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青春丨悠悠篱笆情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由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办,东营微文化承办的“微”青春有奖征文:书写青春,记录梦想、传递正能量......   

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微”青春有奖征文大赛 

悠悠篱笆情

作者丨尹希东  图片丨网络

不论是回农村还是观看《篱笆女人和狗》的电视剧,每当看到一丛丛的篱笆时,它总会触动我岁月的记忆底片,曾经的一些篱笆时光,如今清晰地闪光在我的脑海里。

三十多前,当一部解放牌大卡车拉着我和一群小伙伴向一个叫“九二三厂”的地方行进,当车子在沙子路、土路上颠簸着经过一片片广袤的黄土地时,沿途扎眼的除了高高的钻塔、井架、输油罐,就是矮矮的这一丛、那一丛的无数的篱笆了。经过了一天多的长途跋涉后,大卡车把我们送到了黄河口北岸一个叫“东方红基地”的大院队部,走出大院向外面一望,看到的不是篱笆、青砖简陋房屋就是无尽的荒草野坡。

在农村,篱笆随处都是,那时,很多人家打不起砖墙、土墙,就沿着院子刨一溜沟,将玉米秆、高粱秆、秫桔密密地排在一起,填好土、踩结实,然后两边横上长木棍夹紧再用草绳或麻绳系牢靠,沿着院子就围成了一圈篱笆墙,我们老家方言俗称叫夹“薄障子”。从小对于看惯了篱笆和小伙伴们经常钻篱笆的我来说,对乡村篱笆并不感到奇怪,而在荒原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着实让我惊讶。不过,能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看到篱笆,对于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悉的我,由篱笆产生的一种亲切感让我减轻了孤独、想家之苦。

于是这种亲切感驱使着我第一次走近荒原上的这些篱笆。原来这些有篱笆的地方是石油人在荒原里的栖身之所,这些篱笆零零星星地分散在荒原上的各个角落。后来,我了解到,因为职业不同、单位不同,有篱笆的地方就是一个个的居住小区,有钻井、井下作业、采油、物探小区等等。一幢幢房屋被裹在了篱笆中间,开了南窗或北窗都能看到篱笆和菜园。这些篱笆与乡村的篱笆形态大致一样,但也有些不同,它们都是用荆条、水柳、槐树、桑树、茅草根茎等混合体扎成的,不论横向或纵向的篱笆都埋得很深,不然,就极易被荒原里的大风刮倒甚至刮跑。有人形容道,荒原里的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那荒原里的沙子风刮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实践出真知,对于扎制篱笆的经验,也是石油人在与大自然长期不懈的斗争中所总结出来的。

后来,我告别了单身宿舍,也搬进了一处属于自己的篱笆,我重新加固了篱笆墙,把篱笆内的菜园整理一新,并根据季节适时种上了韭菜、豆角、黄瓜等。经过这一番的整理,就和其他的篱笆家庭一样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我看来,篱笆墙虽然比不上砖墙高大、硬实,但也有它的诸多好处,透风、通风、亮堂。

白天,一大早就能看到新鲜的阳光从篱笆缝隙里钻进来,院子里早早醒来的鸡、鸭被阳光抚摸着撒欢儿相互嬉戏、唧唧喳喳,好不热闹,引来了一群群麻雀、野燕在篱笆边飞来飞去。

夜晚,坐在院子里,看月亮从黑黝黝的东方苒苒升起来,望星星、数星星,听夜空里不时划过的不知名的夜鸟的叫声,听篱笆外不远处青草地里、水泡子里飘来的虫、蛙鸣叫。冬季里下雪时,雪把篱笆埋的老高老高,篱笆变成了一堵银色的耀眼的墙,普通的篱笆,引来了阳光、引来了清风,也引来了丝瓜、扁豆、爬山虎、野葡萄等藤蔓植物。篱笆,就这么简简单单地一年四季伫立着,晨迎朝霞,暮送斜阳,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与石油人成为了形影不离的荒原相守者。

融入了篱笆的日子后,我真切地品味到了篱笆的力量以及它给我带来的一段段生活的美妙细节,篱笆虽然普普通通地站在那里默默不语,但它所衍生出来的内涵是足够丰富多彩的,篱笆演绎着日子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氤氲着日子里的苦辣酸甜。

篱笆外的日子是男人的,而篱笆内的日子是属于女人的。当男人一旦走出那扇简陋的篱笆门,十天半月甚至一年半载不回来时,女人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篱笆内的生活,上班工作、种稻田、抚养孩子、喂鸡、喂鸭、照料公婆等等,每天忙得不亦乎。男人从离开家门的那一刻起,女人想、女人盼的日子就像旷野上的野草一样生长起来,有时独自出了家门向着通往远方的那条荒野小路眺望,有时就走到菜畦旁凝神注目着男人临走时种下的一粒粒种子、一棵棵秧苗,用心、用手指掐算着男人归家的日子,风吹篱笆雨洗窗,泪花花泡着月亮。

当男人一身尘土回来时,篱笆边的野草长高了,篱笆内菜园的各种菜已长的水水灵灵,茄子开满紫花儿、豆角吊得长长的、黄瓜撅着黄嘴儿,韭菜绿得赛翡翠……男人蹲在篱笆旁,看到这些鲜鲜亮亮的植物,点燃一支旱烟兴奋地吸起来,禁不住感慨一番女人的不易,脸上挂满了笑容。这时会有孩子从背后突然搂着脖子,一个劲地喊爸爸、爸爸回来了。男人回过头来,给孩子的脸蛋、额头上一个深深的吻。

篱笆里藏不住心事,谁家来了亲戚,谁家两口子吵架了,谁家的孩子哭了,都能隔着篱笆听得见,早晨或者傍晚,人们隔着篱笆亲切地打一声招呼:吃饭了吗?那边很自然回应着:吃过了。有时隔着篱笆打着招呼:老张,快过来喝两杯小酒,我刚从野沟子里抓了几条鲜鱼回来。“好来,马上到。”“老李,快来看看我家种的大冬瓜,足有30几斤!……

就这样,一户户人家、一丛丛篱笆,在荒原上构成了浓浓淡淡的水彩画,把石油人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日子渲染成了一首首清香四溢的诗章。这使我体会到,篱笆不再是一种物质需要的产物,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产物,它承载着一个年代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如今,那些篱笆的日子虽然走远了,但那由篱笆滋生出来的温暖却一直绵绵地浸润着我的心……

作者简介

尹希东,笔名:尹玲,尹熙东。60年代出生于山东潍坊寿光,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石化胜利油田工作。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报社优秀兼职记者。

“东营微文化”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以文会友,大众也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