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元元的天下 2020-09-02

当初《平凡的世界》问世后,路遥希望他的好友,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之一雷达能给予好评。出乎意料的是,雷达对它评价并不高,认为不过是《人生》的加长版,把男主角一分为二了,孙少安是留在农村的高加林,而孙少平正是入城的高加林。其实《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所描写的孙家两兄弟,不过是理想与现实的分身。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有读者说孙少平被写回煤矿去了,是人物的自卑和作者的局限造成的,便开始不喜欢这本书了。路遥为什么不写孙少平不畏挫折,依靠知识打拼成功呢?后来他还因矿难毁了容,比起当农民可危险多了。难道他读的那么多书都白读了吗?

那为什么孙少平会最终回到煤矿,以从事艰辛的井下劳动为乐呢?

表面上看原因在于恋人晓霞的离世:孙少平失去晓霞,也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孙少平

的确,孙少平在田晓霞鼓励下读了很多书,萌生了摆脱黄土地束缚去山那边看看,到省城到京城去闯一番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决不会接受哥哥少安的建议,像他那样脚踏实地扎根农村,以做一个成功农民为终极梦想的。

只是晓霞之死使少平陷入深深的痛苦,失去了去省城生活的情感动力,心理上有离开那里,逃离伤心之地的愿望。

回到矿上下井挖煤,无畏地面对危险和死亡,用疯狂的体力劳动缓解对爱人的思念,消减伤痛,这是他生活下去的唯一方式,也证明了他对晓霞爱情的真挚。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孙少平和田晓霞

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严肃文学要求理想不能太超脱于现实,否则就成了凡人变神的开挂俗文,失去了现实意义

少平与晓霞在矿上两次见面后,二人的爱情已然开花只待结果。想象一下,以晓霞的性格,其父母虽不太满意这个女婿的条件,会利用其关系为少平在矿上提升为脱产管理技术人员,或者调到省会工作都是可能的,从此俩人幸福生活在一起不好吗?

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世俗鸿沟。孙少平和田晓霞,这对读者眼中天作之合的恋人,路遥之所以不得不笔下将晓霞无情写死,拆散他们是因为他写不下去了——少安都屈服于现实的门第差距,吃商品粮有编制的教师润叶和种地农民难以结合,何况少平和阶层差得更多的高干子女田晓霞?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田润叶

田哓霞在他毕业后回农村时告诉他:"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我生怕我过几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除了爱情,作为少平的人生导师,这当中其实有她对恋人的期待:农民孙少平不是她所爱的,学校里雄心勃勃的上进青年才是。

其次能当上工人,是孙少平走出农村的唯一途径,并非作者的思想局限性。

书中背景为1975~1985年,有读者认为正是变革的年代,只要敢闯敢干的话,随便干啥都可以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而孙少平回煤矿属于用体力劳动,而非用智慧显得低级。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不要忽略了时代的背景,与孙少平个人的局限性。书中所描写的年代,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转型初期与今天大有不同。在当时来说,吃上商品粮很不容易的事:除了上大学以及参军,这是孙少平走出农村最现实的一条路。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孙少平好学,但他学生时代被误没考上大学,也就失去了进城当干部的机会。他在煤矿上虽然是当工人,也就离开了黄土地,先生存后发展,才是正理。

何况那时候工人的地位可不低,劳动光荣。穿着油迹斑斑的工作服的工人,会引来无数人羡慕的目光。在世人眼里,一个农村青年当上了正式的国营矿工,意味着有了单位,端上了铁碗,吃上商品粮,进入了工矿企业医疗、款育和住房等福利都有保障外,还可以有转干上升的机会,就已经是逆袭成功了。

这不免叫人猜想有作者路遥,同样是一个奋力改变命运的农家子弟,自身经历的投射:如本来路遥中学毕业时,准备考不用交学费和生活费的中专,但是中考被取消了,他被时代耽误了。后来路遥费尽心力,将弟弟王天乐调入煤矿的初衷,并终于他所愿成为脱产干部,得到了上升机会。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路遥

再者孙少平出生在贫穷农村,骨子里藏着农民子弟的淳朴,和表现为过分自尊的自卑。

孙少平拒绝了走后门去省城工作,是出于农民本性的善良朴实。他希望自己脚踏实地的做事,反感去麻烦别人,接受有权势有地位者的帮扶,这违背他离家揽工的初心。这反映出人物身上倔强不屈的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表现为自尊的自卑。

他和忍痛放弃润叶的孙少安,以及被上海查房时惊慌失措王满银一样,并不会由于他多读了一些书而改变。即使他取得相当的成功之后,可能会减弱却未必会消失。他也羡慕城市生活,但阶层的跨越太大时,他还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特别是毁容以后更加自卑。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如哥哥孙少安在结婚时差钱,一贫如洗的他一再推辞众人的美意,也决不会主动开口向田福军借钱,或接受他的赞助。田福军太了解他,所以专门送钱,并声称是借,强迫他才收下了。

另外从书中故事情感逻辑来说,孙少平留在煤矿有其必然性。

一是孙少平恋旧,情感留恋于大牙湾煤矿在他无所适从时接纳了他,是他真正的青春。另外惠英嫂一家在他人生地不熟时,敞开了胸怀接纳了他,在井下工作被工友的真情实谊所感染,而王世才的死,让他觉得有义务照顾好惠英嫂,帮助师傅照顾家人。

二是少平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自己单纯美好的生活希望。大牙湾煤矿是他生活的恋人,并且有了清晰明确的事业规划。田晓霞问他将来有什么打算的时候,他说:在这里挖煤挖一辈子,要考技术学院当工程师,说煤矿事业需要他。他并不是消沉,甘心只当一名普通工人。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孙少平

他在那里流过汗,淌过血,他怎么会轻易地离开那地方呢?一些人因为苦而竭力想逃脱受苦的地方;而一些人恰恰因为苦,才留恋受过苦的地方!

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小说需要层次感,所以予以孙家子女不同结局,走进省城是孙兰香的任务。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环境下,农家子弟孙少平,以他的人生际遇和思想,虽成不了时代的弄潮儿,但成为了煤矿工人,就意味着他脱离了农村,他向着跨越阶层迈出了一大步。至于去大城市发展,那该是他们下一代人的任务了。

实际上,路遥仍然超前实现了这个愿望,让孙家小妹孙兰香进入大学,成为天文工作者并嫁入省长家,实现了两个哥哥力所不能及的,堪称完美无憾的人生跨越。

路遥:孙少平扎根煤矿归于平淡的人生,其实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孙少安和孙兰香

未了元元要说,其实这部小说令人感叹的,不是少平没有选择去省城当工人,而是在于现实命运的残酷:孙少平为理想不断抗争,却只能终归于平凡的世界。

的确,现实中许多人胸怀大志勤奋上进的人,终其一生,可能仍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始终没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只是没有一种生活是多余的,哪怕如孙少平一样经历了生活的连番打击,最终泯然众人的时候,仍然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仍然值得钦佩。或许,这就是路遥将小说命名为《平凡的世界》的真正意义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