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幼翠作品:“七月半”随笔──难忘旧时光

 hanyu118 2020-09-02
又能是一年一度的“七月半”来临。“七月半”是供奉祖先,大开鬼门关的节日,据说阴间这一个节日相当于阳间的春节。从七月初十晚上迎接先人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送别先人截止,历时四天。四天内,每日里早晚供奉正餐正席和茶水点心,好吃的菜肴、蔬果、零食全都上了桌,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
 
记得小时候,物质并不很丰富,人们对于吃还是十分热衷的。每逢“七月半”供饭的时候,再苦的人家都会想方设法置办供品。大人们忙活着置办菜肴、瓜果、点心,小孩子们则围绕着家长转来转去,这时的大厅屋(公祠)是最最热闹的去处。常常是里外三间厅堂都摆上了四平八稳的八仙桌,从早上八九点开始供奉早饭,每家供的菜品相不一,但大都是肉、鱼、鸡、豆腐唱主角,冬瓜、豆芽菜成标配,而且供奉的菜肴在烹饪时还有特殊的讲究,就是不能尝味道,所以油盐放多放少各凭手感,菜味道如何由众人品尝。
 
各色各样的菜摆放在八仙桌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厅堂久久萦绕,挥之不去,勾引着每个人的心和胃。供饭的家主点燃了香烛纸钱,敲击三下响钟,念念有词地“请客吃饭”。这个时候,空气便会突然地静下来,气氛便突然变得肃穆。先前还叽叽喳喳的小孩子们就全部禁了声,躲到大人身后不再吵闹。整个大厅屋便安静了下来,唯有香烛的爆燃声和穿堂的风声一唱一和。大人们也神情静默,仿佛是怕惊忧了先祖先人的“用餐”,一切都在寂静中悄然进行。“用餐”大约持续十几分钟后,供饭的人家再点香烛纸钱,放上一挂“八百响”或“千字图”鞭炮,重新敲击三下响钟。清脆的声音传遍了大厅的角落,这是必须要有的一道仪式,相当于确定“先人”吃好离席了,再把每一张桌子的凳子挪移开,就正式完成了供奉。随后,各家收拾各家的菜肴和用具,呼朋唤友“吃角子”。据说,吃了角子就能得到先人的庇护和保佑,这习俗一直沿袭到了至今。

如果不是正餐,那就是供茶水点心。茶水点心一家一盘,心灵手巧的媳妇会准备好各色各样的点心,有买好的糖果糕点,也有自做的小吃零食,琳琅满目,精彩纷呈,多种多样。从摆出来的茶水点心丰盛度,就能看出来谁家的媳妇在明里暗里地较劲,唯恐自己家的上不了台面。“七月半”是个临近丰收的季节,天气凉爽,瓜果特别多。即使是七月底本地西瓜早已经倒盘了,但有收力的人家会像变魔术一般地供奉上西瓜,还有苹果、葡萄、香蕉等水果。
 
在80年代中晚期,物质比较匮乏,平常难得吃到可口的零食和点心,可以想象一下供茶当时的热闹情景:八仙桌摆成长条形,上面摆满了各色各样的水果、点心和零食,有鲜红似玛瑙的西瓜、有晶莹似珍珠的葡萄……色彩丰富艳丽,看着令人垂涎欲滴。桌面摆上小酒盅,倒满了一杯杯茶水,仿佛真的有好多看不见的“爷爷奶奶”在饮茶。这氛围,那是肃穆中带着杀气,嘈杂中透露出威严。
 
通常这边主家在供茶,那边看热闹的老人、孩子就凑成了一堆,在等待着供完茶后的“吃角子”。供茶仪式结束后,好客的主家会端着水果点心挨个发放,人们客气地推托一番,然后挑选了几片自己爱吃的水果点心。也有淘气的小孩早就瞄准了心仪的零食瓜果,只等主家一声叫唤,立马哄抢,抓起几片就开心地跑开了。

 
然而,这两年来,这种情景不复再现。除了几家供饭的人家外,整个大厅堂空荡到你看不到一个外人,更没有一个来看热闹的小孩。再没有人为了“吃角子”而甘愿等待,我觉得很是失落。诚然,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每家小孩都当宝养,吃什么都舍得花钱去买,物质上已经十分满足。每一次回家供饭,小孩子总是不理解,也不愿意回去参与。从来没在老家生活过,对故乡没有感情,在他(她)们心里,故乡就是一个抽象词。“七月半”供饭是一件麻烦且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他(她)们情愿猫在屋子里打游戏。他们不明白“七月半”供奉先祖的意义,这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更是乡情与生命源头的断代,令我深深忧虑。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作者更多作品:

刘幼翠作品:爱上采摘
刘幼翠作品:洛夫故里行有感
刘幼翠作品:母亲的虔诚人生

刘幼翠作品:回不去的故乡

刘幼翠作品:蓝莓之约

刘幼翠日记:扶贫记行

刘幼翠:盛夏莲湖湾

刘幼翠:站立成莲湖湾的一朵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