四、追求精神境界和崇尚物质享受——中西方椅子功能上的比较

1、追求精神境界的中国古代椅子

其实人体工程学在中国古代已经运用于生产实践当中,虽然不像西方那样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但是工匠们知道怎样做出让人舒适椅子。比如明朝的工匠们根据人体脊椎侧面在自然状况下形成的S形曲线和人休息时必要的倾斜角度给椅子的靠背设计了约100度的背斜角。这样人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韧带和肌肉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从而产生舒适感。

虽然中国古代的工匠知道如何制作椅子能够够让人更加舒适,但是唐宋时期清朝时期的工匠依旧将靠背制作成垂直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抬头挺胸,正襟危坐。从这一点看来,中国古人似乎觉得坐姿端正的美感要比舒适感更加重要。而明朝虽然将垂直靠背改为倾斜式靠背,但是相对于这一改进带来的舒适感,明朝椅子受人推崇的主要原因还是它所蕴含的外柔内刚和纯朴端庄的文人气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椅子的精神内涵超过了物质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注重行为举止,崇尚稳重端庄、温文尔雅的品行。中国古代文人们注重精神境界的追求远胜物质层面的享受,或许这也是注重舒适度的胡床和交椅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但却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和普及的原因。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胡床、交椅和圈椅

2、追求物质享受的西方传统椅子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人就开始探讨坐姿的舒适性。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为了提高椅子的舒适性,将座面略微向下凹成曲面,或者采用弹性材料包裹。比如意大利的天鹅绒、法国的丝织品、西班牙的皮革等等。在椅子的座面上加上这些材料,不但舒适,并且有着良好的装饰效果。这个时期西方社会上更是出现了与家具匠人相配合的软包师,专门负责家具上弹性材料的包裹工作,由此可见西方人对舒适度的追求。到了巴洛克时期,不但是椅面,就连靠背、扶手都制作成和椅面连成一体的软包结构了,这就是俗称的安乐椅。

后世西方的“坐”文化以沙发为代表,这充分体现了西方追求享受的理念。更大的倾斜角度和更松软的软包材料让沙发显得更随意、更自由、更放松。尤其是近代人体工程学诞生之后,设计师们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测试人体坐姿的舒适感,以求设计出更加舒适的座椅。

对椅子功能认知的差异使得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椅子在功能设计上有着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中国古典的椅子虽然没有西方那么舒适,但是和人之间有着情感的互动,让人感觉亲切耐看,体现的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西方则更注重椅子的舒适、方便和灵活,但是在内涵上却缺乏人性和情感。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西方椅子设计的差异。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西方“坐”文化的代表——沙发


结语

中国传统椅子一直沿用木材、竹、藤等天然材料,采用榫卯结合的方式,有着和中国古建筑一脉相承的结构特点,通过运用各种婉约、柔和的曲线作为主要的造型元素,展现出了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和中国传统椅子不同,西方古典椅子的用材和结构多样化,整体造型有着厚重的体量感,功能上更加看重舒适度,体现出了西方社会文化中的探索精神和实用主义。

椅子的发展折射出了文化的光辉,中国和西方的椅子发展史是两个比较独立的体系,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了各自文化的特点。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点,我们可以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有一个新的了解,这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西方思想有着重要的启示。

椅子文化: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椅子,来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中西结合的椅子设计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