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亲杯全国首届文学作品大赛入围大展【297号韩彪】

 世界文艺图书馆 2020-09-02

··

评奖参考作品质量+专题综合人气  

母亲的干粮母亲的鞋
文/韩彪

      姥姥家是个书香之家,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母亲从小就对读书识字很痴迷。但是旧社会的农村女孩子与上学无缘,母亲就矢志自学,除了识文断字,还会打算盘。刺绣、裁剪缝纫、做花馍等也是她的特长。
                      
  解放那年,她带着自学的那一身“本事”嫁给父亲。应该说,母亲是生逢其时的。正值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时。母亲是个识字人,这在我们村是唯一的,就在前村后寨也是凤毛麟角,无疑成了驻村工作队的重点培养对象。那年,命运之神首次光临,上面来人找母亲谈话,要把她招录为国家正式干部。这么一件大好事,却给我们家造成了强烈“地震”。全家人陷入了两难的决择:不同意,肯定会耽误母亲的前途。同意吧,父亲是地道的庄稼汉,谁能保证母亲以后会不会变心。母亲是个明事理的人,她能体凉家人们的顾虑,向亲人们讲述从一而终的古训,表白嫁鸡随鸡的心迹。工作队的人听到后,登门做思想工作,家人们方才勉强地应允了。家庭“地震”稍稍平息,更让人可怕的“余震”汹涌而来。左邻右舍,本家户族的人议论纷纷:媳妇成了国家干部,能跟一个庄稼汉厮守到老?放出笼子的俊鸟还能飞回来?流言瘟疫一般传播到家中,一时间家里成了上演悲剧的舞台:爷爷一天到晚长吁短叹,奶奶愁眉苦脸没声没气,伯父伯母添油加醋,把外面的传言描述的惊心动魄,父亲心烦意乱,坐卧不安。身处“震中”的母亲,哪有一丝即将当干部的喜悦,反倒像个做贼心虚的小偷。回家看到的是真情实感的悲剧表演,到外面,乡邻们异样的目光仿佛一枝枝毒箭射来,让人毛骨悚然。内外夹攻,让母亲身心俱疲。办完录用手续后,她想熬过这黎明前的黑暗,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回了娘家。
  母亲一走,外人们更是肆无忌惮地向家人们进献“忠言”,众口一词:坚决不能让母亲当了脱产干部,否则的话,我父亲肯定会成为“秦香莲”。有人干脆给我爷爷奶奶支了一个绝招:两人一齐来到工作队办公的地方,一进门,噗嗵跪倒,声泪俱下,谁要是把他们的儿媳妇招了干部,就以死相拼,奶奶说要跳涝池,爷爷说要上吊抺脖子。工作队的人一看这架式,生怕酿成恶果,只好遗憾地“投降”了。
  过了几天,母亲觉得黑暗可能过去了,满怀希望地回来迎接黎明,但等待她的却是黑暗后的黑暗……
  母亲是个外柔内刚,心胸宽阔的人。她并没有因为这次打击而怀恨在心(耿耿于怀是人之常情),依然一如既往地履行着相夫教子的职责,恪守着贤妻良媳的妇道。她用“命运天定”来宽慰自己。把那颗滴血的心深深地掩藏起来,让岁月去缝合隐隐作痛的伤口。
  可能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吧。上级供销部门在村上设立了一个代销铺。因为母亲识字又会打算盘,就成了代销员的最佳人选,成了代销铺的第一任代销员。有句话叫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上级供销部门看上了母亲的“本事”,要特招为正式营业员,到县城上班。那时的营业员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但这时的母亲已是两个儿子的妈妈,上有老下有小,她是家里名符其实的顶梁柱。她不能为了一己之荣而弃家不顾,只能和再次眷顾她的命运之神苦楚作别,并辞去了让她触境生痛的代销员工作。母亲晚年还时常叹息,自己是“运厚命薄”。
                                  二                 

