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童年丨那些年我们“造房子”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那些年我们“造房子” 

那些年带给我们孩童之乐的游戏五花八门,“造房子”可谓功不可没。

晒场上、操场上,到处都无方向性地画满了大大的长方形格子,其中又平均分为九小格或十二格,这便是造房子游戏的基本图案,倘若从高处望去,就像我们幼年时衣衫上的块块补丁。投掷一个小物什在最近一格中,然后单脚必须抬起,利用另一脚尖踢着这小家伙在方格中前进,顺时或逆时针运行都可,但要求鞋底和这小东西不能压线,否则就意味着墙基没有打好,房子自然造不了,在这一轮中败下阵来。然而,现在有很多机动车往往压着双黄线,许多为官者经常碰“红线”,最后只有自食其果,并非游戏而已。

造房子游戏是用脚来踢的,所以也叫做踢房子,好比我们干事业要踏出一片新天地。在这场游戏中,就看谁踢得好。所踢的小物什作为必要工具,也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初,选择小瓦片或玻璃片,后经反复试验觉得用瓷碗圆底为妥,无论是外形或者重量都是最佳选择。于是,将碗底放在硬石上使劲磨,大有铁杵成针之气势和耐性。磨好的“杰作”和文具一样被看重,放在书包或者随身携带,一等下课便排上用场,同时展示自己的“手艺”不凡。

投掷小物什,犹如发球般重要,有时跌出方格,意味着出师不利,自然出局;有时偏离格心,严重影响踢势,设法挽救; 有时位置恰当,则首战告捷,窃喜在心。踢着它,一格接一格往前,好像前进一格就砌了一堵房墙。如果认为技法老练,可越过一两格,小物什像子弹一样飞,同时也面临压线的危险,此时都是贪念惹的祸。当然,能越过的高手往往成为被效仿者,殊不知这其中涉及平衡力、控制力和体力等综合素质的运用。熟能生巧,努力方能奏效然而,在这份努力中,鞋子便成了牺牲品。有时为了踢好下一步,单脚往往在方格内左右前后徘徊,只听得脚下“唰唰”和“沙沙”声作响,鞋底被磨损在所难免,鞋尖开作青蛙大嘴时有发生,免不了要挨家长的训。这种训远远敌不过沉醉在造房子中的乐,我们便也默默地甘愿承受。

造房子游戏规则很多,但终究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看谁在一定时间内从第一格踢到最后一格,表明一所房子造好,才有资格重新造第二座房子,假如中间有闪失压线了,或是双脚着地,则房子轰然倒塌,功亏一篑,淘汰出局。你方唱罢我登场。三打两胜定结果,惩罚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帮忙打扫教室卫生,有的脸贴纸条游走,有的则呈出最好文具供人使用一段时间,不一而足。

在造房子过程中,我们时常交流经验,切磋技法,有时也争得面红耳赤,但因为同一个目标而很快握手言和,不知不觉也就增加了友谊。当然,我们还常常组合一致对外比赛,赢得一份小小荣誉,便一蹦三尺高,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偶尔也和别的同学争地盘造房子,闹得矛盾丛生,不过放在整个孩提时去考量,仅仅是个游戏罢了,不像现在有人在城市圈地搞违建,麻烦就大得很。

而今,那些年在“造房子”游戏中的孩童,而今可否营造好自己真正想要的房子,房子里有快乐和幸福吗?祝愿好人好房子好日子。

作者简介: 段万义,70后作家、书法家,中国旅游报《乡村周末》专刊特约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