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叩问青山娘可好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叩问青山娘可好

文丨张仁起

图丨李金峰          编辑丨任晓娣

 到今年阴历年三十,母亲离世已整整二十年了。从那开始,我再也不能一进家门,就高高兴兴地叫一声娘了,因我永远失去了当儿子的资格。

 悠悠岁月里,曾在梦里几次见到了娘,我不但亲亲地叫着娘,并上去紧紧地拥抱住了她。天亮了,我梦亦醒心也碎,娘在哪里?娘轻轻抚摸我的感觉呢?娘的味道又在哪里?唉,一切在虚无飘渺中……

 梦中母子相见以后,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很长时间萦绕心怀不能散去,看来儿女不管苍老到何种模样也想娘呀!

 娘没上过学,一辈子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得,在山窝里生,在山窝里长,在山窝里苦苦地走完了她八十岁的人生旅程。她是一个明白事理,贤惠孝顺的好女人,在四邻 八舍,乡里乡亲心目中,留下了待人很和气,又会持家过日子的好口碑。

 娘十七岁嫁到我家时,父亲才刚刚十四岁,两副稚嫩的肩膀担起了全家人的生活重担。爷爷早没,奶奶小脚不能负重,三个未成年的弟弟妹妹全靠哥嫂来照顾,“老嫂如母”这一角色早早落在了十七岁的母亲身上。下地干活一身泥和汗,回来伴着月亮、迎着曙光料理家务。母亲身体瘦小,还是一个走路不很稳的小脚女人,一生受的苦和累只有她心里清楚,只有漫漫岁月记得清呀!

 母亲一生育有七个子女,都是她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的,在儿女拔节般地成长中,她逐渐变瘦弱、变矮小、变衰老。她熬了多少夜,为一把米一捆柴颠着小脚走了多少路,儿女淘气叫她洒下几多泪水,娘心里有一本明细帐。

 我长大了心智成熟了,知道心疼娘了,才明白娘今生今世太辛苦了,太不容易了!她用奶水、汗水、泪水将我们喂养大,子女们收获的是展翅翱翔蓝天的翅膀,而娘收获的却是:华发滿头、皱纹满脸、眼花背驼,以及日日夜夜对儿女的牵挂和思念。

 含辛茹苦的娘,在烟熏火燎中长期摊着煎饼,做着玉米面糊糊,供出了两个进省城上学的大学生,那是在物质很匮乏的年代实现的呀!娘进了张家门,因日夜操劳好像从没年轻过,锅灶里的黑烟早早把她脸上的红晕熏得没了踪影。她变得黑瘦憔悴,但她脸上的那对笑靥仍美丽如花,那笑意如缕缕春风,暖暖地抚慰着儿女们的心……

 娘在家庭生活中识大体、顾大局的高风亮节,家人称赞外人更称赞。

 她说我是老大媳妇,我要养娘一辈子,保证娘晚年不受难为。她视婆婆如亲娘,一生没红过脸,没吵过嘴,相互温暖着,过了几十年粗茶淡饭的日子,直到奶奶平安故去。

 我的小叔得了重病,要上省城大医院去治疗,娘首先发话: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治好老三的病。她和爹想方设法凑钱,连自己不多的陪嫁也卖掉,终于实现了上大医院治好病的愿望。小叔对这个“老嫂如母”的嫂子,感激了一辈子,敬仰了一辈子,连后来的三婶也对我娘像姐妹一样,友好相处了一辈子。

 待一窝孩子稍大点后,母亲开始上生产队干活了。因九口之家光靠父亲一个劳动力,生产队的欠粮款何年何月还完?挪动着一双小脚,光干家务就够劳苦的了,再如男人一般下地干庄稼活,叫人有点不可思议了。但娘硬是靠毅力和不服输的韧劲,迎着风霜雪雨,踏过坎坷泥泞,很好地完成了生产队交给的任务。

 从小勤劳,长大勤劳,终生勤劳,不怕吃苦受累,这就是母亲的秉性和品格。

 每次看到娘下地回来,脸上汗水留下的斑斑痕迹,后背上汗水渍印留下的白色碱霜;每次看到娘从灶房里弓着腰出来,那凌乱而又沾滿灰粒的花白头发,看到被烟熏得发红而流着泪水的双眼,我心痛得发紧,恨不得上去大叫一声:娘,你什么时候才能清闲一下呢?

 娘,你的勤劳影响着后代,但你穿过八十年岁月的生命终结,也终结在了“勤劳”二字上。1997年腊月三十,你看别人都在忙年也沉不住气了,找凳子帮助摘韭菜。谁知不幸发生了,一坐凳子空了,实实在在摔在硬地上,引发脑溢血不治而故去。

 娘的尸骨埋在村西的青山脚下,被一排排苍松翠柏密密匝匝地遮掩着,一条清清的山涧小溪欢腾着小浪花从旁流过,一些知名不知名的野山花,随时序怒放着、艳丽着,给娘创造了一个永恒休息的美好环境。

 托体青山旁,相隔二十载。我叩问青山娘可好?青山不语,我心中泪流。

作者简介:张仁起,东营市胜利第三中学教师。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母亲的“四大名菜”

东营微文化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橄榄绿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张旋   任晓娣   吕娟娟   文姐

外联:郭杰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