  时光荏苒,母亲的六个儿女相继出生,并一天天长大,依次到了上学年龄。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很差,农民对子女的上学读书并不重视。只有母亲很“另类”,她知道文化知识对人生的重要,她把自己的人生遗憾化成了让子女们鱼跃“农”门的动力。把我们一个个送进了学校。
  我们村的学校是四年制初级小学,升到五年级时,就要到距离三公里外的另一个村去上学。早去晚归,午饭自带。一个青稞面干粮(锅盔)就是我的午餐。那时候口粮紧缺,家中孩子又多,平时很少有馍吃。而我的那个干粮是“特供”,母亲睡前和面发酵,天不亮起来烙干粮。我上学时亲手装进我的书包。上了中学到了县城,农村学生都要住校。学生食堂的饭是吃不饱的,也为了节省点伙食费,母亲每周星期六晚上,就要给我烙好六个干粮,星期天下午返校时背到学校,用以贴补我的饥肠。那时农村学生辍学现象非常严重。我的同村同班同学,六年级毕业时有十几人,初中毕业时仅剩两人,上高中时只有我一个人了。正值文革时期,高考已经取消。我动过几次辍学的念头,但都被母亲坚决地制止了。特别是上了高中,周末回家返校,一个人孤伶伶地走在夕阳的余晖里,格外的苍凉。我打定主意不上学了,对父母说高中毕业后也得回家劳动,何必呢。父亲都同意了,但母亲不行。看说服不了我,她带着央求的口气说,你就看在我烙了这么多年干粮的份上,换回个高中毕业证吧。这句剜心的话,让我坚持到了毕业。
  弟妹们继我之后,一个个都上了中学,母亲的干粮一摞一摞地装入儿女的背包,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儿女们知识的田园。我家只有父母亲两个劳动力,乡邻们不理解,对母亲说,你比驴马还苦,图个啥?母亲宽厚地笑了笑,只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前人不栽树,后人没柴烧。当时的农村里,能让子女全都上学读书的家庭是曲指可数的。细算了一下,到小弟高中毕业那年,母亲为我们上学烙了长达二十五年的干粮。
                                       三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放学回到家,我对母亲说鞋底磨穿了。她说今晚得加班了,我也没有多想。因为母亲晚上做鞋是常有的事。晚饭后,全家人都睡下了,母亲开始给我赶做还没有完工的新鞋。我以为用时不长。可到鸡叫声把我吵醒时,看到母亲还凑在窗台上的煤油灯下绱鞋,看来快要完成了。劳动了一天,又一夜未睡,我很心酸,却没有吱声,想让她快点做完,或许还能睡一会儿。母亲的手停下了,头慢慢地下垂,“唰啦”一声响,头发碰到灯火上,母亲猛地坐直了身子,摸了摸头发,又开始牵针引线。做了几下,手又停了,头又慢慢下垂,我的眼泪下来了。刚要发声,母亲却自己挺起了身子。使劲揉了揉眼晴,看样子实在坚持不住了,她竟然用手中的针刺向大腿,身体猛地颤动了一下。我闭紧双眼,身体有了抽搐的迹象,翻过身来,让眼泪尽情地流淌,耳边又响起了“哧溜哧溜”地抽线声……第二天早晨,母亲向队长请了半天“病”假,其实是为了给我楦鞋和烙干粮。下午,背着母亲的血汗,踩着母亲的苦痛,走出了村子,弯弯路上,晚霞如血伴我行,一路心痛一路泪……
   时常忆及父亲曾经对我们说过:你们背到学校的干粮能装一汽车,穿破的鞋能拉一大车(木制大轱辘车)!然而,母亲的心血何止车载斗量,那是一条江,那是一条河,汇成大海,深邃、浩瀚!

    韩彪,甘肃民乐人。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祁连风》,《中国乡村杂志》,《陇源文学》,《西部文学家》等刊物和平台。用文字述说记忆里的岁月沧桑,视界中的山高水长。

孝亲杯

全国首届父亲节·母亲节文学作品大赛征文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孝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人文关怀是反哺的人性本能,早在晋·成公绥 《乌赋》:“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便有很好的诠释。值今年“父亲节·母亲节”来临之际,为深入宣传尊老爱幼孝行天下的人文理念树立新时代良好的道德风范和文学创作风气,国际网络诗歌学会联合中外诗典、世纪新诗典、策兰文化传媒、国际诗人、中外文学艺术发起“孝亲杯全国首届”父亲节·母亲节“文学作品大赛现公开面向海内外优秀作家诗人隆重征稿:

征稿要求:
一、征稿主题:紧扣”父亲节·母亲节”主题展开创作,题目自拟。
二、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古体诗词赋、短篇散文、闪小说
三、征稿数量:每人只能以一种文体参赛禁止混搭投稿。
现代诗、散文诗:5首左右
古体诗词:5首左右
短篇散文:1-2篇(每篇字数在1500字以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