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 红 灯 笼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大 红 灯 笼

作者丨杨立宇

灯笼

 在用上电之前,每到过年,我父亲都要买一盏新灯笼,竹蔑扎的骨架,外面紧绷一层薄如蝉翼印着红花绿叶的塑料膜,外形呢,很像老式暖瓶的外壳。大年三十的夜里,点上红烛,挂在晾衣绳上,映得院子里朦胧一片。灯笼一挂起来,我立时觉得寒气稍稍退却,不再逼人。

 晚饭后常提着灯笼上街。一出大门,就看见胡同里有孩子提着灯笼往南走,等来到大街上,许多灯笼正明晃晃地游得热闹。孩子们的小脸蛋被烛光映得通红,他们走得很慢,走着走着,有时停下来,小心翼翼地把灯笼放在平地上,比谁的好看,谁的更亮。长长的东西大街上,游灯的孩子西头一撮,东头一帮,一个个嘴里喷着白气,都开心着。有个大点的孩子使坏,对一个比他小许多的孩子说:咦!你灯笼底下咋有个小银圆?那个小孩莫名其妙,很认真地看了自己的灯笼一眼,问:哪有小银圆?没有哇!大孩子就说:咋没有?你把灯笼倒过来就看见了。那个小孩果然就把灯笼翻转过来,小银圆没找到,灯笼却着了。小孩子这才明白过来,手里提着一团火,一路哇哇哭着往家跑。他父亲早有防备,一买就买了两盏。小孩子跑回家,他父亲正跟邻居坐在罩子灯下喝酒,见灯笼着了,并不责怪,进西屋取出另一盏新的换上。小孩子破涕为笑,重又提着灯笼上了街。那个使坏的大孩子,早吓得不见了踪影。

 每年我都在街上逛到很晚,直到父亲出来叫我。父亲找到我,我打着灯笼,跟在他身旁,慢慢往家走。到了家,父亲领着我,让我打着灯笼,挨个屋里都照一下,还教我唱:东屋里游西屋里游,蝎子永也不露头;东屋里照西屋里照,蝎子永也来不到。我就常想:为什么总唱蝎子而不唱别的呢?稍大些后想,或许在大人们看来,蝎子最狰狞,最恶毒,最恐怖,是顶级坏蛋的象征。大伙企盼着蝎子永远来不到,即使来到了,也永远不露头,就不用担惊受怕,日子就安生。蝎子真有这样可怕吗?有年我在夜里睡前,一侧身突然看见靠着炕头的墙上趴着个小动物。炕头本是我父亲睡觉的地方,可他和队里的社员们到西乡里挖沟清淤去了,得一个多月才能回来,我于是替父亲睡在那里。没想到,靠墙睡竟然也凶险。我一咋呼,我娘过来了,凑近一看,说是蝎子。我娘显然很紧张,一个劲地说:甭动!甭动!咹!她找来剪子,小心地地凑过去,对准了猛地一铰。被铰成两截的蝎子滚落到了炕席下。我娘长长地出了口气,说:这下安心地睡吧!我这才知道,大人们竟是这样害怕蝎子,怪不得打着灯笼各个屋里又照又唱的。


 村里一通上电,这种灯笼很快不见了。很多人家,过年时在大门口挂两盏红纱灯,从腊月二十九一直挂到正月十五,有的人家,甚至挂上一正月。我觉得好看又温暖,想等将来有一天,我也挂上两盏大红灯笼。

 当我产生这种想法的时候,我父亲明显老了。不光我父亲,整条胡同里的人,除了我,都老了。有的老得不成样子,连走路都是用腰拖着腿,最严重的,门都出不了了。而我呢,常年在外,只有年节才回家。我们那条胡同里,每到过年,只有门上新贴上去的春联才能看出一点过年的意思。胡同里的人对过年一点热情也没有,像我父亲这样年纪的男人,似乎只有酽茶、烈酒、劣烟,还能引起他们对人生的一点兴趣。一到夜里,胡同里黑洞洞的,静得只剩下偶尔响起的猛烈的咳嗽。越是这样,我就越想挂一对大红灯笼,为我们家,也为我们这条老胡同。我们这条胡同里,还有一个年轻人呀!过年了,他回来了嘛!

 那一年腊月二十五,我到双河大集上买了两盏大号的红纱灯,准备好了灯座灯泡电线。我是个急性子,鸡叫等不及天明,腊月二十九上午,就带着媳妇孩子早早回家。简单的午饭一过,便撂下筷子,贴春联,挂灯笼。牛哥听说我回来,也来帮忙,之后年年如此。兄弟俩忙活了个灰头土脸,两盏大红灯笼终于挂在了门楣上,每盏上面印着两个烫金的福字,下面飘着长长的黄穗头。大红的灯笼和鲜红的春联相互映衬着,年味扑面而来。天刚一擦黑,迫不及待地通上电,然后像个孩子似的跑到大门口去看。两盏红纱灯散发着柔和的红光,把个大门口映得一派吉祥。我心里很美,有点自豪,三步并作两步跑回屋里,心花怒放地向媳妇孩子描述灯笼的样子,邀请他们也去看看。媳妇笑了,指着我,说:傻了!傻了!傻了!傻了?我咋就傻了呢?多漂亮的红纱灯啊!他们不去看,我去,我又站在大门口的寒风里端详了好半天。几天里,我每天夜里从外面串门回来,一拐进胡同,大老远就瞧见两盏大红灯笼温暖地亮着。我觉得我的老家,我的双亲,安宁而祥和。

 几年前,父母亲都走了。他们一走,过春节我就只能待在自己家里。不待在自己家里又能去哪呢?大过年的,去谁家都不合适。这几年,一到年关就心烦,就管不住腿,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常常走着走着,就到了双河大集上,站在那高挑着的密密匝匝的大红灯笼下面,看了又看。


作者简介:杨立宇,史志工作者,关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变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