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母亲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我 的 母 亲

作者丨韩玉娥    编辑丨文姐

 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妇女,然而她对我们姐弟二人的影响是终生的,甚至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们听听姥姥怎么说,我觉得姥姥说得非常有道理。

 母亲大半生的时间可以用励志来概括。当然,励志,并不是说她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赚了多少钱,取得了多高的社会地位。她的大半生的时间里,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将我们姐弟两人都送入了重点大学,弟弟美国博士毕业回国发展也是受了她的深深的影响。我这个年纪,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上不起学的多了去了,但我们姐弟两人从来没有晚交过一天学费。

 母亲年轻的时候也是有手艺有头脑能吃苦会经营的。记得我十来岁,弟弟四五岁的时候,母亲还每天起早贪黑出去做点小生意,家里经济条件十里八村也是数得着的。然而弟弟每天坐在房檐下等母亲回家的场景深深的触动了母亲,母亲毅然决然,放弃了赚钱,在家照顾起我们姐弟两个人的生活。父亲是个本分老实的人,我自小知道,没有母亲的扶持,父亲赚得每分钱都是沾着汗水的。不是我们姐弟两人都天生懂事,是母亲用行动时时影响、感染、教化了我们。

 白天,我们上学,母亲会收一些做衣服的小活补贴家用,晚上,在灯下陪伴着我们学习继续着手里的营生。

 我小时候上学,早课是5点多,四点多母亲会准时起床,蒸馒头、烙饼都是不耽误我们吃饭的,母亲也常说吃饱了学习有效率,吃饱吃好了身体好。早起晚睡成了母亲一直坚持下来的生活习惯,即使到现在,她的睡眠时间也是很少。期中和期末大考,母亲必定是给我们改善下伙食,那个时候,大家条件都不好,一顿好吃的真能提振一下精神状态,即使到到现在仍能感受到母亲当时的良苦用心。要知道那时候的条件都不太富裕,母亲还常年坚持着让我们姐弟俩每天一个煎鸡蛋,冲一杯奶粉,在25年前,这些东西在农村都称得上奢侈品的。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我上大学,2000年我考上大学,国庆节,母亲第一次去看我,还给我提了两袋奶粉和早上刚蒸的鸡蛋。

 母亲对于自己就近于苛刻甚至是吝啬了。自己常年吃的基本是萝卜、白菜、小咸菜,即使偶尔改善一下生活,做点鸡鱼肉的,母亲也是留了一顿又一顿,非得看着这些“奢侈品”吃到我们肚子里才会踏实。自己的衣服也是干净整洁就好,两件出门露面穿的衣服总是整整齐齐地挂着,那么多年,那两件称得上体面的衣服陪母亲出席了多少亲朋好友的喜事,有的亲戚朋友也经常说,母亲老是那么古板朴素。母亲总是优雅地笑笑,其实我知道,母亲自己节俭,是为了存下每一分钱,让我们在亟需用钱的时候不要受到为难。

 母亲对我俩的外表形象是有影响的,即使朴素仍要干净,时时处处是要大方得体的。母亲有一双巧手,上小学的时候,穿的棉衣都是母亲自己做的,里表可能会是大人穿过的小了的衣服,但母亲一定会洗得干干净净。棉衣的外表,母亲会很用心的去集市选两块雅致的布料,紧紧凑凑地给我缝好,一件棉衣的两件外表就这样在整个冬天里轮流洗换,我在班里就是那个唯一能保持干干净净整个冬天的孩子。这个习惯一直影响了我今后的二十多年,即使二宝出生后,再忙我也会隔个三五天把外面的外套洗一次,这些习惯在有些人看来都有些洁癖了。

 十多岁的时候,一个亲戚送我了件毛衣,那是我第一次穿成品衣服,新鲜喜爱自不必说,然而不幸的是贪玩,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刮破了,当时可以很伤心很伤心,而母亲,不知从哪儿来的灵感,用彩线帮我绣了一束花,枝繁叶茂的花草,就是这两年流行的衣服刺绣时尚,整个冬天里,我都视为珍宝。

 可能母亲也慢慢地意识到我开始有爱美的心理了,母亲便选了一个时机跟我进行了一个促膝长谈,那一次我是从前两名一下落到第八名。那是我学生生涯最差的一次排名,即使到了大学,我也仍然保持了年级前八的成绩。母亲的那次批评,在邻里看来都有些重了,甚至多少年以后,我的亲戚在一起的时候还会批评我母亲太过严厉。但我一直觉得她未错,即使这么多年过来了,我也是感谢她,她让我明白,爱美是一种权利,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但不能落到庸俗的虚荣里。这是一个普通的农村母亲让我在十多岁的时候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接下来人生的二十多年里,我自立自强,不为任何诱惑动心,不为任何势力低头,虽然人生格局没有大的起色,但自我觉得人生魅力依然存在,成长本身就是种财富,太纠结结局,有时是会让人心痛的。

