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寂的墨砚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

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静寂的墨砚

作者丨王明亮   编辑丨王霞

夏日,骄阳似火。我的心像被滚烫的油,灼伤一般。已经好久没回老家了,家中年迈的父母让我放心不下。周末并无事可做,回老家我是有充足时间的。不幸的是,近年来我的双膝患退化性关节炎,每天疼痛难忍,有时发作,只得咬着牙,一瘸一拐地走路。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看到我的病痛,不因我再添新愁,每到周末我便谎称有事,不敢回老家看他们。

       又到周末,我的双膝有些好转,就急不可待地带着妻儿回老家。看到父母的身体硬朗、健康,心里感到非常欣慰。妻子提议说,来一趟不容易,打扫一下我们住过的老屋吧!是啊,老屋现在墙歪顶漏,杂草丛生,但老屋尘封了我们整整十二个春秋的记忆。

      我们认真清扫着老屋的每一个角落,当我的眼光触及到窗台上,已经布满了厚重灰尘的墨砚,自己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从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刚上小学不久。那是一个雨天,祖父对我父亲讲,说我上学了,字写得不好不行。要学好汉字,必须从毛笔字练起。第二天,雨仍然不紧不慢地下着,我早上起床后准备去上学,看到祖父早早地起床,草草吃了几口干粮,头戴斗笠,披着塑料布,快步走出家门,消失在茫茫雨中。

     中午,全身湿透的祖父,满身泥巴踉跄地回到家。看到我后,他兴奋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支毛笔,一方砚台,后来我才知道是墨砚的东西。原来,这些物品是祖父冒雨步行到离家来回二十余公里的利津县城买来的。

      祖父把我叫到身边,耐心地跟我说如何研墨,如何正确拿毛笔。出于好奇,我便拿起毛笔,在报纸上写了个“一”字,可是由于毛笔头太软,写得“一”字不横不竖。笔头这么软,怎么可能写好字?我把毛笔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有时,祖父看到束之高阁的墨砚,无奈地摇了摇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一件事情让我不得不打开墨砚,重新拿起了毛笔。那年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全家人正准备吃饭。祖父对我父亲说,快过年了,家里的春联还没写,你快去买纸,早叫人把春联写了。当时我们村确实有一位毛笔字写得很好的人,每逢过年,家里的春联都是求他写的。这次,父亲饭都没吃完,就急匆匆地买了红纸,一小瓶墨汁,外加一包上等好的烟。

       不一会儿,父亲无精打采地拿着红纸回了家。父亲说,人家接的太多了,年前都写不完。求人难啊!无奈之下,只得由眼睛已经看不清的祖父摸索着写了那年的春联。当我看到祖父写下那又歪又斜的“福”字时,一种羞愧、自责在我的内心升腾。

      此后,我向同学借了一本欧阳询的字帖,空闲时间就练了起来。接触了书法艺术后,才知道其中的博大精深,练好字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转眼间,又一个春节就要到了,我早早地准备好红纸,认真地写起了对联。拜年时,大家看到这不成熟的字,便问是谁写的,祖父兴奋地说出我的名字,浑浊的目光里流露出一丝光亮。甚至村里那位有名的“书法家”,也颔首称赞。不过,看到祖父慈祥的笑容时,心里却有说不出的痛楚,因为老人家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我的字迹,这是我终生的遗憾。

如今看到沉寂的墨砚,静静地躺在角落里。看到墙上自己的书法作品,没有柳公权的遒劲,没有颜真卿的洒脱,我不由得叹了口气,深深地感到对不起伴我多年的墨砚,更辜负了给予我厚望而今离我远去的祖父……

作者简介:王明亮,垦利董集镇人,教师,自幼酷爱书法和文学创作,曾有多篇文章在省、市区发表。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致力于讴歌赞美农村的新生活和亲身感悟的经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