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行记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徽州行记

窗外下着雨,室内刚刚泡了一杯明前龙井,淡淡的茶香萦绕,思绪飞到了几天前。

七月十日,南下的火车,载着满身的疲惫及无限的憧憬,我踏上了徽州的土地。满眼的山、满眼的树、满眼的绿意、满眼的湿气,这也是江南啊!

徽州古镇,我到了西递和宏村。古色古香古建筑,马头墙,斗拱角,高门楼,肥梁瘦柱的框架,无窗结构的房屋,室内天窗的天井,内外镂空的石刻......无不透着古徽州匠人的智慧,无处不彰显着古徽商的辉煌。

西递的文化气息更浓。楹联绕柱,既是教诲儿孙的祖训又是安身处世的哲学。印象极深的有“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此皆古徽州人处世学问的浓缩精华,告诫子孙要勤要俭要孝要善,思之再三,余味无穷。

宏村的特点在于牛型村庄的设计。村落的建设在几百年前居然达到如此的匠心,古人的智慧简直让人肃然起敬。手工木刻、糕点制作、茶叶烘焙......村内商业如此繁荣,难到和古徽州人十二三岁外出经商有莫大的联系?古语云:“千金难买幼时贫”,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呢。

第三日去黄山。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对我影响极大,使我对黄山的期盼无限放大。

天阴沉沉的,偶尔伴着零星雨滴,风轻轻吹拂在脸颊,湿湿的、滑滑的。乘缆车高空俯视,满山翠绿。下车步行,印象最深的就是迎客松了。黄山的迎客松,国人的迎客松,中国的迎客松,吸引了无数游客争相拍照留念。好不容易照了几张照片,天就下起了小雨,禁不住想起了高中语文课本上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相较大师,意境的高低肯定是不一样的。往前走,记不得景物名字了,只晓得满眼的绿,翠绿,像是挤出来的一样,雨水落在上面,那绿仿佛是要和雨水一起淌下来的样子。

放眼远望,没有远方,有的除了绿意就是云雾了。黄山的雾,层层的、蒙蒙的,远处的山峰望不到,聚目凝视,影影绰绰,近处的景物却愈加格外清晰。突然,一个词语出现在脑海-----云蒸霞蔚,黄山有霞光吗?恐怕没有吧,但愿没有。这青翠欲滴的绿,这层层蒙蒙的雾,何其相得益彰的画卷,简直可以用唯美形容。

泰山是有挑山工的,黄山也有。一路走来,如我经常锻炼的人,腿都痛得厉害,同行的伙伴有的早已扶上了拐杖。走不了几步就会碰到几个挑山工,沉甸甸的担子在我眼里只剩下了赞叹。我心承受不住的重量,他身承受,唯有点赞:最美黄山人,最美挑山工。

窗外的雨停了,桌上的茶杯空了。徽州之行已在昨日,然而那村那水那山那树,如在眼前,历历在目,久久的久久的不愿离去......

                                   

作者简介:张德斌,就职于中国银行垦利支行,酷爱历史和文学,业余喜欢写些随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