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故乡那片芦苇荡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由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办,东营微文化承办的“微”青春有奖征文:书写青春,记录梦想、传递正能量......   

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微”青春有奖征文大赛 

难忘故乡那片芦苇荡


作者丨鲁子   图片丨网络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


每当听到这美丽动听的歌声时,我就不由的想起故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九曲,奔流万里,从我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汇入渤海。这里是中国大地上一个会"生长土地"的地方,每一年,从中上游冲刷堆积下来的黄河泥沙达10多万亿吨,黄河河口新淤滩地平均每年以2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海洋扩展。泥沙当中,夹杂了野生芦苇种子,散落在一望无际的地平线上。到了春天,种子开始悄悄发芽,数也数不清的绿脑袋纷纷钻出了盐碱地,衍生出大片大片的野生芦苇荡。


1973年暑假,我曾跟随生产队里的社员们到孤岛镇附近割过芦苇。那一片一片的芦苇荡一望无际,长势茂密,有两米多高。听老人们讲,芦苇荡不断向东延伸,一直到黄河尾闾。芦苇荡里大雁、野鸭子成群结队,想吃鸭蛋,到处都有。我还记得在劳动之余,跟着几名社员检野鸭蛋的情景,我们在沿途的芦苇荡上系结,返回的时候摸着结出来才不会迷路。


  

芦苇不仅可以造纸、建材等工业原料,根部可以入药。故乡的乡亲们喜欢用芦苇编制"芦席"铺炕、盖房或搭建临时建筑,还晒制干草和青储,用来喂牛、马、羊。就连扫地用的扫把都是用芦苇制成的。


芦苇除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以外,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大面积的芦苇不仅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还会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黄河时常断流,水量偏小,黄河口盐碱化加重,芦苇越来越矮,湿地生态也受到了威胁。为了重新打造"东方湿地之城",东营市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黄河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工程,累计修复提升湿地38万亩。昔日沿海滩涂一片白茫茫、生机寂廖的黄河故道再现芦花飘雪。如今,入海口两岸拥有中国暖温带完整、广阔、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面积达1530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这里吸引了丹顶鹤、黑天鹅、白鹭、黑嘴鸭、野鸭等290余钟鸟类在这里迁徒、栖息繁殖。

  

芦苇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芦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去年深秋,我再次来到黄河入海口。车子已进入生态保护区,一片一片的芦苇荡立即展现在眼前,每一棵,都高举雪花一样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3万公顷的芦苇荡。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苇花见证着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

  

我乘坐的船可乘坐五十多人,顶上的一层,为特殊加厚钢板,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兴奋地爬上去,看黄河入海。船不停地向大海延伸,我发现黄河水侠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急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的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

在返回的路上,我望着滩涂上那浩翰的芦苇荡,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此时芦花的母性也显现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此行,我看到了海河交汇的壮观,也看到了一条发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正是因为有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敷衍出了一片一片咆哮的芦苇荡,凝结成了一个民族的血性。

作者简介

鲁子(笔名),山东省东营市龙居镇人,现为《海军装备》杂志社总编辑、编审,专业技术四级。笔海耕耘30余载,在军内外报纸杂志发表了大量文章,多篇文章获奖,先后出版过《海军特种兵素描》、《新世纪远航》、《笔海听涛》等多部专著。

“东营微文化”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以文会友,大众也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