 人要体面地活着。十四岁,上初三的时候,母亲送了我一件叫做“波司登”的羽绒服,很长的那款,一直穿到高中毕业。五年里,衣服的外表已经洗得泛白,但外表依然整洁,那件羽绒服是我温暖一生的珍藏。那应该是我们班里第一件羽绒服,集轻柔、温暖、时尚于一身。可是,那几年,家中经济状况其实特别不好,一直高强度体力劳动的父亲经常胃痛,挂吊瓶打针,母亲常年腰肌劳损,腰疼起来就直不起身。父亲木工活、泥瓦匠都干过,但那个时代好像是劳动最不值钱的时候,父母辛辛苦苦一年赚的钱不如别人投机倒把一次赚的,父母那个时候是有挫败感的。但是,他们坚持住了做人的底线,我想,他们是坚守在道德的上线,诚信经营、埋头苦干,钱财来得辛苦些,但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细水长流”。这些年来,曾经跟父亲一个年龄的玩伴,开KTV兴盛过又败落的也有,开公司跑路的也有,父亲是他们认为的最没出息的那个,但母亲坚守着做人的原则,一如既往地支持父亲。就是这样,两个农村老人用勤劳、智慧、勤俭、节约,在房价高涨的年代,拿出毕生积蓄支持我弟在大城市买上了房子,让孩子体体面面生活创业。于我也是一样,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他们从来不吝啬对我们的资助,让我们即使有困难也要在别人面前体体面面地生活。

 与人为善,与邻为伴。母亲是有胸怀的人。村里鸡毛蒜皮的事情自然不少,但是这么多年,从来没听到过母亲跟哪家、为哪事红过脸。而村里的红白事,哪家也没少过母亲帮忙的身影,正直、厚道、教子有方就成了母亲一张鲜明的名片。走过最艰辛的阶段,女儿、儿子都长大成人,虽没有大富大贵、高官厚禄,但也受到了邻里相亲的尊重。对我弟弟,我母亲也常说,只要有乡亲找到你,能帮就帮,找你是因为真遇到难事了。弟弟也奉行着母亲的教导,与他奉行的医者仁心可谓殊途同归。学术、医术、仁心并存,年轻有为而心怀仁心,是母亲教导、身影的延续。

 母亲教导我们不要用贫困和可怜来赚取别人同情的泪水,人要理直气壮、顶天立地地活着。所以从小到大我都自立自强。在学校里,我拿的一直是奖学金而不是救助金,母亲说,只要有手有脚就一定要自己奋斗,不该拿的一定不要拿,不然人就失去了傲气,没有了骨气,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即使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母亲尽了最大的努力让我们姐弟俩尽量不承受贫穷。母亲说人穷志短,贫穷就会限制人的眼光和魄力。所以在那个年代,家里留给我的贫穷的记忆是非常少的,但我知道,那是父亲母亲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

母亲之于自己是吝啬的,而之于别人是慷慨的。她总舍得拿出最好的东西给别人,而自己总是排名最后的那个。我经常半开玩笑地嗔笑母亲,问她说,您一辈子不觉得亏地慌吗,一辈子为别人活着,吃不舍得、穿不舍得,辛辛苦苦攒的钱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有事您也照顾照顾。母亲总是很知足地说,我有儿有女,你们俩又不让我操心,我一点都不亏。乡里乡亲,就是需要照顾的,人没有谁愿意让别人去照顾救济,咱帮不了多但能帮得了少,就算积德行善了。

当年轻的弟弟走出国门,母亲叮嘱最多的是学好了回国,不要忘记国家对你的培养。学术、技术、仁心,年轻带头人,代表医院捧回的一项项大奖回馈了弟弟多年的努力和母亲的教诲。这时的母亲仍然是谦虚的,甚至还像儿时一样教导着我们做人的原则,我们也是洗耳恭听,遵照遵循,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母亲说得都是对的。

大爱无边,感谢我的母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韩玉娥,孤岛镇的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者,公务员,80后的二孩妈妈,因为一次普通的职务调整,有幸从事文化宣传工作,让尘封了十多年的思维再次打开,开始写些小东西,记录工作、记录心声、记录过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