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8

星期二

2018年1月

善良是一种信仰,不是看见了才相信,而是相信了就会看见。

一日一签

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作者丨张含尚      编辑丨张旋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俗语。它出自一个故事,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没当皇帝的时候,为躲避追兵,只好藏到一个树洞之中。眼看就要被人发现了,却从天上降下五条金龙,顿时有一团“龙气"罩住赵匡胤,追兵搜到树洞里什么也没找到。原来赵匡胤不是凡人,他生在甲马营中,乃是上界霹雳大仙下凡,英雄勇猛,智量宽宏,自古帝王都不及他,是大宋四百年天下的开基国主。因此“圣天子自有百灵相护”。这便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的来历。

      无独有偶,今年夏天,我的家乡有个人在河中游泳。因为水流急,下去就站不住了,被水冲着走,呼救好久无人理睬。被冲几十米后,有一个捕鱼的人路过,扔给他渔网,他抓住渔网才上岸获救。事后人们感叹,说此人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突遇困难挫折而度过,突遇灾难而不死。虽然遭遇不幸,但幸免于难,人们常常冠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有些人对此就会有些疑问,大难不死这是偶然,必有后福这是必然,偶然怎么会与必然联系到一起了呢?换句话说,大难不死那是他运气好,偶然一次的好运气,为什么会必然带来以后连续不断的好运气呢?

      所谓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无非这两个原因,一是大难之后,必然对生命充满了感激之情,人往往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成为一个有上进之心的人,生活质量自然会有所提高。二是大难之后,人也会对生命存有敬畏之心,从而产生珍惜之情,珍惜亲情,珍惜时间,珍惜健康,幸福感自然也就产生了。

      人生之路很少有事事如意的,经历困难挫折在所难免。那些经历过生死磨难的人,更懂得珍惜平凡的生活,平时忽视的东西,平平常常的日子,都会倍加珍惜。有的人上过一次手术台,才懂得健康的可贵,历经一次大病后才懂得健身锻炼,饮食保健。

      大难之后,不应沉沦,而应该更加努力奋起。杨孟衡生于云南昆明的宜良小城。1997年他7岁时贪玩被高压电击伤,侥幸留下一条性命,双臂高位截肢,可谓是大难不死。但他没有沉沦,面对人生的不幸,在父母的帮助下,练习用脚做各种事情。杨孟衡用脚洗衣服、搞卫生、写字……磨得脚起了水泡,光写字他就用了3个月的时间学会。在高中读书时,杨孟衡的桌子比别人的要低30厘米,他的双脚可以直接搭在桌上写字,一个个好成绩就是在这张课桌上努力而来的。进入高中,他第一次考试就是年级第十七名,高一期末考试已是年级第十三名。此后,他成为年级第一名,并一直保持并考取了理想的大学。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他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未来。

      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磨炼了我们的意志,锻炼了我们的能力,让我们从中也吸取了经验教训。很多道理我们心里明白,但是印象不会深刻,更不能指导我们的行为,只有亲身经历得来的经验,才会刻骨铭心,永生难忘,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生活中,总有各种磨难不期而至。愿我们都能勇敢面对挫折与灾难,积极寻求办法,与困难做斗争,尽快走出人生的“沼泽”。大难不死能让人从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惊醒,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生活,重新认清人生的目标,这是一种脱胎换骨似的新生。

作者简介

张含尚,山东省邹平县人,邹平县魏桥实验学校教师,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爱和宽容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张旋   任晓娣   吕娟娟   王霞   文姐

外联:郭杰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